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奖”2020获奖名单重磅揭晓!他们来自这些高校!

考试在线,艺考

考试在线

2020-11-23 11:59:53 文/叶浩宇 图/贾翔

关注

中国教育在线EOL

中国教育在线EOL

中国教育在线EOL

中国教育在线EOL

2020年11月20日,由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举办的第二届教学大师奖、杰出教学奖和创新创业英才奖颁奖典礼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

中国教育在线EOL

中国教育在线/摄

教学大师奖

中国教育在线EOL

天津中医药大学

张伯礼

他是“岐黄园丁”,躬耕中医教育四十余载,始终倡导强化中医思维,注重临床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他是“国医名师”,首创国家中医教育标准和世界中医教育标准,主编世界中医核心教材,引领全球中医教育健康发展,彰显中国文化自信。他是“人民英雄”,指导全国中西医结合全程防治疫情。他常说:教师真谛是爱的教育,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保护学生是教师的基本素质。

杏林春满、桃李芬芳。他是国医、国士,更是教育大师!

中国教育在线EOL

中国教育在线/摄

个人简介

张伯礼,男,汉族,1948年2月生,中共党员,全国名中医,中国工程院院士,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吴阶平医学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等荣誉。从事医学教育40余年,培养毕业博硕士生280余名,指导3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博、2篇获提名。

他注重中医思维教学,创建“基于案例讨论式教学—自主学习联动”的教学改革,开展院校+师承教育,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主持制定了首个中医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首个国际标准《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组织编写世界中医核心教材,建立国际中医师资培训基地,引领世界中医教育健康发展,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他坚持立德树人,捐资助学,创建“勇博励志班”,创新第二课堂运行机制,修炼提升整体素质,十年来成绩突出,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2015年)。他是全国中医药现代化的领军人才,率领团队勇攀科研高峰,完成十余项重大研究,荣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科技奖7项。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指导中医药全程介入抗疫作出贡献,获得国家“人民英雄”荣誉称号。

杰出教学奖

中国教育在线EOL

吉林大学

孙正聿

他以“有理”“讲理”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撞击学生的理论思维、提升学生的理论境界;他创建的“哲学通论”课程和撰写的《马克思与我们》等著作,用现实活化了理论,用理论照亮了现实,把哲学变成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学养”。

个人简介

孙正聿,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3年获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18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专题片《立德树人·孙正聿》。

孙正聿教授是我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作出重大贡献,在哲学教育改革中取得优秀成果,在我国高校和学术界享有盛誉。出版《人类文明的哲学表征》等20余部学术专著,6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代表作《哲学通论》作为“20世纪经典”收入《中国文库》,《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引领了我国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在近40年的教学实践中,孙正聿教授以“有理”、“讲理”的教育理念,用科研支撑教学,用理论铸魂育人。他创建的《哲学通论》课程和他带领的教学团队先后三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他撰写的《理想信念的理论支撑》《人的精神家园》等读物先后获得国家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为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培养哲学领军人才作出重大贡献。

中国教育在线EOL

中国矿业大学

于洪珍

她是首届全国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立德树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是她毕生的追求。三尺讲台,她一站就是59年,讲授课程20门,自创“启发式创新教学法”,用爱心关怀学生成长,用情怀激励学生奋进,为能源事业高层次人才建设做出突出贡献。65岁的她还为煤矿井下攻克难关,80岁仍为学校教学改革奉献力量。耄耋之年,她早已将自己也铸成一块熠熠闪光的矿石。

个人简介

于洪珍,女,1938年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导,首届全国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被评为徐州市劳模、全国煤炭院校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等。

从教59年,于洪珍教授为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先后开设《通信电子电路》等课程20门,指导博士生13名、硕士生16名、博士后2名,其中有13人现已为教授,1人为江苏省教学名师。她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诲人不倦,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于洪珍教授共有11项教学项目获奖,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主持课程《通信电子电路》获2005年国家精品课程奖,主持“启发式、创新性教学研究及其在电类专业中的实践”获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出版教材10部,发表教学论文32篇,其中《通信电子电路》立体化教材2014年被批准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现被一百多所高校选用。

于洪珍教授先后到访30多个煤矿,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其中4项获能源部和教育部及煤炭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煤炭系统十大科技成果奖;获国家专利2项;发表学术论文112篇、出版专著3部。2006年《中国教育报》刊登“爱的心灵超越三尺讲台”,2007年《光明日报》刊登“爱洒学生心田”等文章,20多家媒体对其教书育人等事迹进行了采访报道。

