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开展的第十二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推选展示活动中,我校第一临床学院学生科叶明老师荣获“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称号,成为本次全国获此殊荣的20名辅导员之一。
叶明老师从事专职辅导员工作17年,曾任广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团委副书记,现任第一临床学院学生管理科科长、南山学院辅导员。一批又一批优秀医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叶明老师的付出,小依近日采访了她和她的同事、学生,让我们一起聆听这位一线辅导员的故事。
辅导员的抗疫
让学生在疫情面前“笑起来”
2003年,刚刚历经抗击非典洗礼的叶明,从广医临床医学本科毕业,于7月留校成为一名辅导员。十七年来,她见证了四个医学专业62个行政班1910名学生的成长。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叶明所在学院的学生,有在家的、留校的、实习的。
从疫情发生之初,坚守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叶明立即带领同事们,通过网络与学生们取得联系,了解他们的情况,并且将学校的相关通知转发给学生和家长,提醒做好预防。除夕夜,他们通过微信、电话等为每名学生送去各自独有的新春问候,对他们各方面的情况进行详细了解。每天汇总的动态信息都是心系学生的见证。尤其是当时尚未回家的实习生、湖北籍学生,叶明和同事们都一一为他们排忧解难。
“宅学”期间,师生不能面对面相见,如何鼓励学生们积极面对疫情下的生活状态?
除了每日的健康打卡外,叶明和同事们慢慢也探索出各类趣味打卡活动,如学习、运动、“悦读”打卡等;叶明和同事们化身“主播”,在线上宣传日常的抗疫知识、普及相关法律制度、介绍身边的抗疫英雄事迹、探讨大国与小我担当等,让学生在疫情面前“笑起来”,用阳光心态、科学知识应对疫情。
尽责的引路人
为学生拨开成长的迷雾
“亦师亦友”——被问到叶明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这是受访学生提出的高频词。从关心学生身心状况、学生和班级管理事务到支持学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很多同学都谈到叶明的敬业精神。
在保研面试后,一名同学自认为与保研失之交臂。在倾听完“烦心事”后,叶明说:“相信自己的实力!”这位同学说,看着老师肯定的目光,自己也慢慢冷静下来了。“每当自我怀疑时,我总会想到叶老师的鼓励!”
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姜宇谈到叶明讲授的就业指导课程,“叶老师讲课非常吸引人,每次都能给我们最实用的建议,从职业生涯规划的大方面,到简历上文字和图片排版的细节,都进行了指导。”他说,大学学习时光,难免遇到迷茫的阶段,叶老师总是帮助他们成长。
大学精神的传播者
播撒创新发展的种子
“在师生心中,大学精神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的广医人精神、南山风格和抗非精神早已成为一份信念、一种力量。”叶明说,帮助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是引导学生传承与弘扬大学精神的重要一环。
“叶老师常常奔走于学校和医院,积极联系教授、主任寻找课题项目,为学生申请学术交流的资助经费。”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的万铠瑞提到。
叶明总是想方设法为学生争取更多机会。2019年,姜宇和同学们获得去新加坡参加肿瘤内科学术交流活动的机会,参会费用对于他来说还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当时学院的有关奖学金已分配完毕。
“心情一下子就跌到了谷底。”
姜宇和同学们找到了叶明老师,她说:“别着急,我给你们想办法。”经过争取,叶明促成了姜宇和同学们难得的学术交流之旅,他们学习了学科前沿,开阔了眼界视野,也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的梁恒瑞一直对科研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了SCI论文5篇,累积影响因子超20,并获得“2017年度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类年度人物”称号。在科研路上,他也曾遇到过困难,叶明联系了学校有关职能部门,最终学校为他解决了问题。
作为资深辅导员,叶明不仅深入学生工作一线,而且还注重与学生管理团队交流辅导员工作的心得经验。第一临床学院学生管理团队曾获“广东省优秀学生工作团队”称号,团队同事徐文超老师说:“辅导员工作较繁重,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是做好这份工作的必备要素。”段慧菡老师说:“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在平凡的工作中投入纯粹的热情,我们要做眼中有光、心里有爱的辅导员。”
文字 | 梁凯涛
图片 | 学生工作处提供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