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星堆遗址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公布,引起广泛关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平台推出《三星堆大发掘》不间断直播,三星堆考古专家、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科学中心和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研究教授高大伦受邀担任直播嘉宾。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推出的《解谜三星堆》直播节目中,著名考古学家、南科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科学中心讲席教授唐际根受邀进行解谜讲解。
中国国际电视台推出的“Sanxingdui Discovery - China's Archaeological Missing Link”直播节目中,南科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科学中心资深访问学者荆志淳接受采访,对三星堆考古大发现进行解读。
接下来
南小科带你走近三位教授的解读
共同感受三星堆的无穷魅力
高大伦:
现场见证挖掘,我觉得非常惊喜和幸福
高大伦,南科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科学中心和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研究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南考古、博物馆学、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文化创意。进入新世纪以来,积极探索和拓展考古研究的新领域,倡导并积极实践考古人主导考古类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和利用展示,并有数十个各类案例作品。已出版专业著作10余部,发表研究论文、译文约100篇。
直播的第一天就带给了我很多惊喜,我曾见证过全国各地很多的考古发现,但直播的过程依然觉得非常惊喜和幸福。
一、第一天就公布了500件器物,且种类丰富,不亚于之前的两个坑。
二、文物品级高,青铜尊的品级甚至高于以前的神坛,青铜的面罩根据大半边的形状,在研究性复原后,发现超过以前的宽度,继续了以前三星堆祭祀坑文物的大型化,原来的特点也得以体现。
三、文物新,青铜尊的三重花纹非常明显,口和腰部都是方的,这是首次发现。这个发现能让全世界都大吃一惊,对此关注的人对越来越多。
三星堆发现是四川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遗址核心区4000平方公里,以祭祀坑作为文物的精华,分布密集。其他地方也可能有。除祭祀坑外,还有城门,居民居住的房子,以至贵族、蜀王的墓,还未找到。所以三星堆除了文物,其他的遗迹也值得发掘。
三星堆出土的方尊
3号坑出现的方口尊,有长江流域的特点,方口尊比圆口尊更难得,制作难度更大,器物高度更高,根据纹饰来看有三层花纹。
青铜器在商早期只有一层花纹,往后花纹越多,中期两层,晚期三层。
三星堆出土过类似的青铜尊,从工艺上来看,纹饰较草率,没有长江中下游的青铜尊精致,可推断出蜀人模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工艺原型。
最早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在中原发明。最早的合金是青铜。调配合金比例可以使铸造温度下降,体现出古人的智慧。三重花纹不见得比同时期长江中下游的纹饰差,技术优劣值得商议,还要看其他的特质。
三星堆出土的象牙
三星堆的象牙制品分为两类,一是象牙,二是象牙片,上有纹饰。
象牙放在坑里最上层,是有意识的成序列的摆放,显然堆放于某种仪式后,如祭祀,下层是玉器或铜器。
象牙很可能是女士生活中使用的梳子上的梳背,纹饰精致,有羽状纹饰,云状纹饰。现在看来在商代比较流行。
纵目面具
纵目面具,是古蜀人想象出的造型,三星堆众多文物中非常奇特的一件,解开三星堆众多谜题的一把钥匙。
纵目人的眼睛不是为了观天,而是为了看地面的,将瞳孔往外延伸,是因为他们认为祖先与鸟类有关,如鹰类,可以望的很远。
和历史记载一致,半鸟半人。古蜀国现在所知的五位王中的四位,蚕丛、鱼孚、北鹳、杜宇,都是鸟。开明帝时的生活习性和人物形象都有改变,那时到来的王不再是鸟。
“三星堆”出土的文物里没有发现文字
到现在为止,三星堆遗址及晚于三星堆的古蜀文化里,没有发现文字。
古蜀国有自己的文字的可能性很小。青铜或甲骨上的文字,也是破解三星堆古蜀文明的重要依据。
世界上的很多古文明,不是每一个文明都创造出了文字,(创造出文字的)比如有华夏古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其他的伴生文明,可能借用这些文字来表达自己。文字的创造非常艰难。即使发现一些符号,今天我们也不具备认识它们的条件。
扫码回看直播
唐际根:
三星堆三千年前祭祀场景神猜想
