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信校园里
有一抹“红色”始终在涌动着
他们是志愿者,是义工
也是每个献出爱心的你
为感激深信志愿者的无私奉献
前不久,我校评选出了
“防疫志愿服务标兵”和“优秀志愿者”
并举办了表彰大会
接下来就请跟上小记的步伐
一起来听听
他们的志愿服务故事吧
防疫志愿服务标兵
中德机器人学院张燕鹏
个人事迹:张燕鹏曾在武警部队北京市总队机动服役2年,秉承着“哪里需要,哪里就有我”的服务精神,在服役期间参加了天安门国庆升旗仪式、70周年大阅兵等重大安保任务,荣获一次旅级嘉奖、一次中队嘉奖、一次优秀义务兵的荣誉。疫情防控战役打响后,张燕鹏第一时间报名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用实际行动展现军人的担当。为积极响应龙岗街道疫情防控任务,他连续三个月在龙岗街道、社区等服务点站岗执勤,累计防疫服务时长达183小时。他履行着若有战召必回的铮铮誓言,通过自己的力量守护着这座城市。
小记:张同学是因什么机缘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呢?
张燕鹏:从北京退役回家不久,疫情爆发了。在疫情爆发前期,我看到各行各业的人士一齐支援武汉,感触颇深,想着虽然自己无法像医护人员那样奔赴一线,也要凭一己之力去守护自己的城市。恰好龙岗街道发布了志愿者招募通知,我便通过龙岗区2019退役士兵的微信群报名,加入龙岗街道疫情防控服务队。
小记:防疫工作会令你觉得辛苦吗?
张燕鹏:相比凌晨四点到六点在零下十几度的天安门站岗、下哨立马出早操的部队生活,志愿服务的辛苦是无足轻重的。况且“一日为军,终生为国”,即使退伍了也不能忘军人本色,若有战召必回,国家需要我们时我们必须挺身而出。我们的服务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不能说是辛苦。
小记: 曾遇到过什么棘手的问题吗?
张燕鹏: 最开始很多人还没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出门不肯佩戴口罩,有些人还想强行冲卡口,这给我们的防疫工作带来了不便。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会上前阻拦,用礼貌的方式进行劝说,使用类似“同志您好,请问您是这里的租户吗?请您配合检查出示申报信息,为了您的安全着想,请您正确佩戴好口罩”的话语,如果对方还是不听劝,我们就会交由民警处理。
小记: 满腔热血做志愿者,却遇到不配合不理解的状况,这会影响你的心情吗?
张燕鹏:我觉得个别群众不理解是正常现象,我也没有往心里去。其实更多时候遇到的是很可爱的人。犹记得一天晚上,我像往常一样对来往路人进行体温检测,一个小女孩的口罩在玩闹过程中脱落了。我蹲下来帮她戴好口罩,没想到她竟给我回了敬礼,还用稚嫩的嗓音对我说:“哥哥,我每天都看到你在这里站岗帮助别人,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成为守护这个城市的人”。这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场景,我从没想过自己的举动会成为别人的动力。我忽然明白,每个人都是星星之火,即使火光微弱,只要坚持奉献也能成为别人的引路光芒。
小记:被评为“防疫志愿服务标兵”,个人有什么感想呢?
张燕鹏:只要抱着一种“服务别人就是服务自己”的心态,做什么都会变得轻松,结果也自然能让自己满意,付出了总会有收获的。而且,我是龙岗的退役军人,我要为我的家乡做贡献,为我的国家做贡献。只要有需要,我就会冲在前面。
小记:最后有什么想告诉大家的吗?
张燕鹏: 疫情尚未结束,我们仍要用星星之火,为防疫工作贡献青春力量。火光虽弱,但一点点凝聚起来,就会形成燎原之势。在这场战役中,每个人都要用实际行动来守护我们的家园,例如大家都能做到的少出门,多在家学习。我坚信正是这份互相传递的温暖和爱意,让疫情变得不再可怕。
防疫志愿服务标兵
软件学院杨凯
个人事迹:杨凯得知自己所在的社区需要防疫志愿者后,第一时间和爸妈商量并报了名,踊跃投身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一线,为街道防疫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这段时间的经历也让他懂得了生命的珍贵,从而更加珍惜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时间。防疫志愿服务期间,杨凯帮助居民购买食品、日用品,为不能下楼的独居高龄老人上门收垃圾,帮助特困老人采购急需药品并第一时间送达,切实为老年居民解决了一系列困难。除了帮助解决老年居民的生活所需,杨凯还时常陪伴独居老人聊天,给予心灵关爱。他表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还会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从生活和学习中要求自己,生命不止,志愿不息”。
小记:杨同学参与志愿服务多长时间了呢?
杨凯:我是16年左右开始接触志愿服务的,到现在接近5年了。
小记:5年的志愿服务不算短暂,你觉得自己从中收获了什么呢?
杨凯:首先是性格方面,我沉稳了许多。因为志愿服务更多的是帮助他人,有时我的帮助可能帮不到点上,这就需要我多去换位思考,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感受,渐渐地我做事也变得细致沉稳了。其次就是我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参加服务的志愿者中有很多是同社区的街坊邻居,年龄相仿的人聚在一起活动,时间久了就成了朋友。大家都喜欢参加志愿服务,更喜欢一起参加志愿服务。
小记:志愿服务中遇到过什么印象深刻的人或事吗?
