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求,掌握平面设计、三维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图形图象处理、视音频编辑处理、多媒体编创与制作等方面技能,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能够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
动漫角色设计、三维软件应用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视音频编辑技术、企业VI 形象设计、多媒体课题编创与制作、图形创意设计。
【就业面向】
面向影视动漫、平面媒体、媒体出版物等企业生产一线从事影视动画设计制作、视音频剪辑与合成、封面设计等工作。
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北京印刷行业的发展需求,掌握印刷工艺流程、图文图像、输入输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印前输入输出设备操作、图文图像处理等方面技能,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能够从事印刷行业印前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
调色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图形处理技术、图文组版技术、打样与制版工艺、图文图像处理实训、输入输出技术实训。
【就业面向】
面向印刷、出版、广告公司等企业生产一线从事印前图文处理、印前输入输出、印前设备与器材销售等工作。
印刷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北京印刷行业发展需求,掌握印刷材料、印刷工艺、印刷设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印刷工艺设计与管理、印刷品质量检测等方面技能,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能够从事印刷行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
印刷材料及适性、印刷工艺、印刷色彩控制技术、印刷设备、印刷品质量检测、印刷报价、调墨技能训练、印刷工艺流程实习。
【就业面向】
面向印刷、出版、广告公司等企业生产一线从事印刷工艺管理、印刷品检验、成本核算等相关岗位。
印刷设备及工艺(数字印刷设备)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北京印刷行业的发展需求,掌握机械电子技术、印刷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印刷设备操作、维护、维修等方面技能,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能够从事印刷行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
机械应用技术、电工技术、机械设备控制技术、印刷品色彩控制技术、印刷材料及工艺、印刷机结构与调节技术、印刷故障排除、印刷机操作实习、胶印机拆装实习。
【就业面向】
面向印刷、出版等行业生产一线从事印刷设备的操作、维护、维修、管理、安装调试、销售等工作。
办学特色
经过五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和创新,形成了“工科与文科结合、艺术与科技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1.注重工科与文科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能力。为了适应印刷出版业对编辑、设计、出版、印刷、营销、管理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学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方面,十分注重加强工科与文科的结合。在学科建设中,学校在构建印刷工程、包装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等工科专业学科专业群的同时,构建了编辑出版学、广告学、英语和艺术设计、市场营销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文科和管理专业的学科专业群,使工科专业与文科、管理专业群形成相互支撑。在培养方案中,为提高不同学科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设置了自然科学类、人文类、社会科学类、科学技术类、美育与艺术类、外语类、经济与管理类课程平台,在工科专业设置了“出版概论”、“大众传播学”、“网络传播学”、“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在文科专业设置了“文科高等数学”、“自然科学概论”、“印刷工艺学”、“模拟图书印刷制作”、“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课程。通过学科支撑和课程交叉,突出了印刷与文化、出版与技术、工科与文科的结合,体现了人才培养中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统一,使学生拓宽知识面的同时,提高了综合素养和全面发展的能力。
2.突出艺术与科技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与技术运用能力。印刷技术与艺术的内在紧密联系在高质量的印刷品上得到综合反映。印刷品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不仅现代出版传播的发展对印刷品质量提出高标准要求,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对印刷品质量也有着高标准的要求。基于这种认识,学校在印刷等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融入艺术教育,突出对学生科技能力与艺术素养结合的培养,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美育模块,同时针对印刷工程、包装工程等专业需要,开设了《平面设计基础》、《版面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包装装潢设计》等艺术类课程,使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也使他们在掌握工科技术知识的同时,具备了一定的文字、色彩、版式设计和造型设计等艺术知识和表现能力,取得了很好的育人和教学效果。在艺术人才培养中,学校在加强艺术学科建设的同时,率先在艺术教育中融入印刷、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工科知识,开设了多媒体艺术设计、网络艺术设计等新型专业方向,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艺术设计中,填补了国内艺术教育领域的空白。