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放映传到中国是十九世纪末,中国人开始摄制电影是二十世纪初。随着电影摄制规模的发展,必然带来对电影从业人员的需要。初期,中国电影从业人员的培养多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到了30年代,一部分有志于电影制作的文艺界人士通过自学、钻研进人电影界,推进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这一时期前后,虽也有过培养人才的学校,但大多是短期训练式的,缺乏系统和全面的专业教学。电影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系统的基础教育和专业训练,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发展人民电影事业建立起来的电影专业学校。
北京电影学院从它的前身--中央文化部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的创立(1950年),到现在已走过五十八年的历程。五十八年来,电影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学科到多种学科;从单一学制到多层次学制;从十余人的师资到今天五百余人的教职工队伍。在历史的进程中,电影学院与电影事业的发展及变革风雨同舟,电影教学和电影创作实践相辅相成;做到既培养了大量人才,又有电影艺术理论、创作的成果,为中国电影事业培养了万余名电影各专业的毕业生,在发展中国电影事业方面,做出了它应有的贡献,影响遍及国内外。
五十八年来,电影学院经历了初创阶段的艰辛;建院后的发展;"文化大革命"带给它的种种磨难;也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政策给它带来的辉煌。今天,它已成为中国电影事业中一支重要的方面军。
一、1950年-1955年,以培养"革命艺术家"为办学方针,开创新中国的电影教育事业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延安电影团摄制了《延安与八路军》的影片后,电影团团长袁牧之奉党中央的指派于1940年夏携带该片的全部底片赴苏联莫斯科进行后期制作。袁牧之在苏联期间考察了莫斯科全苏国立电影学院后,受到了很大启发,产生了中国要发展人民电影事业也需要办一个"中国自己的电影大学"的强烈初衷。
日本投降后,袁牧之回国担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厂长时,与厂里的党总支书记陈波儿议起此事,深得陈波儿的赞同,于是"办一所中国自己的电影大学"成了他们的共同愿望。他们的这一愿望,在创建表演艺术研究所时及以后对研究所的教职工、学生多次提到,以至于成为大家共同奋斗的目标。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迅速进展,为迎接全国解放培养和积蓄干部,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指示,当时,人民电影事业的唯一基地,东北电影制片厂从1947年初开始,先后办了四期电影干部培训班,先后培养了520余名干部,其中440名干部参加了电影工作,70余名参加了部队及地方文化工作。这些干部在为解放战争服务以及全国解放后接管全国电影事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更重要的是,这些训练班坚持的办学方向和教育方针为建立中国自己的电影教育事业积累了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百废待兴。周杨、夏衍以及袁牧之、陈波儿等新中国电影事业的领导人,面对旧中国遗留给电影园地的断壁残垣,规划对它的改造、建设和发展时,更加感到需要一大批演工农兵、写工农兵的电影专业人才。在一时还没有条件办起"中国自己的电影大学"的情况下,委派陈波儿从实际出发规划实施。于是人民电影教育事业开始了它的初创阶段。在陈波儿的领导下,谢铁骊、巴鸿、王赓尧等经过筹划,并经文化部、中宣部和周恩来总理同意,于1950年6月创建了中央文化部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简称表演艺术研究所)。并于7月初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开始招生。1950年9月14日,第一个大专三年制的演员班38名学生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