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红医生”张文宏又爆金句:“分餐制不是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就是要做。不分餐,在疾病面前,就是裸奔。不做就要承担后果。”
4月29日,在一个倡导分餐行动的公益活动上,上海医疗救治组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做出了上述表示。
图片来源:澎湃视频
他还说,“我见不得混在一块的吃法,一起吃饭用一个筷子夹菜、喝酒,你看到的是杯子、筷子,我看到的全是病菌。”
张文宏表示,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分餐制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不是说吃中餐都是“伙”在一块吃的,中餐也分餐,就看如何看待这个事情。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外,分餐制对阻挡疾病的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他建议,大多数饭店都会提供公筷公勺,大家要养成一个习惯——“麻烦”别人,提供公筷公勺。在家里,家人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大家要用公筷夹菜放到自己碗里。“大家应该最大程度做到,一起吃饭时稍微坐远一点,实行分餐制,这是一定要做到的。”
事实上,早在2003年非典暴发后。
钟南山院士就呼吁过:建议在家庭中也要使用公筷,或每人有专用碗筷。
而且,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钟南山院士向公众详解家庭卫生消毒重点时,再次强调使用公筷的重要性。
我们今天就好好探讨一下分餐制,为什么我们会“伙”在一起吃?一起吃的危害以及如何实施分餐制?
1
为什么我们要“伙”在一起吃?
中国家庭最温馨最喜欢的,莫过于齐齐整整一家人齐聚桌边,共吃团圆饭。
日常的一日三餐,爸妈炒好菜放在餐桌上,大家端着碗一起夹菜,吃饭时聊聊今天发生的事;亲友聚会,一盘盘热腾腾的菜端上来,十几双筷子一起抢光。
共食合餐,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饮食习惯。
《小欢喜》剧照
据说从唐代后期开始,围坐高椅大桌的会食已十分普遍,无论在宫内或是民间。家具的变革引起了社会生活的许多变化,也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变化。
共食合餐,甚至成了中国人表达亲密的方式,最好的伙伴就是“一个碗吃饭”的朋友。
作家梁实秋曾在《雅舍谈吃》中描写过一段民国时期合餐吃 “八宝饭”的桥段:
以前八宝饭上桌,先端上两小碗白水,共大家洗匙,实在恶劣……
有人喜欢在取食之前先把八宝饭搅和一阵,像是搅拌水泥一般,也大可不必。
这个桥段生动地描写了合餐的“难堪之处”——互相吃口水。
有人可能会说,这样“亲密接触”能够存在上千年,对我们维系人际关系有很大好处,分餐太见外了,显得不够友好,这个担心确实是,但你如果明白合餐的风险就能够理解了。
2
合餐的细菌数是分餐的250倍!
你还敢和孩子合餐吗?
不久前,杭州市疾控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所和检验中心的专家们做了个实验,测试使用公筷和不适用公筷,用餐后细菌数量有多少。
这个实验有11名疾控专家参与,实验地点在一家餐馆点菜。
一共点了六道菜,分别是凉拌黄瓜、盐水虾、干锅茶树菇、炒芦笋、咸菜八爪鱼和香辣牛蛙。
为了配合测试,厨师将每道菜都分成了2份,一份使用公筷,一份不使用公筷,并提前进行了取样。
11名参与测试的人员交替着将2份菜吃到至少剩25克,以便二次取样使用。
剩余的菜经过严格无菌操作采样后,放入无菌样品袋中并迅速存入采样箱冷藏,经过48小时的培育过后,实验结果令人大吃一惊!
所有的“非公筷”组菌落总数远远高于“公筷”组菌落数!
餐桌上常见的炒芦笋相差了18倍,而咸菜八爪鱼,竟达到了最高250倍!