中国教育在线EOL

清华大学

朱邦芬

他是“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的早期推动人、清华学堂物理班的创办人和掌舵人,致力于探索物理学科一流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成长路径。他引导学生格物致知、诚心正意,更热切激励他们肩负使命、兼济天下。他特别关注中国基础教育和高考改革,深入调研,建言献策。他让满是数字和公式的课堂,也能拥有触及灵魂的力量。

个人简介

朱邦芬教授,凝聚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8年1月出生,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81年获清华大学固体物理学硕士学位,1981-2000年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2000年起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高等研究中心教授,2003-2010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系主任,2008-2010年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2010年至今任清华学堂物理班首席教授。曾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协第八届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快报》主编,教育部物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专家组物理学科召集人;现任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委员,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顾问,《物理》主编。

作为著名的凝聚态物理学家,朱邦芬教授曾与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先生一起确立了半导体超晶格光学声子模式的理论——引起国际上普遍重视并被写入教科书的“黄朱模型”。他注重人才培养,规划并引领清华物理系再创辉煌。他长期关心国内教育和青少年学生成才,20年来一直坚持给本科生授课,为捍卫学术诚信、推动中国科技期刊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中国教育在线EOL

四川大学

冯小明

他是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从教三十余载,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事业根本,以“智慧、勤奋、诚信、自信”和“坚定信念,敢于创新,实事求是,强化责任”为教育理念,坚守在教学一线、科研前沿,言传身教、躬亲示范,为国家培养出了一批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在他的课堂,学生不仅学到了元素构成物质的规律,更体悟了成长进步的方程。

个人简介

冯小明,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和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

冯小明教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师德师风,始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积极投身创新发展实践,发明了国内外同行公认的“冯催化剂”和“冯反应”,为国际有机化学研究和应用贡献了中国智慧,并将这些前沿科学研究成果融入其长期主讲的本科生课程《有机立体化学》、研究生课程《手性技术》,对中小学生开展有关化学的科普讲座,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言传身教,指导学生潜心治学、献身学术。从教三十余年,为我国培养了包括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国家“杰青”、国家“优青”、上市公司高管及高级研发人员等在内的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教学科研成果突出,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四川省模范教师、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章、陈嘉庚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荣誉和奖项。

中国教育在线EOL

北京大学

李晓明

他是中国最早的慕课组织者、实践者和研究者,推动了慕课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他倾心为本科生授课,创设并在全国推广文理交叉课程“社会科学中的计算思维方法”,为跨学科人才培养做了有益探索。他引领在线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开放,积极推进在线教育成为疫情后的教育新常态。他为知识插上了网络的翅膀,能飞到山海之外的远方。

个人简介

李晓明,北京大学瑞声慕课讲席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全国政协第十一、十二和十三届委员。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美国史蒂文斯理工学院,获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1988-1997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作,任博士后、教授,曾获黑龙江省优秀教师和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1997年至今在北京大学工作,曾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系系主任、校长助理,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因主持制定计算机专业发展战略及专业规范的研究与推广获2008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因主持天网搜索引擎研究工作获2013年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因推动慕课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获2014年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教育奖,所讲授的两门慕课分别获得2017年和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坚持为本科生上课,所创设并在全国推广的文理学科交叉的课程《社会科学中的计算思维方法》获2018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中国教育在线EOL

华南理工大学

朱长江

三十七载杏坛耕耘,他为人师表,悉心培育数学栋梁,以身作则诠释“清湛如水、不动如山”。他奖掖后学,竭力提携“青椒”成长成才,言传身教演绎“春风化雨、师者仁心”。他心系教研,提出“双型名师”团队构建、“四步进阶”人才培养模式,践行“学教并重、教研双优”。

个人简介

朱长江,1961年4月生,华南理工大学数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他热爱教育事业,扎根教学科研一线37载,始终坚持“常讲常新,深耕不止”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亲近热爱数学。他是省级劳动模范,兢兢业业,无数个节假日都是在伏案工作中度过;他是师德先进个人,师者仁心,资助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他是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掖后进,尽心培养青年学者成长成才。

他积极思考教学问题,扎实推进教学改革,通过教学实践逐步总结形成新的教育理念,提出了“双型名师”团队构建、“四步进阶”人才培养模式等教学改革举措,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主讲课程《偏微分方程》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他不断追求科研创新,提倡科研反哺教学,将他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运用到本科教学之中。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等项目20余项,主编教材5部,发表高水平论文100多篇,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这一系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他独到的前沿学术视野一直支撑他走好教书育人之路,不断引领着莘莘学子走向成才之路。

中国教育在线EOL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华明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心系祖国国防建设大计。任教三十余载,他始终站在领域前沿,打造国之重器,科研成果直指星辰大海。坚守一颗初心,他从未离开育人岗位,培养时代英杰,躬耕讲坛手植桃李满园。他杰出的增材制造技术,更是在为中华民族增添人才!

