在近期展出的“2021·广西雕塑大展”中,有一件雕塑作品《禾下乘凉梦》让很多观众记忆深刻。
这件由我校教师刘宇航创作的《禾下乘凉梦》,不仅曾得到了袁老的赞许,还于2016年被永久安放在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众所周知,“禾下乘凉梦”是我国“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先生毕生的梦想。
2021年5月22日,袁老进入了梦乡。
梦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袁老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
这是袁隆平的梦,也是后来者的梦。
这件雕塑也有一个关于梦想与追求的故事。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享年91岁。袁老为人类做出的贡献无以言表,他逝世的消息对我们所有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噩耗。2014年——杂交水稻研究五十周年之际,我受邀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做一组关于袁老的雕塑,在雕塑创作期间有幸能多次拜见袁老。
袁老离开的这段时间,与他交集的一幕幕回忆纷繁涌出,一时竟不知如何为他写几句忆他、悼他、念他。
五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关于为袁老创作雕塑的札记,在此借这篇旧文寄托对袁老的哀思!
刘宇航
2021年6月9日深夜于三民艺术村
纪念袁隆平先生杂交水稻研究五十周年
——主题雕塑《禾下乘凉梦》创作札记
刘宇航
(文章曾刊登于《大众文艺》2017年第23期总第425期,以下为部分节选。)
part.01
起 源
2014年11月,杂交水稻研究五十周年之际需要创作一件袁隆平先生雕塑。经推荐,我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联系。得此消息,我怀着极大的兴趣与创作冲动,积极的去了解政府制作袁隆平先生雕塑的初衷。
part.02
收集素材
2014年12月初,我初次受邀来到了杂交水稻中心收集创作素材。此行时间虽短暂,但足以深刻感受到袁隆平先生及团队半个世纪如一日的辛勤付出。在离开杂交水稻中心时,专家们赠送我一本《袁隆平传》,以便更加完整地了解袁隆平先生。
离开杂交水稻中心后,我便开始寻找袁隆平先生最初研究杂交水稻的足迹。
搭乘火车、汽车连夜辗转来到了位于湘西的原安江农校旧址,这里曾经是他工作与生活过的地方,也是杂交水稻的发源地。
一路走,一路看,不久便遇到了一位退休老职工,他领着我参观了袁隆平先生的旧居、上课的教室、科研的实验室实验田、结婚时的礼堂……每到一个地方就聊起了当年袁隆平先生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勾勒还原出当年袁隆平先生的身影,为雕塑的创作又拓宽了思路。
Part.03
构思方案
考察结束后回到广西艺术学院第一件事就是把手上收集的资料整理好,用了一个月时间去消化这些素材及其网络资料。
艺术构思的过程痛苦而漫长,接下来的5个月时间我基本上都是在创作与自我否定中渡过。
最终我创作设计了三套雕塑方案,分别为《雪峰山之巅——生命的交响曲》《雪峰山下》《禾下乘凉梦》。
其中,《禾下乘凉梦》深刻的解读了科学家袁隆平先生对中国农业科技以世界农业科技所产生创世纪丰功伟绩的理解,同时以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与具象写实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位朴实、浪漫、智慧、真实、鲜活的袁隆平先生的形象气质。
作品巧妙的采用了圆雕和浮雕的艺术形式塑造了一个梦境,虚虚实实,既生动地刻画出袁隆平先生身着劳作的装束躺卧在禾下乘凉,又轻松地勾勒出硕大茂密的稻穗,近处的稻田与远处连绵的雪峰山脉相呼应,促使整个雕塑富有层次感。
梦境般的艺术处理,展现了袁隆平先生所有的付出只为梦想成真,展现出一位伟大科学家兼济天下的大爱之精神,由此引发青年一代的回望与思索,“禾下乘凉梦”由他们来继续。
Part.04
袁先生定稿
2015年7月,相关部门领导与我来到杂交水稻中心向袁隆平先生及专家们汇报雕塑方案。
虽然是第二次来到这里,但却显得格外紧张,因为马上要见到享誉世界的人物、伟大的科学家——袁隆平先生!我努力克制住内心亢奋的同时又伴有几分担忧,论年龄身份我与袁隆平先生相差甚远,担忧袁隆平先生看不上我为他塑像。
但此后随着与他的不断接触,我为有这样世俗的想法而感到可笑。
袁隆平先生已经85岁高龄了,依然坚持每天工作,科研任务繁重,见一面实属不易。
进入他的办公室,终于看见了曾经在小学教材里读到的袁隆平先生。他精神饱满,眼睛有神,个子虽不高,但声音却很洪亮。秘书介绍了我此行的目的,他见我第一句话便说:“长头发,艺术家噢。”
我鞠了个躬道:“袁老师您好!”
“你是哪里人?有好大?(多大年龄)”袁老师问得很干脆。
“沅陵人(湘西县城),刚满三十”
“那还是年轻小伙子嘛,沅陵人‘如法’(沅陵方言很棒的意思)”
听到袁隆平先生说了句我老家的方言,紧张的心情顿时轻松了许多。随后向他和其他几位专家详细的汇报起雕塑方案来,当我问到袁隆平先生最喜欢哪件时,他不假思索的说“《禾下乘凉梦》咯,就是我的梦!”
看到袁隆平先生对雕塑方案的肯定,我激动的心情难以用言语表达。因为方案从孕育到选定整整10个月时间,真可谓是“十月怀胎”!