专家表示:
如果不使用公筷合餐而食,一方面会将自身口腔携带的细菌通过筷子转播到菜上;
另一方面,不同菜品携带的细菌也会进行交叉感染。
看过这个实验后,你还敢和孩子合餐吃饭吗?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感染控制科主任、主任医师刘卫平也曾经说,多人聚餐时不使用公筷的最大弊端,是传播病原微生物。
就餐者的唾液由私筷直接接触饭菜,这些饭菜就很可能沾染上病原微生物,再经由其他人的私筷被送入口中,引起交叉感染,增加疾病感染风险。
“比如,能诱发胃癌的幽门螺旋杆菌就存在于感染者的牙菌斑和唾液中,在不分餐的情况下,筷子很可能成为病菌的传播媒介。”
数据显示,中国属于胃癌高发国家,成人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高达59%。聚餐时,大家用私筷同吃一盘菜,只要一个人体内有幽门螺旋杆菌,就可能传染给其他人,这也是不少家庭“一人得病,全家感染”的重要原因。
什么是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很强悍的细菌,它在人体的胃部生存,呈螺旋形、带有 2~7 条鞭毛。它还是独一的能在我们胃里长期存活,根本不怕胃酸的细菌,属于1类致癌物(明确对人类有致癌作用的致癌物,难怪很多朋友怕成那样)。
根据世界胃肠组织保守估计,全球至少有50%的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这当中,中国又是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人数最多的国家,据统计感染率高达 59%。
除了幽门螺旋杆菌,感冒病毒、乙肝病毒等也会因此传播。世卫组织统计数据表明,唾液是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很多疾病都是在互相夹菜、公私筷不分中悄悄传播蔓延的。
长久以来,用筷子吃饭已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共食合餐、给人夹菜,虽然体现了热情,但客观上,确实增加了病毒传染的可能性——这是我们都无法回避的事实。
3
改变,从下一顿饭做起
改变陋习,不妨就从下一顿饭做起。落实到具体方面,改变可以从以下这些做起。
“
家中每人都有自己的专用餐具,饭碗、筷子可以用不同颜色、花色来区分;
餐桌上放一些公勺公筷,每个人夹菜都用公勺公筷;
不把自己嚼过的食物喂给宝宝吃;
不要用嘴给宝宝试饭菜的温度;
不要用嘴给宝宝吹凉食物,实在着急可以用小电扇
这些举措或许最开始很难,但只要你坚持,慢慢就会习惯了。
分餐+使用公筷公勺,尤其是家里有人生病的时候,就更加重要了。
如果是外出就餐,更要大胆地提出使用公筷,而不应该碍于面子而维持原状。
目前,一些酒店的做法值得借鉴推广。一些正规餐饮企业开始提供两双筷子,一黑一白,一公一私。不少商家推出了不同颜色、图案、长短的筷子,方便将公筷和私筷区分开。
很多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接连发起公筷倡议。多地餐饮龙头企业、星级酒店等,主动推行公筷制。
疫情当前,人们的健康意识被唤醒,在此契机下,我们更应该对自己的生活方式、用餐方式加以审视改进。
很多人可能觉得,分餐制的难点在于:1)难以说服老人分餐;2)怕影响家庭亲情氛围;3)碍于情面,怕显得生分。不过,习惯是可以改变的。你仍可以用公筷给老人夹菜,给客人夹菜。习惯了分餐其实一点都不影响吃饭氛围,最影响氛围的其实是看手机。
有人会拿积习难改说事。但,我们要意识到:习惯并不一定就是合理的。为了更健康的生活,改变一下饮食习惯只是要我们付出的最小的代价。
况且使用公筷公勺、实行分餐制,其实是好处多多的:1)降低“病从口入”的风险;2)有助于减少食物浪费;3)有助于实现营养均衡;4)有助于控制饮食、减少肥胖概率。
改变,从下一顿饭开始;使用公筷公勺,就是保护全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尊重与关爱,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饮食习惯也在逐渐改变,而分餐正是大趋所势。
只要努力做出一点点的改变,就能让孩子拥有更健康的身体,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免遭细菌的“侵蚀”,还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
4
分餐制立法,政府在行动
“使用公筷不是见外!”5月17日,衢州将使用公筷公勺首次写入地方性法规,4月29日,上海开始实行分餐制地方标准,积极推进公筷公勺的使用。
其实,2003年非典以来,政府就曾大力提倡在宴请活动中实现分餐制,但由于共餐制的传统风俗习惯的惯性太大,特别是推行分餐制缺乏法律、政策的保证和支撑,因此分餐制推行不久就不了了之。
今年,全国人大代表、国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何学斌带来的提案就与此相关。他认为: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有很多都是共餐传播的,共餐制代价巨大,教训惨痛。因此,将分餐制上升到立法层面,已经十分有必要。
对于分餐制,从理性卫生层面,我想很多人是能够赞同的,但具落实执行起来,怕是也需要一个习惯养成期,毕竟谁没几次把公筷当私筷一不小心放入嘴中的体验呢。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小学生家长慧,综合整理自经典导读,本公众号只作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