杨凯:一次是疫情期间,我在小区门口做体温测量工作。一位阿姨走过来给我塞了一瓶矿泉水,我跟她说我不能要,阿姨还是把水放在了地上。长时间的工作让我觉得有点疲惫,而阿姨这个举动瞬间温暖了我,让我又觉得干劲满满了。还有一次是去帮助出门不便的老年人购买生活用品。期间我和老人们聊了很多,得知他们非常渴望子女的陪伴,很希望身旁有家人。这也深深触动了我,此后我更加珍惜和家人相处的时间。
小记:家里人会不会不放心你去做防疫志愿者?
杨凯:会的,我的爸妈刚开始知道我的决定时,认为这很危险,并不支持。我和父母进行了多次沟通,向他们表达了我的想法和解释做这件事的意义,加之国家防控措施做得很好,深圳的疫情形势正在好转,他们也理解了我的想法,同意我去做防疫志愿者。
小记:这一次被评为“防疫志愿服务标兵”,你的父母知道吗?个人有什么感想呢?
杨凯:我的爸妈知道并引以为豪,他们很支持我的志愿行动,希望我能够再接再厉。至于个人感想,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在未来多多磨练自己,把不足磨成出色。我相信自己会在志愿服务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因为这对我来说不是一件有目的性的事情。我喜欢帮助他人的感觉,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信念。在这里也希望大家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一起参加志愿服务。时间长了,我相信大家也会慢慢喜欢上服务他人的感觉。
(官微曾为沈文迪同学做过专题报道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查看他的志愿故事噢)
优秀志愿者
软件学院 沈文迪
个人事迹:沈文迪从小受妈妈影响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曾参加火车西站春运服务、江西定南与广东兴宁助学活动、地铁站指引志愿服务等。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连续五年的春运服务,他帮助身体不便的旅客搬行李、带小孩,旅客们连声道谢以及表示回深以后也要像沈文迪一样服务他人的细节让他感到很开心很满足。大一进入深信后,他依旧热心志愿服务,加入了校义工联,至今已累计义工时1868个小时,他也从中更深地体会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大二时,他参加校义工联的竞选并成为校义工联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通过留任的方式将自己的义工经验传递给新同学,带领更多人参加志愿服务。
志愿者们的故事
是否让你心潮澎湃啦
那就快快行动起来
拉上你的小伙伴们
报名参加志愿服务吧
想报名?
那当然得先深入了解一下
咱们的“志愿者之校”啦
缘起义颗心
相伴十三载
自2007年校义工联成立以来
学校探索出了不少志愿服务模式
一起来看看~
科技服务进社区
防疫抗艾宣传
一是打造志愿服务“双创”模式。实现志愿服务升级,完善志愿服务矩阵。筛选出适合开展志愿服务的需求项目,形成助学、科普科教等一批有影响、有创新、可复制推广的常态化志愿服务项目。挖掘志愿服务项目的公益内涵,指导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屡获广东省大中专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荣誉,积极将志愿者的服务实践经历转化为理论成果。
二是探索“X+志愿者”的服务参与模式。与校外社区合作,以公益善举转移部分行政职能,链接社会资源,延伸志愿服务触手。在党群服务中心、医院、福利院等各类便民场所,每天都能看到深信志愿者服务的身影。
三是推进志愿“团-队”对接机制。团委、校义工联充分发挥枢纽作用,与公益团体进行“团-队对接”,实现平台互动、资源共享。截至目前,校义工联分别与32个党群服务中心、公益组织签署协议,共同建设校外志愿服务基地,将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扩散到社区各个角落。
爱心陪伴项目志愿服务
为2019亚太啦啦操公开赛布置场地
如今
这支爱心队伍越来越壮大
志愿服务也从最初学雷锋做好事模式
逐渐走向社会化、制度化、项目化
岗位化、专业化、国际化
并向纵深参与社会治理
据统计,校义工联共有39648人注册志愿者,其中团员占比73%以上。仅2019-2020学年,共发布847个志愿服务项目,考勤人次达43757人,同比增长83.4%。
迎新志愿服务
国际绿色建筑产业节能大会志愿服务
校义工联组织学生志愿者借助所学的专业技能,为在校师生、社区居民提供更专业的志愿服务。
一是组建十支二级学院志愿者分队。由二级学院权益部长担任队长,结合疫情防控、垃圾分类、禁毒宣传等各重要事件时间节点组织开展相应志愿服务,形成“禁毒护校”等示范性志愿活动。
二是深化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梳理、挖掘、凝聚一批批具有专业技能、专业素质的志愿者,累计组建禁毒、普法、控烟、环境保护等9支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学生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发挥学生专业特长,将志愿服务的受益人群延伸至志愿者本身,同时填补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空白。各类专业志愿服务队伍也为抗击新冠疫情贡献了专业的深信志愿服务力量。
禁毒宣传
光盘行动宣传
/
写
在
最
后
/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为感谢坚持传递爱与温暖的
“那抹红”
小记在此为你们献上一朵小红花
愿每一位投身志愿服务的你
都能在自己的旅程中
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编辑 /张满
采访/ 郑殷跃(实习记者)、陈柔纯
图片 / 陈凯怀(实习记者)、杨泓丰
受采访者、校义工联、往期素材
资料来源 /校义工联
责编 / 洪佳銮
审核 / 张雅静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