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感悟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了解金渡花席的古往今来、编织技艺及相关制作流程,7月中旬中德设计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对肇庆金渡花席编织技艺展开调研。
0
1
实践队伍前往肇庆市高要区文化馆参观金渡花席编织技艺展品,了解金渡花席编织技艺的由来、发展以及特色。
讲解员正在讲解草席相关技艺
0
2
随后,实践队伍一行到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冠醒老师的工作室。何老师将金渡花席编织技艺与艺术创新结合,并通过改良编法来编织画作,将编织技艺由平面转向立体所编织的篮子、手提包等等,此外她还出版有关此项技艺的相关书籍,用一己之力为这项非遗技艺贡献着属于自己的力量。
访谈何冠醒老师
何冠醒老师向调研小组展示草席
何冠醒老师自主创新编织的产品
0
3
翌日,实践队员一同来到肇庆市高要区莲塘镇官塘村及温贯村实地考察,跟随当地村委领导进入村庄内开展调研。
与官塘村村委合影
与温贯村村委合影
调研小组跟随当地居民的步伐,通过访谈的形式,一边体验一边记录着如何编织、如何收编、如何对草条进行染色等知识。
实践队员苏泽欣同学说:“每一位村民都十分和蔼可亲,她们会热心地向我们展示并解释如何编织草席。从她们的言语和行动中,我们感受到了乡村人民的质朴与可爱。”
种着蒲草的田野
正在编织草席的村民
深入小巷,实践队员发现当地的手工艺人大多坐在自家门前用着最传统的技艺编织着草席,她们聚在一起,一边编织一边唠家常。
晒蒲草的场景
村民向我们展示如何加工蒲草
在空旷的平地上,一丛丛近两米长的蒲草平铺在地上,这是温贯村的村民们晾晒蒲草的传统方法。在蒲草被充分晾晒后,它们便被送往“蒲草加工房”,在机器的反复捶打之下逐渐变成扁长条的编织材料。
村民向我们展示如何开始编织
从在文化馆内了解理论知识,到访问非遗技艺传承人,再到实地调研、深入了解村庄中手工艺现状,实践队员们循序渐地认识了这项传统技艺。在走访考察的过程中触动大家的是一代人对金渡花席手工制艺的坚守、自信和寻求创新突破的改进。
在这次的三下乡活动中,中德设计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的调研小组所了解到的并不只是一项非遗技艺,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借此感悟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创新意识,未来也将把从调研中体会到的创新、坚持、热爱精神更多地融入到自己的专业设计当中。
供稿:中德设计学院/工业设计学院
排版:林宛铮
责编:吕钊 黄星源
初审:陈伟林
终审:陈前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