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转星移,历史变迁
人类亘古不变的表达方式
唯有曲调
“它”可传递快乐
也可诉说历史
歌声里蕴含的能量
伴随着人类生活繁衍生息
一代又一代
......
“它”是传承至今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
其独特的唱腔和通俗的语言
更是受到韶关人民的热爱和传唱
今天与你共享的是
善美韶关
最深处的声音——“九峰山歌”
历史渊源
据民间传说,九峰山歌兴起于宋朝末年。粤北九峰山歌分布于乐昌市的九峰一带,“九峰”因境内有五指峰、向日峰、马蹄峰、青云峰、紫微峰、羊角峰、太乙峰、云祖峰、三星峰而得名。这里生活的是早先从湖南湘江、资江、源江流域南迁而来的瑶族人和宋朝灭亡后,从江西东南部、福建西南部及广东北部迁移而来的客家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瑶汉两族人民逐渐融合,相互影响,相互传唱,因在九峰一带传唱最盛,也较具代表性,故习惯上称为九峰山歌。
发展概况
九峰山歌主要用客家话演唱。曲调原来较多,但传唱过程中部分经历史淘汰,现在流传下来较有生命力的是刘莎妹调、过山帮调、下南京调、九峰山歌调及牛尾村山歌调5种。
歌词内容丰富多彩,农事耕种、生活习俗、生产商贸、男女情事、宗教信仰、生育教化等等,无不包罗其中,是当地民众世代生存、生活状态和心理、观念、情感的真实反映。歌词大多即兴而编,但比较讲究押韵,言之有物、有情、有理。
曲调介绍
刘莎妹调:
“刘莎妹”调是角调式,唱起来流畅抒情。一般是在伐木、放排、卖木的劳动生产时唱,是较为典型的七言四句体陈述抒咏式曲调,有“字密腔长”的特点,节奏规整,旋律婉转,自然流畅,刘莎妹原来是演唱人物的一个曲子,后来发展成为一个曲调。
过山帮调:
“过山帮”调是砍伐、割茅、运输、趁墟、探亲访友翻山过坳时唱的,吸收了瑶族喊山调的音律,音调高亢且音域宽广、节奏自由。
下南京调:
“下南京”调是徵调式,旋律悠扬隽永,适合表达情意。多为男女互道情谊时候的对唱,旋律悠扬隽永,抒情性强。下南京,指下南方,九峰、五山人因商贸而到曲江、广州,统称下南京。
九峰山歌调:
“九峰山歌”调多在人际交往、联络感情乃至夫妻调侃等的日常生活中唱,因音调不高,歌唱技巧要求不高,曲调比较直畅,容易上口,是传唱最广的山歌。
牛尾村山歌调:
“牛尾村山歌”调保留着湖南口音,是客家话和湖南话的混合唱腔。一般为妇女在山上割草砍柴时所唱,且常常是浅吟低唱,用于抒发心中积怨和对娘家的思念,调式结构的转换往往出人意外,且略带悲音,且很少在公众场合唱,是九峰山歌中最具特色的曲调。
每一首歌曲背后
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跨过岁月的长河,世代流传
来到韶关,一定要去九峰听一听
饱含韶关人独有情怀的
美妙歌声哦!
每日一学
【党史百年·天天读】 3月11日
文字:温舒兮
图片:韶关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
排版:林欣
责任编辑:贺姗姗
审核:李娟
全媒体中心出品
打造松山最有影响力的平台
投稿邮箱:gdsszyjsxyzxb@163.com
笃志弘毅 止于至善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