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故事汇】蓝钊珏:从本科到联培直博,我在南科大走上科研之路

南方科技大学,艺考

南方科技大学

2021-6-23 15:56:14 文/赵天宇 图/纪悦心

关注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2021年毕业季,经个人申请、学院推荐、研院综合评审等环节,10名毕业生获“优秀博士、硕士毕业生”称号,即2021年“研究生十佳毕业生”。让我们追寻他们的足迹,见证他们的成长与收获!

南方科技大学

蓝钊珏

学院:工学院

系院:电子与电气工程系

导师:罗丹

培养层次:博士研究生

培养方式:南方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培

研究方向:有机光电器件与物理

座右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毕业去向:香港浸会大学物理系博士后

科研成果:

2019年参加第十届亚洲有机电子研讨会,获“优秀海报报告”奖项

2020年期刊Science Advances发表Near-infrared and visible light dual-mode organic photodetectors文章;

2020年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发表Narrowband near-infrared perovskite/polymer hybrid photodetectors文章;

2020年期刊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发表Filter-free band-selective organic photodetectors文章

社会实践:

2019年担任南方科技大学校友会羽毛球俱乐部副会长

下面,让我们一起听听蓝钊珏的南科故事吧!

01

与南科大初识于9年前

我本科就读于南科大电子与电气工程系(简称“电子系”),我和南科大的初识要追溯到九年前。早在2011年,我便已从报纸上了解到这所学校,深深被“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定位所打动。2012年高考前夕,我又从报纸上读到南科大获批招生的消息,内心倍受鼓舞,便鼓励同学们一同报考。高考一结束,我就开始着手准备材料报考南科大了。经过四年的学习,我亲身经历了学校的蓬勃发展,见证了各系科研环境的建设,这些给予了我在南科大读博的信心,所以本科毕业时我选择了南科大的联合培养博士项目继续深造。

02

和导师一起“玩耍”

我的导师是电子系副教授罗丹老师,他是一位非常友善和关心学生的老师。在本科学习期间,我与罗老师已经有较多交流。在他的指导下,我和同学们建立起美国光学学会南科大学生分会,在南科大附属小学开展光学知识科普活动,向小朋友们介绍了一系列日常生活中丰富有趣的光学现象。这期间我深深感受到罗老师对于培养学生和进行科学传播的热情,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光学的魅力,于是我加入了罗老师课题组,在罗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本科毕业论文。

南方科技大学

蓝钊珏为小朋友演示有趣的光学现象

对于我的科研工作,罗老师会像朋友一样诚恳地提出他的观点,同时也非常尊重我的想法,支持我去尝试新的探索内容。在我完成本科毕业设计后,我就选择罗老师做博士导师。

罗老师和我还有个共同的爱好,就是打羽毛球,所以我们经常会在羽毛球场不期而遇,然后会相邀打双打比赛。在球场上,老师们都很随和,给我的感觉就像其他一起玩耍的同学一样。

南方科技大学

蓝钊珏与罗丹

03

恩师指引,确定研究方向

我的研究领域是有机光电物理与器件,方向是有机光电探测器。有机光电探测器是一种基于新型有机物半导体的光电传感器件,其具有低成本、可大面积制备、工艺简单、柔性结构等优点,在可塑形和可穿戴的应用上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目前,有机光电探测器处于初步具有产业化潜力的阶段。关于我是如何确定研究方向的故事,就要从本科讲起。

我在本科大四的时候加入罗老师的课题组,在罗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为“基于双频调制的双稳态液晶智能窗的研究”,获得了2016年“南科大优秀毕业论文奖”。

南方科技大学

蓝钊珏在实验室

我于2016年9月开始了南科大-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的学习。研读大量文献,坚持每两周做一次文献报告,总结不同研究方向的进展和前景……经过半年左右的积累,我便对南科大和香港浸会大学两位导师的研究领域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结合两位导师的科研基础和实验条件,在两位导师的一致同意下,我的研究方向确定为有机光电探测器。随后,我一边练习实验技巧和积累经验,跟踪文献做大量重复实验,一边思考研究课题的关键问题,一直到读博第一年过半开题报告的时候,才写下研究的题目是光电探测器的光谱调控问题,这个题目最后也是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

2018年,在完成香港浸会大学课程回到南科大开展实验的时候,我也曾遇到过实验条件不够完备的困难,在罗老师的协助下,很顺利地得到了电子系副教授陈树明老师和王恺老师的支持,我的实验得以顺利开展。虽然我的研究方向与课题组其他老师同学的研究内容交叉较少,在组会上,我们仍经常能开展较为深入的讨论,我能听到不同角度的点评,让我对项目又多了许多思考,也对我后来发表成果有了许多启发。

南方科技大学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蓝钊珏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的科研成果

04

从象牙塔到企业的交流实践

让我更关注科技落地

我在读博期间非常幸运,得到学校和导师的大力支持,参加了7次学术会议,到台湾明志科技大学、日本冲绳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吉林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等进行过交流访问。与其他学者交流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互相给对方研究提有效的建议,让我受益良多。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情是2017年参加在太原理工大学举办的第十届全国有机发光和光电性质学术会议。我分享了一个钙钛矿和有机薄膜叠层的窄带光电探测器的研究进展,得到广泛关注。其中有位老师与我讨论许久,后来他们也开展相关项目并发表了文章。这种与人分享、对他人有所启发的经历,让我觉得非常充实、有意义。