唐际根,南科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科学中心讲席教授,原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国家级百千万人才。曾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多项国家级课题。曾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学者共同发起安阳洹河流域区域考古调查,提出我国商代考古学编年新框架;带领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发现洹北商城与城内宫殿宗庙区;推动殷墟申报世界遗产名录成功。在多种专业考古杂志和报刊发表论文120 余篇,撰写与编著学术专著8 部。在南科大,他开授课程包括“文化遗产概论”“文物里的古中国” “考古发现与中国历史”等。
主持人:三千年之前古蜀人,他们这个祭祀的过程是怎么样?现在大家都在争论。但是今天各位,我们唐际根教授会根据严谨的发现和自己推论,会给大家来讲一个他自己的一些理解。
唐际根:刚才这个画面,我看到一个是器物,一个是现象。
器物我们可以捋一下,这个有领壁、象牙、陶器,还有青铜器。
现象是什么呢?烧垢,有一双似乎是合十的手,还有一个现象是似乎象牙压到上头。如果把器物跟现象加到一起,就可以慢慢理解这些东西。
为什么学术界把这些坑叫祭祀坑,甚至把整个区,可以叫一个祭祀区?原因是这些器物这些现象综合到一起的时候,带给我们一个信息,我们现在把今天的发现和以前的二号坑发掘一号坑发掘综合起来,叫做祭祀坑的话一定有受祭者,一定有祭祀者,一定有祭器,一定有祭的动作或者叫祭法。那么按照这些概念来理解这些铜器,或者所有的出土文物,这个画面好像慢慢的就清晰一点。
铜纵目面具 受祭者(猜想)
主持人:我感觉好像明天能上头条的一个画面要出现了!我们还原三千年前的一个有可能的祭祀场景。
唐际根:来我们试一下,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我们先看看这个出土文物。这一件复制品,这个人物眼睛突出,嘴唇宽、耳朵张开非常夸张。这个东西出土的时候1.38米且体量很大,所以他的这个神秘性在哪?
他的特征是与生俱来的,眼睛突出与生俱来,就即便不是与生俱来,也是别人想象中这个主人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异禀,所以他很可能是被祭祀的对象。
青铜大立人像 祭祀者(猜想)
唐际根:到底谁在用这个祭器?
就是这个人非常高大,他站在一个象脸、象牙、象鼻的台子上。他的特征并不是像这个(可能的祭祀者)一样天赋异禀,他的耳朵没他(可能的祭祀者)的夸张,眼睛没它的突出,嘴唇虽然也稍有一点夸张,但是没有像他(可能的祭祀者)这么夸张,头部带的是筒菇帽,上面是个树冠,身上穿华丽的衣服,这些东西都是后天可以打扮的。所以他的神性,跟他(可能的祭祀者)比是要分开的。
主持人:所以那个面具就是神格化,这个叫做人格化的夸张?
唐际根:也不是纯粹的人格化。我觉得他是人格稍微夸张,所以他就可以扮演一个祭祀者的角色。受祭者、祭祀者、祭器,剩下的就是祭法。
铜喇叭座顶尊跪坐人像 祭器(猜想)
主持人:也就是说如果刚才大家猜测有可能,这个双手合十的缝隙里有没有可能是玉璋?
唐际根:不排除。还有个祭器是这个人顶了一个樽,这个樽可能是祭器。
主持人:这两位是什么关系?
唐际根:这两位我理解可能是主祭人,因为他拿了一个东西是个动作。
主持人:假设有没有可能拿的是象牙?
唐际根:很有可能拿象牙,这两手里拿的东西有一个位置差,看起来是弯曲的。如果拿象牙假如放进去,象牙是有可能的我们放个长点的,但是这个弧度不大一样。你看他是拿着祭器做了一个动作。
祭法怎么看?比方说这个人把一个樽,顶到头上就是祭法。还有一种把玉璋(双手合十地)拿着也是祭法。刚才双手合十也是这样的,所以这一套加在一起包括烧的动作,不管是在里头在里头烧还是在外头烧,这都是祭器、祭法、受祭者、祭祀者综合的反应。
扫码阅读更多报道内容
荆志淳:
文化比较是认识三星堆的重要手段
荆志淳,南科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科学中心资深访问学者。曾在中国、希腊、美国从事考古调查与发掘,是中国河南两个主要的青铜时代城市(商周宋城和洹北商城)的直接发现者之一。1997年以来,荆志淳主要在晚商都城殷墟从事国际合作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早期城市和国家、殷商文明、地质考古、古代技术等等。先后撰写、编著(包括合著)论文和论著七十余篇。
在直播采访中,荆志淳谈了几个问题,涉及到海外对中国重大考古发现的看法和关注,考古与文物对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大众参与考古与遗传保护、以及国际合作等。
三星堆发掘不断有新的发现,意想不到的器物,还有特别奇异的现象,比如普遍存在的碎器、火烧现象。
如何去认识和解读这些现象,荆志淳认为文化比较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民族学、考古学案例比较分析,认识类似文化现象的异同和内涵,在此基础上讨论“三星堆文化何以是早期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何以中国”等大众关心的问题。
三星堆被焚烧的象牙
主持人:在三星堆的发掘中,我们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从祭祀坑中出土的器物,如青铜器、玉器、陶器和象牙等,都是被打碎、焚烧过的。您对此有何种解释呢?也就是说,您是如何理解三星堆这种典型特征的呢?
