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济三战士驰援武汉满月: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我们做了力所能及的事

广州医科大学,艺考

广州医科大学

2020-5-23 19:15:25 文/吴天翊 图/白鹏宇

关注

2月7日,广医三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高元妹、主管护师毕赐成、护师段业英踏上了北上“抗疫”的征途,开始了一段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附和协和医院西院区的医疗支援工作。

今天3月7日,他们驰援武汉已经整整一个月了,当亲人、朋友、同事们问他们什么时候“南归”,他们只答:待胜利之日,便是我们归来之时!

广州医科大学

高元妹:一封家属感谢信

如盛放的樱花,给我慰藉和力量

广州医科大学

在协和西院重症监护室工作的高元妹副主任医师,已经连续工作第三十天了。医护人员一般可以轮值休息,而作为医疗组组长的她基本上属于时刻“在线”的状态,一旦有患者情况危急,她需要提出治疗方案,有时候半夜一个电话,就要往医院赶。

前几天,有一封特别的感谢信,出自高元妹所管床患者的家属。由于疫情防控需要,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与家属的沟通只能通过电话进行。对于高元妹来说,而无论工作有多忙,那通与家属的病情通话都不曾缺席。3月2日晚上十点半,患者家属接到了高元妹的电话,家属听出了她声音里的疲惫,问怎么这么晚,高元妹回答“不打电话怕你们会担心”。后来这位患者转出了ICU,家属便通过一千多字的长短信表达感谢。“告诉家属患者点点滴滴的进步,给他们希望,也是给我自己信心。”高元妹说。

广州医科大学

为了让家属安心,高元妹除了每天必给家属电话外,对经她治疗转出ICU的患者也每日通过医院电脑系统查看每个数据,跟踪患者的后续治疗情况。前两日,高元妹救治的一位70多岁的新冠肺炎患者在转出ICU后,因不适应普通病房,向家人哭着说想见高元妹。从老人家的女儿那得知老人家的心愿,高元妹三次去到普通病房看望并安抚老人。

广州医科大学

高元妹去普通病房看望转出ICU的患者

患者紧紧握着高主任的手

驰援武汉一个月来,高元妹说这是她收到患者和家属最多谢谢的一段日子,这一声一声的“谢谢”让她有了坚持到底的动力。在那封感谢信的回信中,高元妹写到“治病救人是医者的本分,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让我们一起努力,打赢这场抗疫攻坚战!”

毕赐成:我们是来打持久战的

不能让任何一个队友掉队

广州医科大学

刚到武汉不久,毕赐成在驰援日记中写道,穿上厚重的防护服,战斗力都减弱了。防护服所带来的种种不便,至今也是他在隔离病房中工作压力源之一。但他知道,这场战役仍在持续,他们只能适应、调整,在工作中更加认真细致。做好个人防护,提高护理质量,才能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穿戴防护设备无疑是技术活。护目镜弄不好的话容易起雾影响视野,但戴得太紧又会像紧箍咒一样,箍得头疼,影响工作状态。所以医疗组的同事们常常开玩笑说“穿好防护服,上班就成功了一半”,他们换了多种方法防止护目镜起雾,逐渐都成为了“老手”。

在防护上,他们不但交流经验,更习惯于彼此检查和互相提醒。最让他感动的一次,某次上班毕赐成的外鞋套不小心掉了,临时在脚上绑了个黄色的袋子。但因为绑得匆忙,走路的时候不是特别方便。广医一院负责院感的刘川老师看到后,把他叫过去说,“你这个要绑小一点,不然容易摔倒”,说完便马上蹲下来,很迅速却细致地帮他把袋子绑好。这样一个关怀的行动,毕赐成从心里感到温暖,如同被春日暖阳照耀一般。

广州医科大学

广州医科大学

毕赐成是重症监护室的护理组组长之一,护理团队的队员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他需要统筹安排大家的工作,并带领组员们更好地适应护理环境、流程,让大家更好地发挥作用。

不同地区的同行在一起工作,在护理操作上不同的小技巧,也让毕赐成涨了知识,增长了新技能。他常常对护理工作进行“复盘”,并不断琢磨:如何在保证患者安全的情况下,提高护理质量和效率,实现护理上零差错零失误?这是他在工作中对自己的要求。最近内蒙古和广西的驰援医疗队也到了,他现阶段最大的任务就是培养起新的护理队员,让他们尽快适应和开展工作。

段业英:从焦虑到从容,

“而立之年,我还可以承担更多”

广州医科大学

在武汉驰援一个月来,段业英最大的感触就是,从一开始的焦虑到现在的淡定,她对自己说“而立之年,我还可以承担更多”。

刚去没多久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她觉得非常压抑,因为那几天夜班比较多,作息和饮食都非常紊乱,腹胀、乏力、嗜睡,令她特别难受。有天晚上夜里着了凉,出现流鼻涕、咽痛等症状,她胡思乱想起来,不知道自己是否感染,心理特别矛盾、害怕甚至恐慌。那个时候高元妹医生给她拿了调理肠胃的药和酸奶,并和其他战友一起开导她、安慰她。就这样,她渡过了自己心理的难关,身体也好了起来。

广州医科大学

这些天,虽然亲人不在身边,但身边的“战友”们却给了她家的温暖。医疗队员们常常会遇到很多困难,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每次只要一说,都有人立刻响应和过来帮忙:车坏了,有人就会开车来接他们;快递到了,有人帮忙拿;来不及吃饭,同事会帮忙打包……点点滴滴里,虽然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正因如此,细微处的照顾让她更为感动。

一个月来,她在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上,度过了从陌生到熟悉,从艰难适应到逐渐磨合,从刻板学习到思考改进的过程。而现在,从穿脱防护服到专业护理,她都越来越得心应手,甚至在隔离病房中与患者的沟通技巧也提升了。她建议上呼吸机的患者尽量不要说太多话,否则会吃进太多的气导致膨胀。一位患者很听话,每次不舒服、要喝水等就通过手势来比划,帮她解决问题后,患者也同样用竖起大拇指的手势表达感谢。这些细节,都让她特别欣慰。最近,段业英护理的重症患者中有3例已经拔管,2例已经转出,这也让她更加自信了。

因为有新的队员加入,ICU的医护人员比之前更充足了。三月开始,之前连续6小时的班,调整为4小时。休息的时候,英子会在自己的房间里搞卫生、消毒、洗衣服、睡觉,和家人、男友聊天报平安。英子说,虽然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回家,但周围所有的一切都在不断向好发展。

广州医科大学

援鄂已足足一个月,三位柔济战士在不同的岗位上,付出着辛酸和汗水,却也收获着成长和感动。他们作为多年的同事,早已是彼此信任和富有默契的朋友。在偶尔空闲下来的时间,他们三人会找一个空旷的地方,彼此相隔一米距离,谈工作、聊生活,有时也不乏对彼此的吐槽。

他们或许是数以万计的医疗志愿者中最普通的一个,但对他们的家人、患者来说却是最特别的那个。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他们仍坚持在这场战役之中,他们彼此照顾,互相鼓励,将内心的温度化作行动,将真情和热血挥洒在荆楚大地之上,为了那个共同的目标而坚持、而奋斗。

他们说,自己不是英雄,只是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做了应该做的事。

广州医科大学

广州医科大学

文章来源 | 附属第三医院

通讯员 | 王慧

排版 | 陈友鹏 张嘉豪

广州医科大学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广东本科院校-广州医科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广州医科大学-柔济三战士驰援武汉满月: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我们做了力所能及的事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