个人简介

王华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防科技工业激光增材制造研究应用中心主任。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航空报国金奖一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北京高校教学名师等荣誉。

“教师职业,是我一生的梦想。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是我一生的追求”。王华明教授以切身行动诠释这一理念,不论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还是担任本科生班主任,都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倾注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即使当选院士之后,依然坚持为本科生授课。他所教授的《增材制造技术》课程获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他本人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被学生誉为“最爱戴的老师”。

王华明教授以大爱祖国的情怀倾心研发的“高性能大型关键金属构件增材制造技术”在国际上率先取得突破,关键时刻满足了国家重大型号的研发需求。他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培养了一支以80后年轻人为骨干的创新团队,形成了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和自强自信、奉献牺牲、顽强拼搏的团队作风。王华明团队先后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万人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及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中国教育在线EOL

西安交通大学

郑南宁

他创建了国内最早的人工智能研究机构,主编《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引领人工智能教育潮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高端人才。他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提出了“书院制”、“2+4+X”培养方案、“工程坊”创新实践教育理念,领衔创办了“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试验班”,是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先锋。或许,育人是最复杂的“算法”,而他给出了近乎完美的解答。

个人简介

郑南宁,工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所长、教授,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原西安交通大学校长(2003年8月-2014年4月),现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理事长、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等。

郑南宁长期从事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系统及其先进架构等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奖6项,获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等称号,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前瞻性战略规划、前沿性技术突破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夯实了基础。

郑南宁是我国人工智能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先行者。1986年创建了国内最早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科研机构,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高端人才。2017年领衔创办“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试验班”,组织人工智能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方案和系列教材编写。著有《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Statistical Learning and Pattern Analysis for Image and Video Processing》、《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等教材。在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期间,系统地提出和实施了本科生“书院制”、“2+4+X”培养模式、“工程坊”创新实践和“体育精神”等一流大学教育理念,对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进行了开拓性探索和深入实践。

中国教育在线EOL

复旦大学

李大潜

他视教育为毕生的事业,将自己的学术生涯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先后出版了二十余本中外文学术专著及教材,培养了大批高端人才。他关注提升学生及公众的数学素养,大力弘扬数学建模与数学文化。他主编出版了新的高中数学教材,力求将数学变成学生可亲可近、喜闻乐见的课程。点线面体能包罗万象,加减乘除算百味人生。

个人简介

李大潜,男,1937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从教63年来,教书育人,孜孜不倦,先后出版了近十本本科及研究生教材,获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国家优秀奖、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及两项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曾获上海市模范教师称号,连续两届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他大力提倡并推动数学建模的教学,连续二十年担任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主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努力弘扬与普及数学文化,主编了《数学文化小丛书》,获得东方讲坛2006年度十大名师奖,主编的《十万个为什么》数学卷(第六版)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关心基础教育,2018年年逾八旬的他主动请缨担任上海市立德树人教学改革基地(数学)的主任,认真梳理了中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的指导思想,主编出版了新的高中数学教材,并亲自给中学教师做新教材培训。

创新创业英才奖

中国教育在线EOL

一年以前,清华大学李京阳同学勇夺第五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冠军,一年以后,他与北京大学陈方平、吉林动画学院陈忠发、浙江大学王旭龙琦、山东大学刘培超、华中科技大学李淼、中山大学马朔、华南农业大学林子森、四川大学王仕锐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张旺9名同学一道荣获创新创业英才奖,用青春拥抱世界,用青春邂逅未来,用创业惊艳世界,用创新改变未来。

据悉,教学大师奖、杰出教学奖、创新创业英才奖(以下简称“三大奖”)由深圳市陈一丹公益慈善基金会与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设立,自2019年以来,陈一丹基金会每年捐赠资金人民币1500万元用于该项奖励。

相比于去年,本届评选工作更加关注医学教育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精准应对了全球疫情常态化新形势下的世界命题,深刻回应了社会大变革和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关切。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三大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专门针对高等教育教学领域的最大重奖,也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新时代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最好落实。他寄予获奖师生:“希望广大高校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各位青年学生更好成长成才,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让教育事业成为阳光下最受尊敬的伟大事业,让敢闯会创成为阳光下最富生机的青春力量!”

中国教育在线EOL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高考-高考信息资源-高考号-考试在线-“三大奖”2020获奖名单重磅揭晓!他们来自这些高校!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