Part.05
雕塑制作
行内人才知道,雕塑方案的确定仅仅是雕塑的开始。
雕塑放大制作工序繁琐而且还是个体力活儿,我找来一位雕塑系三年级学生宝松当助手,前期的钢筋骨架和上大泥全是由他完成,又快又好。
而我每天只拿出下午3小时的时间进行雕塑创作,一是身负教学任务不可缺席;二是我个人创作习惯,不习惯进度太快,因为太快容易失去自我思考的时间。
在雕塑肖像创作中人物整体的掌控是最重要的,在最初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并没有过多的深入刻画局部,总是在人物的动态、体量、衣纹势上面反复的修正,直到不塑造头部及每个局部的情况下整体的感觉符合袁隆平先生的精神气质的时候,泥塑放大最初的大型阶段才算得上合格。
在所有人看来肖像雕塑中人物像或不像是最重要的,的确它也非常重要。我每天只花最初的半个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来塑造面部。
在面部塑造时,参考了大量的图片。
这些图片中每一张的人物精神面貌都相差甚远,所以在塑造的时候需要把控创作主题需要的人物精神面貌,最后人物精神气质不仅要符合创作的主题,而且要达到“比袁隆平先生更像袁隆平先生”的要求。
雕塑着装的选择也是袁隆平先生最常穿的服饰,袁隆平先生虽是大科学家,但50多年来坚持科研穿梭在田间,他本人更愿意把自己比作是种田的农民。
所以雕塑中赤脚、挽起裤腿、手握蒲扇躺在田坎上最符合人物的内在情感表达。人物为了与身后繁杂的水稻相互区别、映衬,衣纹的塑造尽量概括、简练。整个人物衣纹塑造遵循了“视而不见”的原则进行概括,含蓄且准确的塑造了几道主要的衣纹。
对于人物身后水稻浮雕塑造我一直都没有把握,最后借鉴了法国雕塑大师奥古斯特·让尼尔(1889-1969)的浮雕手法进行塑造,不单纯是临摹和复制,而是在大师的手法中寻找符合雕塑整体的艺术语言。
经过两个多月的创作,雕塑的大体面貌基本完成。这一过程是反复的,经常是对于不满意的地方把泥巴拔下来重做。
我经常半夜醒来头脑却在清醒的思考,这种纠结的感受实在无法用言语表达。
Part.06
泥稿完成
雕塑的最终完成还需要经过袁隆平先生的同意。
10月底,杂交水稻中心的陈主任告知袁隆平先生11月初要来广西南宁参会,机会难得。11月2日晚袁隆平先生在下榻的酒店接见了我,他把图片仔细且谨慎的看起来,说“肚子有点瘪。”
我满脸疑惑。袁隆平先生看出了我的疑惑,马上用行动证明给我看。
“你摸摸我的腹肌、胸肌,你摸摸,很发达的,我每天打一两个小时排球,还游泳呢!”边说边抓住我的手,让我触摸他发达的腹肌和胸肌。
这样一来,没想到有幸和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亲密接触”。说实话,85岁高龄的老先生真如他本人所说的一样,腹肌和胸肌粗壮发达。
雕塑没有通过,我有些失望。
回到家,在沙发上呆坐了几分钟便缓过神来,心想他提的问题是小问题,我一个通宵就能搞定,就这么办!立刻拨通了杂交水稻中心李老师的电话,让她帮忙约袁隆平先生是否明早能见面。
热心的李老师马上短信回复了我“袁老师8点走,你7点来吧!”看到短信我立马激动了起来,通宵无眠完成了雕塑,拍照、打印。7点准时来到袁隆平先生的房间,他见了图片十分满意地在图片背面写到“此图可以,袁隆平,2015.11.3”。
我接过他签了字的图片,激动的心情实在难以掩饰。这时袁老师看到我布满血丝的双眼,说道:“小刘,你辛苦了,感谢你!”瞬间我特别感动,就冲老先生的这句话,一切努力都值得!
Part.07
雕塑完成、安装
泥稿的完成代表着雕塑创作部分基本结束,后期的树脂翻制、铸铜、运输、安装也忽视不得,哪一环节出了差错,前面的辛苦劳作将付之一炬。模型修复打磨的工序枯燥而漫长,力求还原最初泥稿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局部。
雕塑在铸铜厂铸造的这一个月里,我几乎是隔三差五往铸铜厂跑,有时甚至亲自上手。雕塑铸造出来很完美,由于雕塑将面对各种人群,所以我选择了雅俗共赏的古铜色,雕塑的铸造也顺利收官。
2016年1月17日,我来到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雕塑选址。经过讨论,袁隆平先生最后敲定了雕塑安放在杂交水稻展览馆内,他认为安放在室内不会太张扬,从这一点也显露出一位伟大学者骨子里的内敛与谦逊。
part.08
袁先生的肯定
2016年1月28日,雕塑如期顺利安装完成。遵照袁隆平先生的意愿,政府和杂交水稻中心没有举办揭幕仪式,没有惊动一家媒体,雕塑静悄悄的落成了。袁隆平先生见到雕塑后的反应让我感到意外,他十分激动和高兴,连说:“像我,像我,就是我,禾下乘凉……很多人为我做雕塑,这个好!……”
随后,在袁隆平先生的办公室里,题了“勉宇航:艺术至上,美化人生,袁隆平,2016年元旦”几个字送给了我,并说:“年轻人,不简单,三十而立,沅陵人,‘如法、如法(沅陵方言很棒的意思)’”。这几个字是对我的肯定和激励,激励我在这条漫长的艺术之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踏实。
刘宇航简介
刘宇航
广西艺术学院南湖青年学者、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
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人才资助项目主持人;
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广西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副秘书长;
广西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
来源|广西艺术学院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