具有我校特色的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中央领导和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等领导的高度重视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3.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印刷出版业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特点,学校历来重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结合,科学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占四年总学时20%的实践教学学时,精心设计和完善印刷出版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地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统筹规划和优化设计,形成了结构合理和内容丰富的课内外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为了加强工科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建设了由“印刷工程实习中心”、“机械工程实习中心”、“电子工艺实习基地”、“印刷文化教育基地”等构成的覆盖印前、印中和印后各技术环节的校内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实际技能训练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为了加强文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学校建立了数字出版、电子商务和信息仿真实验室,配备了先进的数字出版和信息处理、传播设备与软件,为学生提供“出版过程模拟仿真”训练,学生通过模拟实操训练,掌握了选题策划、编辑、输入、排版、打样、输出、装订、发行全流程的模拟出版过程,使学生在文字表达、出版流程、信息处理技术和出版营销等环节得到了综合锻炼与提高。为了增强学生对印刷出版业的了解,加强生产实践能力,学校还在全国印刷、出版、包装、机械、电子等行业的79 个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参与生产实践提供了组织保障。
为了发展中国的印刷出版高等教育,培养祖国急需的印刷出版高级专门人才,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印刷学院。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史,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部传承中华印刷文明,不断探索印刷出版教育规律,构建学科体系并优化育人模式的历史。
构建了以印刷、出版为特色的学科专业群
经过五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印刷工程、包装工程、编辑出版学和艺术设计专业为主的专业群,跨越工科、文科和管理等多个学科;形成了以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相关学科为支撑,以信息视觉再现和传播为学科核心的现代印刷学科体系;形成了以新闻出版学、传播学、市场营销学和信息科学等相关学科为支撑,以信息传播和管理为学科核心的现代出版学科体系;建立了与现代印刷出版传媒业配套的编辑出版学、广告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艺术设计、绘画、印刷工程、包装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构成了系统完整的学科专业群,为培养印刷出版人才搭建了学科专业平台。
形成了由“专、本、研”构成的办学格局
根据国家印刷出版等传媒业的发展需要,学校由建校初期的印刷工艺、印刷机械两个专业逐步发展到目前的7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 个专业硕士授权点、1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 个本科专业、6 个高职专业,逐步建立起本科、研究生和高职、成人教育等多层次教育格局,高职培养操作型人才、本科培养应用型人才,研究生培养研究型人才,适应了印刷出版等传媒业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通过建立“专、本、研”联动机制,不仅为“专科、本科”教育提供了学科和智力支撑,而且也为专科学生、本科学生继续深造提供了校内通道。自建院以来,培养了各类、各层次印刷出版行业所需人才3 万多人,有力地支持了国家印刷出版等传媒业的发展。
打造了我国印刷出版教育领域的优势地位
经过五十多年的努力,学校在国内印刷出版等传媒领域中已产生重要影响,是教育部印刷包装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全国“高职高专印刷与包装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新闻出版总署“全国高校出版专业学科建设协作小组”组长单位。拥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印刷包装材料与技术实验室和中国编辑资料研究中心、期刊研究所和北京出版产业与文化研究基地。我校学术骨干在国内印刷、出版、包装以及相关学术和行业组织中担任一系列重要职务,对国内印刷出版学科及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学校还承担了多项国家有关印刷出版领域中的重大科研课题和攻关项目,在业内产生了重要影响,进一步突显了学校在出版、印刷等传媒领域的学术交流、知识创新、服务咨询、高级人才培养的优势地位。
建立了“服务首都、贴近行业”的就业模式
学校根据“立足北京,服务首都,贴近行业,面向全国”的办学宗旨,在培养首都文化创意产业所需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同时,还根据国家印刷出版等传媒业发展的需要培养行业性人才。行业办学的特色打造了我校毕业生特有的就业优势,文化创意产业和国家印刷出版等传媒业的蓬勃发展为我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培养的毕业生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大报社、出版社、杂志社等出版单位和中国造币总公司、雅昌企业集团、华联印刷有限公司等印刷企业。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名列北京高校前列,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是“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
赢得了北京市和新闻出版总署的双重支持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