在考古学中,这种现象叫做碎器(fragmentation)。它的意思是,将物件故意打碎。这种现象在古代中国并不罕见,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遗址中多见。在世界其他地区,比如说在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红铜器时代的中欧、东欧,碎器现象十分常见。
怎样理解碎器现象及其内涵,以及近日三星堆发掘中我们所见各种奇异文物的蕴意?我是一名人类考古学家。人类学研究不同的文化,无论是现在的还是过去的。在我们看来奇怪的东西,对别的文化来说可能平平无奇。
我认为文化比较是研究三星堆碎器现象以及其他问题有效的方法。这在考古学研究中是比较常见的方法,新近考古的发现越来越多,还有不断增加的民族学和考古研究案例,促进了理论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入地阐释古代社会人类行为及其内涵,在此基础上探讨大众关心的很多问题。
提到碎器现象,伦敦大学学院人类学家Susanne Kuchler教授对玛朗庚(Malanggan)的民族学调查非常精彩。玛朗庚是巴布亚新几内亚新爱尔兰省北海岸土著人举行的一系列生死相关的祭祀,包括相关联礼仪、飨宴、舞蹈、吟唱等。这些仪式主要是为了纪念死者而举行的,也包括了年轻人象征性取代死者的成年仪式(initiation ceremonies)。
玛朗庚也指代新几内亚岛土著居民制作的非常精美的木雕,包括面具、木板、腾柱、独木舟等等。尽管制作这些木雕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它们的存在仅仅是为了一场仪式,随即便被焚烧、打碎和销毁。数量最众、最为精致的雕刻出产于某人去世之后,这些雕刻的展示和破坏是葬礼最重要的内容。我们从玛朗庚生死祭祀可以得到不少的启发,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三星堆遗址所见碎器现象,特别是人与物缠结的关系、祭祀与社会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最有成效的比较方法不是寻求通用性的社会类别和法则,相反,它们强调文化的多样性与发展变化。毫无疑问,三星堆的新发现有望对中国古代复杂的文化发展过程提供新的认识和见解。
作为一所理工科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高度重视“新文科”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坚持以“科技人文”为特色,积极探索适合科技大学的人文教育发展新路。南科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目前已经自主设立和正在推动建立一批研究机构。如语音实验室、空间与媒体实验室、科学与人类想象力中心、计算人文学中心、文化遗产实验室等。
文化遗产实验室由南科大人文社科学院社会科学中心暨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南科大人文科学中心、分析测试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电子与电气工程系、海洋科学与工程系等积极参与,多学科共同推动建设。遗产实验室成立以来,已发起多项跨学科、跨平台科学研究项目,引进数名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领域知名学者组成团队,并创办《遗产》杂志,发起共建共享考古陶瓷标本数据库,建立起涵盖考古学、人类学、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记忆、城市研究等在内的总体格局。
2017年实验室揭牌
2019年12月,南方科技大学与四川省文物局在成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考古研究以及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与利用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双方依托南科大的相关学科力量,引入多种科技手段,助力四川省三星堆遗址的勘探发掘工作。
南方科技大学与四川省文物局签署合作协议
2018年10月,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四川成都召开,唐际根、荆志淳等主持完成的《豫东考古报告》获得中国考古学会优秀研究成果奖(金鼎奖)。金鼎奖由中国考古学会颁发,每两年评选一次,是中国考古研究领域的最高奖之一,其学术声望比肩以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命名的“夏鼐考古学奖”(此前唐际根曾获夏鼐奖)。
南科大开展的考古研究也吸引了许多南科大学子的参与,图为南科大师生考古队在实地开展考古工作,其中右三位均为南科大学生(本科生段琛、肖尊杰,博士生刘鹏)
官微福利时间
在评论区留言你最想了解的对三星堆的疑问,我们将从中挑选出三个问题,联系南科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为你解答。
快来提问吧!
--- 南方科技大学 ---
新媒体中心
文字整理自直播
内容来源:央视频、央视科教频道、中国国际电视台、红星新闻
资料来源: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科中心
资料整理:董沁阳、黎志华
通讯员:郑辞辞、董韦
排版:郝熙哲
值班编辑:杨奂彦
责任编辑:劳湘雯
欢迎投稿、建议:
weixin@sustech.edu.cn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