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知识点

高中语文,艺考

高中语文

2023-4-01 10:24:05 文/刘若熙 图/黄欣怡

关注

荷塘月色一、作者简介

荷塘月色知识点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背影》等。

二、背景介绍

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三、重点字词

蓊蓊郁郁(wěng) 袅娜(niǎo nuó) 踱步(duó) 霎时(shà)

弥望(mí) 斑驳(bān bó) 渺茫(miǎo) 点缀(zhuì)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一例:一律。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四、课文理解

1、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描述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的心境,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2、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夜游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和氛围,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

第三部分(第4~6段):描写月下荷塘的景色,抒发自己向往自由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第四部分(第7~10段):回忆江南采莲旧俗,表现对江南的怀念,再一次含蓄地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

3、艺术特色

(1)修辞美。

①贴切的比喻。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使人联想到荷叶翩翩起舞般婀娜的丰姿。

②生动的拟人。“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写出了叶子的密。

③巧妙的通感。“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作者把黑白相间的光和影构成的画面比作和谐的旋律、小提琴演奏的名曲,把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2)映衬美。

①远近映衬。“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远近映衬,将月光下舒展的荷叶以及含苞待放的荷花写得朦胧而宁静,给人以优雅之美。

②正反映衬。文中写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段话写了荷叶、荷花的安谧、恬静,勾勒出梦-般迷 人的幻境,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接着作者写道:“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时树影明暗交替,错落有致,反衬出月光的轻盈荡漾。另外,“没精打采”的路灯光也反衬出月色的明亮。

③动静映衬。荷塘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此处着力刻画环境的宁静,创造了缥缈朦胧、轻淡幽美的醉人意境,接着写蝉声和蛙声,动静结合,道出了作者摆脱不了的绵绵愁思。

④人景映衬。本文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之情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情绪,而这种“不宁静”的心情同荷塘月色这一“静美”的环境相反相成,从而使缥缈朦胧的景色与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融为一体。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高考-高考信息资源-高考号-高中语文-荷塘月色知识点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