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干货 |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期末易出错点整理,建议收藏~

高中地理知识干货,艺考

高中地理知识干货

2022-1-11 12:25:44 文/王子轩

关注

1.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越多,人口合理容量越大。(______)

【答案】错误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合理容量,试题难度容易。

【详解】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所以本题错误。

2.区域环境承载力首先取决于资源的丰富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关。

【答案】错误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环境承载力。

【详解】

环境承载力指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的能力,影响该能力大小的首因素是自然资源,因自然资源是供养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而科技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和生活消费水平等,对环境承载力的大小都有影响,故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故该说法错误。

3.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______)

【答案】正确

【详解】

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此说法正确。

4.管道运输具有运量大、连续性强、损耗小、受自然条件影响小的特点。(____)

【答案】正确

【详解】

管道运输是用管道作为运输工具的一种长距离输送液体和气体物资的输方式,是一种专门由生产地向市场输送石油、煤和化学产品的运输方式。管道运输具有运量大,连续性强,损耗小,受自然条件影响小的特点。故本题正确。

5.经济因素是导致三峡库区许多居民迁移的主要原因(______)

【答案】错误

【详解】

本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三峡水库的修建导致了大量的库区土地的淹没,库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此产生了许多移民,因此三峡移民属于工程移民,故本题错误。

6.城市化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也包括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____)

【答案】正确

【详解】

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的过程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也属于城市化现象,故正确。

【点睛】

1.城市化概念:乡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市建设规模用地扩大。最重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7.高铁的发展,促进了自然资源的快速流动,有利于区域的均衡发展。(_______)

【答案】错误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高铁功能的了解程度。

【详解】

中国国家铁路局将中国高铁定义为设计开行时速250公里以上、初期运营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客运列车专线铁路。高铁属于客运列车,不能促进自然资源的快速流动。因此本题叙述错误。

8.一般来说,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________

【答案】错误

【分析】

本题考查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关系。

【详解】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通常用环境人口容量来衡量环境承载力的大小,是最大负荷,是警戒值。而一个地区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表示人口合理容量。故是错误的。

9.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中,军事、宗教、政治的影响在减弱,科技、旅游的影响在增强。(______)

【答案】错误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城市区位因素。

【详解】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中,军事、宗教的影响在减弱,科技、旅游、政治的影响在增强。所以该表述是错误的。

10.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等也往往能反映出地域文化 对城市的影响。 (_____)

【答案】正确

【详解】

城市建筑往往是当地传统民居继承与发展,所以一定带有适应当地地理环境的风俗、民俗、宗教、经济、文化特色,应会带有当地地域文化色彩。

【点睛】

建筑属于城市人工景观的一部分,其中一些伟大的建筑形成了一个城市形象的名片(如伦敦塔,埃菲尔铁塔)。

1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可持续发展____

【答案】错误

【详解】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并没有文化可持续发展,所以该说法错误。

【点睛】

12.农业区位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但自然因素是无法改变的。(____)

【答案】错误

【详解】

农业区位布局一般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自然因素一般变化不大,比较稳定,但自然因素也是可以改变的,例如,利用温室大棚技术可以改变热量条件等;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故本题叙述错误。

13.城市市中心人流量大,住宅活动付租能力最强。(________)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

城市中心区人流量大,商业活动付租能力最强,最适合布局在城市中心区。判断错误。

14.聚落形态呈带状分布必然是受河流的影响。(____)

【答案】错误

【详解】

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聚落形态的形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影响聚落条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可能是受河流影响,也可能是受地形或交通线路影响。故本题错误。

15.工业扩散的主要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____)

【答案】正确

【详解】

本题考查工业扩散的目的。工业扩散到其它地区主要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提高利润,如劳动密集型企业要选择在劳动力丰富廉价的地区等。因此,故本题正确。

16.并非所有城市中心都是商业区。(______)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

城市的商业区多分布在城市的中心,但有些因为历史原因城市中心是别的功能分区,故本题叙述是正确的。

17.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因素包括光照、热量和水源条件。(____)

【答案】错误

【详解】

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因素包括光照、热量和降水、水热组合等。水源条件是指灌溉水源,包括河流水、地下水、融水等,该条件在降水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中尤为重要,该条件不属于气候条件,故该说法错误。

18.环境因素影响低级住宅区和高级住宅区的背向发展。(____)

【答案】错误

【详解】

在经济因素的影响下,城市住宅区分化,并且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呈背向发展的趋势。故该描述错误。

【点睛】

经济因素是住宅区分化的主要原因。

19.并非所有城市中心都是商业区。(______)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

城市的商业区多分布在城市的中心,但有些因为历史原因城市中心是别的功能分区,故本题叙述是正确的。

20.从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在城市规模较小时,城区狭小,各功能区往往混杂布局,没有形成明显的功能分异。 (_____)

【答案】正确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在城市规模较小时,城区狭小,为了方面人们的生活各功能区往往混杂布局,没有形成明显的功能分异。

【点睛】

城市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城”是指四周围于高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守性质的军事要点。奴隶社会的城市主要是行政、军事、宗教、手工业的中心。封建社会的城市不仅是商品市场和贸易的中心,而且开始发展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21.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影响城市的布局和兴衰。(_____)

【答案】正确

【分析】

试题考查交通运输对聚落的影响

【详解】

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兴衰影响也越来越深刻,一个城市新建一条交通干线,城市就会以此为主要发展轴向外扩展,从而影响城市形态;而一条交通干线的衰落也会导致其附近聚落发展缓慢,从而走向衰落。

【点睛】

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兴衰影响也越来越深刻,一个城市新建一条交通干线,城市就会以此为主要发展轴向外扩展,从而影响城市形态;而一条交通干线的衰落也会导致其附近聚落发展缓慢,从而走向衰落。

