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慕荣
卢慕荣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二区护长,拥有近20年重症护理经验,亲历过抗击“非典”战斗,获得过省、市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称号。近年来,她带领医院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先后完成了近50例ECMO患者的救护。
此次驰援湖北,她担任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双护长之一,肩负着同时接管医院ICU和重症隔离病区的救治任务。她带领荆粤80多人的护理团队,用精湛的护理技术和无私的奉献为危重症患者架起生命的桥梁。
女儿刚满两岁
丈夫奋战疫情一线
她依然逆行而上
2月20日,接到医疗队出发通知当天,卢慕荣正在医院带领团队配合医生为一名患者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完成操作后,她顾不上吃午饭,匆匆赶回家收拾行李。为了避免交叉感染,节约穿防护服的时间,卢慕荣让丈夫、附二院医务科副科长钟文德帮忙将长发剪短。连轴转在抗疫一线的钟文德,对于卢慕荣驰援的决定却十分支持和理解。“平安回来就好”,这是他对妻子唯一的嘱咐。卢慕荣家里有两个孩子,小女儿才刚满两岁。在疫情面前,纵使心中万般不舍,她强忍泪水逆行而上。
当医疗队抵达荆州,已经是晚上8点。卢慕荣马不停蹄地参加培训,清点物资。等安排妥当后,已经是深夜,她终于可以躺下稍作休息。
带领80人护理团队
以“广东经验”筑起牢固防线
广东医疗队承担了荆州全市疫情最严峻地区的防控工作,为了集中治理重症患者,医疗队组建了2个重症救治中心,以及洪湖区域救治中心,一共管理30个病区。卢慕荣所在的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其中一个重症救治中心,主要收治的都是重症患者。时间紧,任务重,各项工作仍千头万绪。到达病区的第二天,卢慕荣和另一位护士长带着团队连夜布置病房,一项一项物资查漏补缺,在2个多小时内顺利接收来自全院的13名患者,随之评估所有患者病情,根据患者的病情指导落实个体化护理,优化工作流程。
面对传染病疫情,医务人员的风险在于发生职业暴露。卢慕荣结合自己多年的重症医学护理和“抗非”经验,重新梳理感控制度流程,对病区出入通道存在问题进行**,针对容易忽视的环节,如医务人员穿脱防护用品规范问题、环境消毒与医疗废物处置等等内容,迅速组织多场专题培训,并在通道安装摄像对讲系统,进一步落实监控工作。经过多方合作,危重症隔离病区和重症隔离病房同时运作,病区环境有了改善,诊疗流程不断规范,患者的救治更有针对性,医务人员的安全也得到了保障。
病区建好,患者也陆续收了进来,这时又面临着医务人员人力情况评估和分配的问题。“我们带领的这支80多人的护理团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甚至不同科室,平时工作习惯、工作要求都不尽相同。如何最大程度地凝聚力量、发挥特长,考验着我们的管理能力。”卢慕荣说,“其次,我们根据上级要求,把危重症隔离病房护理人员的排班时间调整为4小时,保证团队成员都有充沛的精力和更高的工作效率。”卢慕荣和病区护长认真评估了每名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后,合理分配团队人力资源,通过组建战地课堂,实施重症护理技术战地培训,传帮带的工作模式,最大程度保证患者的安全,以及重症护理救治技术的顺利开展。
“我第一次感受到连思考的时间,都是如此紧迫,恨不得一天有48小时。”卢慕荣说,“听到大家说‘广东医疗队来了以后,这里改变很大,一两天就大不一样了’,我们很自豪也很有冲劲!”
精心护理
势要将同行从病魔中抢回来
小雪是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隔离病房中的一位患者。她是一名25岁的护士,在救治新冠肺炎患者时,她不幸被感染。小雪2月18日确诊为新冠肺炎,随后病情恶化,20日转入重症救治中心治疗,之前只能在床上躺着,40L/min高流量吸氧之下,氧合指数只有200mmHg,一说话就心率加快、气促。
看到小雪的情况,卢慕荣十分心疼,她针对小雪情况,建立了特护小组微信群,每天细致讨论安排各项护理要点。在与钟南山院士的多次远程会诊后,卢慕荣所在的医护团队不断调整治疗和护理方案。经过精心的护理和治疗,小雪缺氧状况很快得到了改善,氧合指数很快上来了。
“看到小雪越来越有活力,一想到她很快能出院,我心里甭提有多高兴!”在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小雪于3月6日正式出院了,极大地提振了团队的信心和决心。每次脱下厚厚的防护衣,常常汗流浃背,护目镜的水雾模糊了双眼,口罩在脸上留下深深的印痕,但看着病患一点点好转,卢慕荣都感到极大的欣慰。
▲卢慕荣和小雪:加油!
