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关注

学院简介

暨南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成立于2016年5月,由暨南大学系所合一的应用力学研究所(1992年)和力学与土木工程系(2000年)发展升格而成。学院下设办公室、力学系、土木工程系、建筑学系和实验中心。现有教职员工57人,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东方学者1人、楚天学者1人。全学院教工中正高职称13人,副高职称2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1人。

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包括三个一级学科:力学、土木工程、建筑学,其中力学一级学科是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2015年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土木工程、工程力学和建筑学分别于2020年和2021年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拥有力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力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硕士点。经过20年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的各学科之间具有良好的交叉和互补性,构成了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和现代工程教育模式创新探索的良好平台。

学院目前拥有“重大工程灾害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结构故障诊断”广东省高等学校科研型重点实验室、“城市生命线工程结构”广东省应急技术研究中心、“城市生命线工程结构安全”国际联合实验室等重要的学科发展平台。

专业介绍

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设有三个本科专业:土木工程、工程力学(“钱伟长”创新班)和建筑学。三个本科专业之间具有良好的交叉和互补性,学院正大力实施“卓越未来”结构精英创新培养计划,构成了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和现代工程教育模式创新探索的良好平台。

01土木工程专业

土木工程专业于2000年开始招生,2012年首次通过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专业评估。2020年申报获批成为广东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专业在“重大工程结构检测、监测、预警与安全风险评估”方面卓有成效,在重大工程结构的灾变机理及控制关键技术、岩土边坡安全监测与预警、结构FRP加固技术、绿色建筑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培养目标:面向国家建设和“一带一路”重大倡议需要,培养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文素养好、职业责任感强,掌握相关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土木工程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胜任与土木工程相关的技术、管理和研究开发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具备获得注册工程师职业资格和中级技术职称的能力,具备独立承担国内和国际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和管理的能力,能成为土木工程及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管理骨干。

02工程力学专业

工程力学专业于2004年开始招生,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6年创办工程力学“钱伟长”创新班,2022年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目前正努力将工程力学“钱伟长”创新班建设成为暨南大学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区、工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示范区和本科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基地。工程力学专业在重大工程结构的非线性分析及安全风险评估,重大工程装备的事故预警与控制、重大工程结构的损伤监测与健康监测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生物力学与运动分析方面独具特色。拥有华南地区唯一与力学学科相关的“重大工程灾害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城市生命线工程结构”应急技术研究中心、“城市生命线工程结构安全”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学科平台,已成为重大工程安全和灾害控制方面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基地。

培养目标: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秉承和弘扬钱伟长先生的教育思想和爱国情怀,培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具备深厚的数学、力学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工程技术专业技能,能够研究和解决现代工程结构中的关键力学问题,适应智能制造、“新基建”、航空航天和核电安全等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的高水平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03建筑学专业

建筑学专业于2006年开始招生。2021年获批成为广东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筑学教师团队集建筑学术研究、建筑教育、建筑设计生产实践于一体;团队参与承担科研及教研项目23项;国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社科项目1项;亚热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项;澳门特区文化局学术研究课题1项。发表科研及教研论文63篇;出版学术著作3部;教材2项,主要教学成果获奖2项。

培养目标: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以区域发展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为导向,依托学院学科交叉特色,结合地区优势,培养能适应粤港澳市场发展需求、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基本功,具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团队协作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毕业后可在建筑工程及城市规划与管理、房地产策划等相关领域从事建筑设计、建筑管理、建筑技术研究等方面工作,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并为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培养

01教学特色

坚持“科教融合,行业结合;瞄准未来,突出特色。”的办学思路,围绕土木、建筑等重大工程庞大的产业链及行业发展趋势,依托“重大工程灾害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重要学科平台,发挥科研特色优势和侨校特色,彰显多专业、多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创新的特点,努力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拔尖人才。

工程力学(“钱伟长”创新班)实行学业导师和专业导师制度,辅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制订,本科生进导师课题组,开展开放实验项目。教师积极将科研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开展研究型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

土木工程专业和建筑学专业瞄准行业当前急需与未来发展,与行业深度融合、开放办学,与企业联合共建实训实习基地,联合共建实验室,并大力开展虚实结合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培养适应现代工程科技大发展,尤其是核电安全、高速铁路、航空航天、超高层建筑、大跨桥梁等领域的高水平创新型工程科技拔尖人才。

02国际交流

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将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作为提高学科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战略举措。积极为青年学术骨干创造条件,鼓励和吸引国际优秀专家和教授到学校兼职,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鼓励学生到境外著名高校进行交流和访问。近年来,共输送青年教师进行访学交流达20人余次,聘请国内外优秀讲座、客座讲授到学院学术交流60人余次,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及会议50余次。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法国巴黎第六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格里菲斯大学等海外知名大学在学术交流、教师互访、学生交换等方面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交流。

科研实力

01名师

刘人怀: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和工程管理学部院士,教授、博导;

何陵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授、博导;

肖 衡: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爱思威尔高被引学者,教授、博导;

马宏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授、博导;

袁 鸿:爱思威尔高被引学者,副院长,教授、博导

王 璠: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教授、博导

黄世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副院长,副教授,硕导

余 岭:楚天学者,教授、博导

匡友弟:东方学者,副研究员、博导

宁志华: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副教授,硕导

02科研平台

“重大工程灾害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工程结构故障诊断”广东省高校科研型重点实验室

“城市生命线工程结构安全”国际联合实验室

广东省城市生命线工程结构力学应急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省城市生命线工程灾害大数据工程中心

学生就业及深造情况

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以“立足珠三角、面向港澳台”为办学定位,以“复合型、创新性、国际化”为专业建设目标,面向建设行业一线,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不断畅通毕业生就业渠道,为学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同时,学院以校企共建实训实习基地、产学研基地等形式与众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总的来说,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本科生就业形式呈现“一好、两大、四高”的良好势头:就业岗位好;就业单位主要在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大中型企业和设计院;就业率高,就业单位层次高、就业薪酬高。另外保研考研比例高,读研录取学校档次高。

院领导寄语

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不做坏事。——刘人怀(中国工程院院士)

德才并重、筑梦踏实、同心并力、笃志治学。——黄睿(学院党委书记)

大学学四样东西:怎么读书,怎样做事,怎样与人相处,怎样做人。——聂振华(院长、党委副书记)

热诚欢迎你—新同学的到来,相信有了你的加入,学院的明天会更加辉煌,你也必将在这里放飞理想,迈向成功!——袁鸿(副院长)

大学生活最大的魅力在于存在无限的可能性!记得好奇心和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黄世清(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联系方式

学院网站

https://lxxy.jnu.edu.cn/

学院招生咨询电话

020-85221292

学院联系邮箱

osls@jnu.edu.cn

官网发布缓存图:暨南大学招生专业

官网发布及后续更新地址,请点击“阅读原文”浏览!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广东本科院校-暨南大学-招生专业-暨南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