南方科技大学

博士期间的工作在港浸会物理系展出

求学期间,我还参加过香港宏视科技有限公司的一些研发项目,宏视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在香港浸会大学的导师创办的,旨在将实验室的先进近红外探测技术产业化,我在技术研发方面参与了一些项目。我最大的感受是从技术的研发到落地,实际上有大量工作需要准备,技术的研发是产业化的基础,而产品的推出则需要考虑市场价值和商业模式等综合的问题。

这样的实践经历让我在之后的科研中,更关注科学技术的落地和市场发展。我也希望在未来能为本领域的产业化出一份力。

05

一点给学弟学妹的Tips

我想对学弟学妹们说:“在每个阶段都需要有所规划。要对自己当前的状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根据实际的情况设立目标,不要盲目地堆砌一些遥不可及的目标”。

勤于钻研,广泛摄取专业知识,保持虚心

勤于钻研,深入钻研所有已有的研究,钻研到什么程度呢?要有“把已有的研究算作我做过的研究”的“厚脸皮”,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思考,提出创新的科研课题;

要广泛摄取专业知识,积累实验技能,厚积薄发;

保持虚心,要多和导师及高年级同学交流,倾听他人的建议。

设立阶段性目标,养成良好的习惯

读研的时间是很难规划的,因为实验的进展很多时候都不按照预期发生,以至于其他规划被影响。所以我的规划以设立一些目标和养成良好习惯为主,比如每周要做两批实验样品以上,要坚持至少一两次运动,晚上抽点时间看一下论文之类。我的建议是要充分利用在实验室的时间,用于做有用的事情;对手上的任务排清次序,优先解决紧急的问题;定期整理数据和总结项目进展。

回顾我个人的经历,我觉得读博的第三年是很关键的时间节点。在这一年,我完成了学位论文中的大部分研究,解决了有机光电探测器的光谱调控技术的关键问题,同时为接下来的科研打下了一些基础,接下来我在博后岗位上所做研究依然是以读博第三年的研究为基础展开的。所以我认为读博的前两年需要积累实验技能、反复思考,在最后两年能够集中精力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学位论文就水到渠成了。

遇到困难要坚持不懈,更要巧妙取舍

在遇到困境的时候,需要做出改变或放弃的时候,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所规划的目标是什么,思考一下是否可以通过别的途径来实现同样的目的,是否具有克服困难的条件,然后给自己设立一些时间节点来攻克它。

在科研上坚持不懈并不是钻牛角尖的意思,而是要巧妙取舍。我的做法就是,如果一个项目在两三个月的连续实验下没有实质进展,我会暂停下来,把未结的项目整理成文档放在特定的文件夹,然后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回顾这个文件夹,结合最新的思考再作分析,有时候就能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调剂生活

我是一个乐观、心态平和的人,不容易被眼下不顺利的事情干扰。这里我推荐大家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它讲述的是普通人的奋斗史。其实对于我们而言,科研的道路上也会经历这种平凡而波澜的变幻,而学习故事中主人公们坚定刚毅的精神,能让我们在低谷的时候仍然保持积极的心态,在痛苦的煎熬中强大起来。

我在学习之余会下厨做饭、与朋友聚会、坚持运动等,做到劳逸结合。我最擅长的运动是羽毛球,在本科期间就创建了南科大羽毛球社团,读博期间又参与组建了南科大校友会羽毛球俱乐部。我代表研究生院参加了南科大2018年和2019年“筑梦杯”羽毛球团体比赛,并两度获得亚军,也代表学校参加过2018年和2019年中国高校深圳校友羽毛球联赛。

南方科技大学

06

我的成长离不开

母校提供的丰富机会

南科大给我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从本科到博士,学校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我觉得自身的成长离不开母校提供的丰富机会。

在南科大,我看到了多元化的人生追求。因为我身边的同学们都非常优秀,他们之中有人刻苦学习,拿到很优异的成绩;有人痴迷商业,在学期间就创办了盈利可观的公司;有人喜欢跳舞,毕业后成为了非常专业的舞者。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他们的追求和闪光,所以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我不会以单一的标准来说这个人优秀与否,而是关注他擅长的地方,我想这也是南科大教会我的事情之一吧。

我最感谢的人莫过于我的导师罗丹老师,他一直耐心地指引我完成本科和博士阶段的学习,引领我走上科研之路。其实我的科研经历也并非一帆风顺,是罗老师指导我在他的实验室做毕业设计的项目,指导我开展了完整的科研活动,大大激发了我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后来在我升学有些迷茫的时候,罗老师又鼓励我参加学校的联合培养博士项目。在我的求学道路上,罗老师无疑是最重要的领路人。

我也非常感谢电子系的陈锐教授,他是我求学路上的另一位伯乐。他是一位可以倾诉和寻求建议的良师益友,我在申请博士、选择课题、实验受挫的时候都从他那里得到过积极鼓励。

南方科技大学

我接下来将在香港浸会大学物理系开展博士后阶段的学习和研究。我觉得自身仍然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充满着让人期待的可能。我希望能收获更大的进步,未来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创造属于我们南科人的价值。

--- 南方科技大学 ---

新媒体中心

新闻中心

来源:南科大研究生院

图文:由受访者提供

文字编辑:劳湘雯

值班编辑:杨奂彦

欢迎投稿、建议:

weixin@sustech.edu.cn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广东本科院校-南方科技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南方科技大学-【毕业季故事汇】蓝钊珏:从本科到联培直博,我在南科大走上科研之路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