陪患者看樱花
我们任何时候都保持对世界的热爱
小雪出院后,18床的赵叔成为了ICU里年龄最小的一名患者,也是当时最有机会康复的一位。确诊新冠肺炎以来,56岁的他经历了鼻导管吸氧、高流量湿化治疗仪给氧、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等,已闯过了一道道难关。为了更好地治疗,在指挥部的调配下,卢慕荣为赵叔进行了支气管镜下肺部的吸痰和灌洗,他的血气二氧化碳分压明显下降。经过评估,医护人员需要对赵叔进行CT检查。但CT室离ICU有一点距离,转运过程中需要持续密切评估患者的情况,医护团队进行了转运呼吸机的评估和测试,做好转运过程抢救用品的准备,力求保证每一个细节都在掌控当中。
当到达楼下的小花园时,卢慕荣和队友惊讶地发现,花园里的樱花已经盛开!在赵叔返回ICU时,医护人员不约而同停下了脚步,指向樱花树,“赵叔,樱花已经盛开,赶快康复起来。”赵叔慢慢睁开了双眼,看着满树盛开的樱花,嘴角露出了一丝久违的微笑。“对于新冠肺炎患者,心理干预也非常重要。”卢慕荣说,“他们经历了生离死别的痛苦经历,我们要治病也要治心,用人文关怀来温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不要放弃对世界的热爱。”
申请再战荆州:
只要还有在院患者,坚决不撤
卢慕荣在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已经一个月了。目前,荆州市防疫情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两个重症救治中心仍有极少数重型、危重型病例住院救治,少数普通型患者仍未达到出院标准, 3月20日,在荆州支援的广东医疗队返程回家,大部队撤离,卢慕荣等12名广东医疗队队员选择了继续留守,“广东医疗队返粤当天,我和团队的每个队友都拥抱了一遍,我成功把他们一个不少、安全送回家了。这一个多月,我第一次感受到这么美好的春意,是开心、是温暖、也是满足。在荆州市还有6例重症患者,我们还要啃‘硬骨头’,特别是3名上ECMO的患者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只要还有在院患者,我坚决不撤。”
虽然取得阶段性进展,不代表可以“松口气”,目前湖北前线的战斗还在进行。一个多月的奋战,卢慕荣和团队的每个人都经受了环境、体力和精神上的多重挑战,积累了宝贵的一线抗疫经验,接下来,无论面对什么困难,大家都会团结一致去克服。留守团队微信群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再战荆州”,代表了他们有信心、有决心,一定可以打赢这场战役,今生“荆”世,“粤”来越好!
决定坚守的那天
一封陌生人来信让她流下热泪
卢慕荣非常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作为一名每天与病人密切接触的护士,我们对病人的一个微笑,一个关心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带给他们很大的安慰及希望。”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卢慕荣会经常看望从ICU转出去的患者,有时候带上广东特产,有时候和他们聊聊家常,看着患者一个个病情好转,转出或治愈出院,努力终见成果,她感触很深,“有一位转出患者举起大拇指、眼睛湿润地对我们说'你们不远千里来救我们,还这么关心我们,比亲人还亲!谢谢你们!'”
广东医疗队返粤当天,有荆州市民得知还有队员留守支援,特地带着礼物和暖心鼓励送给卢慕荣,让一向坚强的她也不禁流下热泪,“湖北人民即使身处逆境,依然保持善良和坚强,他们的肯定就是我们坚守的动力,让我感到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
卢护长,您好!
我是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的一名退休职工,因为这次疫情,让我们有了一次特别的“相遇”,您为荆州人民的健康千里迢迢、不辞辛劳前来支援,让更多的病人转危为安,让更多的家庭得以团圆。荆州人民不会忘记广东医疗队的辛勤付出,我也记住了您的名字——卢慕荣。谢谢你们的大爱精神,您的行动教育了一大批的年轻人,当国家和人民有需要的时候,年轻人一定会以你们为榜样,负重前行,守护人民的健康。
外面已是春暖花开,当我们尽情享受春光时,再次感谢你们的仁心仁术。
一位普通的荆州市民
ICU病房收治的都是重症患者,救治的压力很大,每一个处置都关乎生死,学会缓解压力也极为重要。每天晚上的空隙时间,卢慕荣会给远在广州的两个闺女打电话,放松心情。三八妇女节的时候,女儿给她写了一封信,当中一句“妈妈,我想你了,但请你加油!”她说:“孩子们是我的最大动力!”
“对我来说,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工作而已。最重要的依然是治病救人,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现在仍然坚守于前线的卢慕荣,对未来充满信心:春意融融,万物竞生,愿所有的患者都康复出院,我们一起去看春光明媚的武汉!
文章来源 |附属第二医院
通讯员 | 许咏怡 冼咏琪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