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者:
毕赐成 广医三院重症医学科 主管护师
工作地点: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区重症医学科
驰援武汉至今已有一个多月,还记得刚来的时候,穿脱防护服都是非常大的挑战,经过三十多天的历练,现在如何防止护目镜起雾、如何更快地穿脱防护服,我和同事们都逐渐熟练了起来。对重症患者的救治,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心态从一开始的忐忑变为如今的自信。对于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护理,我们也从最初熟悉环境、工作强度,到逐渐摸索,形成规范化治疗,无论是抹脸擦身、口腔护理这些生活护理,还是用药、血液净化等治疗护理,我们更加注重细节,患者也得到了更高的护理质量。我们这个由不同地区的护理同行组成的团队也更加默契融洽。
对家人的思念让我学会换位思考
离家驰援月余,心中始终不变的是对家人的思念。也正是这份对家人的想念之情,让我更理解患者内心的声音。
到武汉之后,一有闲暇时间,都会跟广州的家人进行视频聊天,一来是不希望他们担心,越多了解我在这边的情况,他们就越放心;二来在疫区也不可能跟其他人聚在一起聊天,和家人视频聊天也是减轻自己心理压力的方法。我的妻子也是护士,她一直很担心我的情况,加上一些医护人员感染甚至死亡的消息,使她心里更加难受。有时候跟我聊天,她会哭,但是哭完又会再三叮嘱我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这句话,她经常在视频中对我说。
在武汉,我与家人分离;而在重症ICU的病人,他们何尝不是一样。很多患者都会出现谵妄、情绪不稳定,甚至闹脾气的情况。ICU隔绝家人探视,许多病人担心自己会出不了ICU病房,没办法再见到自己的家人,这是危重患者最普遍的心理特点。
面对这些病人,我会换位思考,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在护理过程中给予他们所需要的人文关怀。
回应患者内心渴望的声音
有一位31岁的年轻妈妈,因感染新冠肺炎转入ICU。从进来开始,这位妈妈就在“闹情绪”,甚至擅自把吸氧的设备拔掉,导致正常治疗无法顺利开展。这个时候我就想,她还这么年轻,担心出不了病房,再也见不到孩子和爱人,所以情绪很差;我也有妻儿,站在她的角度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她,同样会非常想念家人,一定期望尽快好起来,转到普通病房,尽快见到亲人。
于是,我开导她:“我是从广州过来支援的,也很想念家人,所以我很理解你思念家人的感受。但由于病情,你暂时还不能离开这里。你现在情况已有很大好转,请配合我们做好治疗,康复会更快更有效。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就可以转到普通病房,见到丈夫和孩子。只要我们一起努力,战胜这个病,往后的日子都可以和家人在一起好好过了。”
为了鼓励她,不让她感到孤单,我联系她的丈夫和孩子,将她家人对她的叮嘱写在纸上,带进隔离病房给她看,告诉她:“你的丈夫和孩子都很爱你,希望你顽强地坚持下去,他们期待早日与你相聚。”
每个病人身后都牵系着一个家庭的幸福。在抗疫中,我们不仅要守护生命,更是守护幸福。对家人的思念是战胜疾病最大的动力,我知道,在广州的家人和朋友一直关心着我在武汉的动态,关注我们在前线的工作。为了患者,为了家人,在前线的我们一定会做好防护,好好休整,待胜利那天,平安健康地与家人团聚。
文章来源 | 附属第三医院
通讯员 | 王慧 白恬
排版 | 李钰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