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12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199次政务会议上做出决定。"……电影局应积极准备条件,争取四至五年内创办电影艺术学院,培养电影人才,首先是编剧、导演、演员……"。在电影事业管理局制定的电影事业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列有在北京电影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北京电影学院的规划。文化部并根据政务院的决定为解决建院后的师资需要,一方面派一批留学生去苏联和民主德国等地学习电影编剧、电影摄影、电影美术及电影工程;组织专人到苏联考察电影教育;同时聘请苏联电影教育专家来校讲学培养师资。1955年11月由苏联专家B•伊万诺夫、B•卡赞斯基、A•西蒙诺夫、B•安东年柯主持授课,以培养师资为重点举办了导演、演员、摄影、制片四个专修班,学员都是来自各电影制片厂具有相当实践经历的创作和制作部门的在职干部,学制二年。学校同时配备了一部分师资力量协助苏联专家工作并随班学习。
1957年苏联专家伊凡诺夫指导导演专修班学生谢添拍摄毕业作业。
苏联专家在专修班的讲授中,除了理论讲授外,更重视课间影片作业的实习,学校为此在原来演出科的基础上建立了实习办公室,增添了影片实习设备和教学辅助力量。四个专修班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先后拍摄了《小白旗的风波》、《众叛亲离》等九个联合作业影片片断,演员专修班又排演了舞台剧《仇敌》和《第十二夜》。周恩来总理亲临观看了《第十二夜》的演出,并接见苏联专家与学员,对专家的教学和学员的学习成绩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1955年7月,北京电影学院筹建小组"关于筹建北京电影学院工作的报告",经文化部上报政务院。周恩来总理于7月24日亲自批示给高等教育部并由综合教育司于8月4日正式列人计划。总理的关怀,为新中国的电影教育事业再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奠定了基础。
从表演艺术研究所第一个演员班到专修班这一电影教育的初建的历史阶段,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急需与发展输送了576名名专业的毕业生。这其中,如:郦子柏、印质明、赵联、庞学勤、李孟尧、孙羽、张天民、林汝为、林农、王炎、于彦夫、董克娜、杨静、于洋、张桂兰。李文化、魏铎、沈杰、常彦、阿达等一大批知名的艺术家以及汪流、余倩、刘国典、孔祥竺、韦彰等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他们都为中国的电影、电视艺术创作、电影教育、理论研究、电影工程等做出了显著的贡献。这其中也还有部分毕业生先后在电影事业的领导岗位上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已做出和正在做着重要贡献。
从表演艺术研究所到北京电影学校这一阶段,电影教育事业融汇在电影事业洪流中,紧密地结合电影事业的发展,除有计划的培养大专毕业生外;又及时地培训和提高各专业急需的在职干部,这一办学的方针不仅在当时有重要作用,更在以后几十年的办学实践中,证明它符合专业院校的办学规律。
二、1956年-1965年,以培养又红又专的电影人才为宗旨,发展中国电影教育事业
1956年6月,国务院批准北京电影学校改制为北京电影学院,搬迁至小西天--新街口外大街25号。
1956年6月1日国务院批准北京电影学校改制为北京电影学院,任命电影事业管理局局长王阑西兼院长,章泯为第一副院长,钟敬之、吴印咸、卢梦为副院长,卢梦兼党总支部书记。建院后,校址设在新街口外大街的小西天。
建院后,专业学系设置为电影导演系、电影演员系、电影摄影系和放映师范专修科。同时参加了全国统一招生。三个本科系(四年制)还要进行专业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招收了86名学生。他们正是新中国电影队伍中的第一批本科大学生。放映师范专修科招收了29名大专科学生。
三个系的课程设置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讲座课。在共同课方面又分:政治课、文艺史论课、外语、体育课。教材、剧目、参考书目等方面虽也有中国民族艺术教育传统的内容,但教学计划的框架基本上采取的是苏联电影教育体系。
1959年,增设了电影美术系,本科五年制。并进行了招生。
1960年,文化部决定新成立的北京电影工程学院的电声、化工、机械三个专业班的新生及教工全部转人电影学院,建立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工程系。
1961年,建立电影文学系,由文化部文化学院转来二年级15名学生学习电影编剧和电影艺术理论,于九月初开学。
1963年,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撤消后,美术系在校学生转入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美术系(美61届)继续学习。
从1956年建院时三个本科系,到1961年发展到六个本科系,电影学院专业学系基本上涵盖了电影艺术和技术领域的主要专业,它标志着电影教育事业在稳步发展中不断壮大,专业设置更科学化、合理化;体现了电影教育的特征--综合训练、综合实践的水平逐步提高;师资队伍的不断壮大,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都显示着电影学院正逐步形成全面培养电影人才并向着建立完整的电影教育体系的方向努力前进。
1958年8月,文化部批准建立北京电影学院实验电影制片厂。艺术教育,必须紧密结合艺术实践,是艺术教育的重要规律之一。厂的建立,为学生的影片教学实习、毕业班联合毕业影片作业的摄制、教师的影片艺术实践等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实验电影制片厂是学院主要的教学辅助部门,是教学实习、艺术实践的重要基地。
1958年文化部批准建立北京电影学院实验电影制片厂,从1960-1965年,由该厂组织本科生各届毕业班摄制联合毕业作业,短故事片20部、71本,纪录片多部,其中父子俩大木匠穿山巨龙三部短故事片及高炉电花装卸之歌在全国发行放映。图为56班导、演、摄联合毕业作业《穿山巨龙》。
从1960年到1965年,由实验电影制片厂组织的本科生各届毕业班摄制的联合毕业作业,短故事片20部、71本,纪录片多部。其中《穿山巨龙》、《大木匠》、《父子俩》三部短故事片、《高炉电花》、《装卸之歌》二部纪录片曾在国内发行上映。
这一时期,演员系(1963年改为表演系)本科各届毕业班学生先后排演了舞台制《雷雨》、《北京人》、《普拉东•克列奇特》、《北大荒人》、《党的女儿》、《故乡》、《年轻的一代》、《夺印》等大型舞台剧进行毕业演出。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