22.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_____)

【答案】正确

【详解】

根据课本所学知识,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此说法正确。资源短缺是由于人类长期大规模开采与破坏,地球上某些自然资源数量锐减、质量下降,人均拥有的资源量大幅度减少,以致难以满足和保障人类对资源的需求;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发展的现象;生态破坏包含两方面:(1)人类大规模的社会生产活动明显加快了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使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2)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们不顾生态的良性循环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长时期地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使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生态失衡,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态恶化。

【点睛】

根据环境问题的性质,可进行如下分类:

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壤荒漠化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资源枯竭

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23.在地形复杂的丘陵地区,聚落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大。(_______)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

在地形复杂的丘陵地区,平地较少,人口少,建设成本较高,聚落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此说法错误。

24.我国提出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_____)

【答案】正确

【分析】

试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详解】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

25.青藏铁路和京沪高铁均采用“以桥代路”模式,主要是为了节省耕地。(_____)

【答案】错误

【详解】

京沪高铁经过平原区,耕地多,通过采用“以桥代路”模式,主要是为了保护耕地,节省耕地;青藏铁路途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冻土广布,生态脆弱,“以桥代路”主要是为了避免因冻土造成路基沉降,同时还有利于高原动物的迁移,保护生物多样性。故该说法错误。

【点睛】

交通线路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在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的时代,自然因素的作用往往是最主要的;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而社会经济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一、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铁路建设过程中,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以京九铁路为例,1、合理布局交通网,2、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3、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4、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二、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2、尽量少占农田耕地,3、尽量穿过居民点。三、港口建设的条件: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1、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2、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建设提供了条件,长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航行的空间,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积淤塞河道。3、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4、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5、上海港还通过长江干支流与铁路、公路与全国各地相连接,集散客货流。

26.低级住宅区都分布在工业区附近。(____)

【答案】错误

【详解】

低级住宅区房屋面积狭小,拥挤密集,往往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不是所有的低级住宅区都分布在工业区附近。故本题叙述错误。

2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多种多样,但经济因素是主要的因素。

【答案】正确

【分析】

【详解】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多种多样,但经济因素是主要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常常引起人口迁移。所以表述是正确的。

28.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_____)

【答案】正确

【详解】

根据课本所学知识,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此说法正确。资源短缺是由于人类长期大规模开采与破坏,地球上某些自然资源数量锐减、质量下降,人均拥有的资源量大幅度减少,以致难以满足和保障人类对资源的需求;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发展的现象;生态破坏包含两方面:(1)人类大规模的社会生产活动明显加快了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使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2)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们不顾生态的良性循环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长时期地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使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生态失衡,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态恶化。

【点睛】

根据环境问题的性质,可进行如下分类:

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壤荒漠化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资源枯竭

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29.与苏北相比,苏南地区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目前速度快。(______)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

苏南地区靠近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目前速度快。故正确。

30.适度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是提高季风水田农业商品率的途径。

【答案】正确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季风水田农业的改进措施。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有:小农经营、机械化水平和商品率低、单位面积产量高、水利工程量大等。

【详解】

季风水田农业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生产,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较低,适度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可以提高季风水田农业商品率,该说法准确严谨,故正确。

【点睛】

本题难度低,解答该题需要掌握季风水田农业的特征。

31.沿海国在领海范围内享有关闭领海的权利。(_____)

【答案】错误

【详解】

领海范围内其他国家有无害通航权,不得随意关闭。所以本题答案为错误。

【点睛】

32.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越多,人口合理容量越大。(______)

【答案】错误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合理容量,试题难度容易。

【详解】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所以本题错误。

33.在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________

【答案】正确

【分析】

试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

【详解】

在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如地形、气候等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如市场发展变化较快。

34.四川省的人口大量迁出对本省发展没有什么积极意义。( )

【答案】错误

【详解】

四川省的人口大量迁出会减轻人地矛盾,减轻环境压力,加强与外界交流,促进本地经济发展。故本题答案为错误。

【点睛】

35.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较高的企业一般应接近市场。(______)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工业的区位因素,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较高的企业一般属于市场指向型工业,布局应靠近市场,因此本题正确。

36.社会因素对城市住宅区的分化影响最为显著。(_______)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

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职业、收入水平、民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影响人们对住宅区的选择。对住宅分化的影响最为明显。收入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知名度和宗教信仰对住宅的选择也有很大影响。种族或宗教团体常会形成聚居区,在欧洲和北美表现尤其明显。此说法正确。

37.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_____)

【答案】正确

【详解】

本题考查经济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经济、地区开放程度以及文化生活消费水平等。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本题说法正确。

38.市区的工厂向外搬迁,是为了降低成本、减轻交通压力、改善城市环境。(_______)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

市区的地租较高,且环境污染较严重,产品的运输对交通的压力较大,所以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减轻交通压力、改善城市环境,市区的工厂向外搬迁。

39.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是造成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

【答案】正确

【详解】

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是造成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正确的。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首要因素。

【点睛】

40.分散大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和新区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唯一措施。(____)

【答案】错误

【详解】

城市环境问题多种多样,减轻环境问题措施也有多种,如分散大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加强环境管制、污染治理、建立绿化带等)。故该描述错误。

【点睛】

过于绝对化的观点一般都会存在问题。

电子版领取方式:

扫码关注高中地理公众号

对话框回复“0110”即可获得

▎编辑:地理姐姐

▎标签:高中地理

▎版权: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更多内容请关注高中地理。商务合作请在后台回复“商务合作”。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高考-高考信息资源-高考号-高中地理知识干货-期末干货 |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期末易出错点整理,建议收藏~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