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援手记 | 生死竞速!16秒为患者换上“新肺”

广州医科大学,艺考

广州医科大学

2020-5-23 19:15:45 文/杨智渊 图/贺诗琪

关注

驰援手记2020年03月12日

广州医科大学

讲述者:周瑛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ICU护士长

广东援助荆州第六批医疗队队员,带队驰援荆州市中心医院ICU

广州医科大学

16秒

可能是百米冲刺的速度,

可能是走一层楼梯的时间

还可能是手机刚刚刷过的短视频……

上周我们ICU团队才刚刚经历一场600米的生死时速,10名医护“硬汉”上身,带着N个机器,成功运送一名正在进行ECMO(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的患者进行CT检查。前几日团队又挑战另一个“高难度”——给一位ECMO治疗10余天的患者成功“换膜”,用时仅仅16秒!

体外膜肺氧合,英文简称ECMO,它通过搭建一个体外人工心肺系统,挽救危重症病人生命。这是病人获取生存希望的最后手段,是治疗新冠肺炎的“终极武器”。这一套特殊的装备由离心泵、导管、膜肺组成,能够让患者即便在心脏、肺脏完全怠工的情况下,依然维持着生命必须的血液、氧气供应。它是目前生命支持的最高级设备,同时也是衡量危重症急救水平的一门技术。

广州医科大学

团队运送ECMO患者行CT检查

生死竞速,挑战重重!

默契配合患者转危为安

广州医科大学

病房里使用ECMO治疗的2号床病人,他身上的机器已经连续转动10多天了,今天设备突然传出了报警声,经检查,原来是膜上出现了血栓!团队经过慎密的评估和讨论后决定“换膜”,不幸的是,这个病人目前肺功能基本丧失,测试之下发现他仅能耐受20多秒的缺氧时间!使用ECMO的患者就像是一个滑落在悬崖边上的人,我们正拼命地拉住他身上的绳子;“换膜”就像是这根维系生命的绳子马上就要断了,我们需要在20多秒内更换一条新的,其危险程度及难度可想而知。

这个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贴近患者,直面患者呼吸道喷出传染风险极高的病毒颗粒,而我们层层防护装备的束缚,无疑使难度再升级。可以说这是技术、体力及心理的严峻考验。然而,生命重于泰山,哪怕只有1%的希望,我们都会付出120%的努力。

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这个挑战和任务,大家立马紧急部署,攻克难关,在换膜前进行了周密的计划,从每个人的站位到止血钳钳夹的方向等,每一个步骤都规划到位、落实到人,并反复演练。

接到指令,我和其他几名护士长迅速换好防护服,打扫战场,清理床旁物品,确保医生有足够的操作空间;准备好必要的急救药物和急救用药通道;做好患者体位准备,优化人力安排……所有一切应战准备有条不紊地快速完成。

时间与生命的赛跑正式拉开序幕。截流、分离、插管,看似简单的操作,必须精准、迅速,负责上、下导管的两队医生必须同时操作,不能有任何迟疑或误差。所有人都屏息凝神。

“割”“夹”“拔”“上”短促几个字的喊话,犹如战斗的号令,医护人员各司其职,心手相连,一系列与之匹配的动作就在顷刻间完成。

16秒!

整个过程仅仅用时16秒!

患者血氧饱和度仅有一秒的下跌,又迅速回升,心率、血压平稳,命悬一线的患者终于转危为安。“成功了!”大家不约而同地感叹。短短半月时间里,来自不同单位的兄弟姐妹们,在一次次的通力协作中磨炼成默契十足的“战队”,全赖于大家共同坚定的决心——相信疫情终将会被战胜,就像我们相互在防护服写上的寄语一样“疫不容辞”“粤来越好”。

广州医科大学

团队为ECMO患者换膜

精心护理

精密协作保障患者安全

广州医科大学

2床病人的氧合很差,虽然已经换了“新肺”,可毕竟是体外的机器,需要尽快把病人本身的肺治疗好,才有成功的希望。经医生团队评估后,决定给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

同时行ECMO治疗和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全身上下加起来不少于9条管道,每一条都维系着患者的生命。由于患者的病情较差,平常给他翻个身都胆颤心惊的,每次血氧饱和度都会下跌。现在要把他从平卧位变成俯卧位来进行机械通气难免困难重重。把病人“翻”过来不难,难的是如何最大程度保障其安全和预防并发症,这其实同样是个高难度、费力气的大工程。

这其中,需要考虑的细节很多。各个管道要良好固定且保持畅通,团队需要严密配合、动作需要轻柔迅速,还要预防管道脱出及压疮,以及患者的自身及辅助用具的准备……性命相托,必须全力以赴,每一种可能性和应对方案都在我脑海里一遍遍重复,尽力保证任何一个细节都在掌控范围之内。

经过严密准备,评估患者的镇静深度后,我带领5名护士开始操作了。为确保患者安全,我站在头位,双手牢牢地固定患者的气管导管和ECMO管路。四名护士分别站患者两侧,一名护士站足位单独固定ECMO另外一条管。逐一理顺所有管道,翻身开始前我再次跟战友们确认移动方向。

“1、2、3,起”“向右”“90度,换手”“枕头”“翻”,一气呵成。在摆放所有管道、调整患者体位的同时,我观察着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潮气量、气道平台压,一切平稳。大家长吁一口气,一个难题终于又迎刃而解了。见证一次又一次与死神的较量,才更深刻地明白团队发挥“1+1>2”的效果,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考验,更是一面明镜,映射出了团结一致的精神。

广州医科大学

周瑛(床头位)带着护士为ECMO治疗患者行俯卧位通气

广州医科大学

俯卧位操作结束,周瑛小心翼翼地为患者行胸部物理治疗

广州医科大学

抗疫还在继续,目前我所在的团队已成功完成ECMO患者三次换膜,三次CT转运。面对器官衰竭的患者,我们从不放弃,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挽救他们的生命;面对岌岌可危的生命,哪怕患者只有1%的获益,我们也会付出**努力。患者越危重,我们需要付出的心血就越多,进行高危操作的频率就越大,只有医护密切合作、队友默契配合,团队携手并肩的力量才是我们阻挡死神、与病毒抗争到底的强大武器。

文章来源 | 附属肿瘤医院

通讯员 | 阚文婧、魏彤、欧阳云、冼乐武

排版 | 麦佩君

广州医科大学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广东本科院校-广州医科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广州医科大学-驰援手记 | 生死竞速!16秒为患者换上“新肺”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