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沙画瓶 ”是一种源自中东地区的艺术品。 它是将死海海底的彩矿石磨制成的沙子填入玻璃瓶中,组成沙漠、骆驼等形状。 一位中国女孩受此启发,用来自海南的岩石磨制成粉末,替代原来的稀有材料,并将五彩斑斓的沙漠奇景和古老的中国文字相结合,打造出“中国
文化遗产系列 ”、“古诗词系列 ”等“沙画瓶”,受到极大的欢迎。 材料表明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②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有助于文化创新
③在实践中可以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 ④文化创新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A.①③ B.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4. 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我们要展示具有民族和地域色彩浓厚的东西,去讲真实的中国故事;同时,也要寻求与世界的共鸣,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这体现了
A. 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B.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C. 不同民族文化的逐渐融合 D. 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5. 我国的许多成语蕴含着朴素的哲学道理。 下列每组成语中,所体现的哲学观点相近的是
A. 胸有成竹 一叶障目 B. 掩耳盗铃 画饼充饥
C. 盲人摸象 唇亡齿寒 D. 拔苗助长 刻舟求剑
26. 图 2 漫画“好大的手笔! ”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②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价值观对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7. 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苏州园林,其设计学科网源自江南风景中的曲径流水、雕窗匾额、楹联书画……置身于其中,“风载书声出藕花”的江南情思油然而生。 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 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B. 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C.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D. 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28. 2013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发现表明,生物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像一个工厂,会生产和输出许多物质,这些物质被包裹在囊泡内运输到细胞周围和细胞外。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发现,特别适用于解释一些疾病发生的原理,并研发药物以用于治疗。 这
说明
A. 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C.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9. 步入大数据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数据的存储问题。 有研究表明,用于即时访问的“热数据”,最好用闪存;而那些即时性不强,人们又经常使用的“温数据”则应保存在磁盘里;用于长期存档的“冷数据 ”就适合用专用磁带记录。 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A.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B. 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C. 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30.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创新设计”起着重要作用。 以奔驰、通用、波音、西门子等为代表的汽车飞机、电力电器设计,引领了现代交通和电气化社会;以英特尔、微软、苹果、联想等为代表的芯片、软件、智能终端设计,造就了信息网络社会的生活方式。 这说明
A. 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发展 B.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 创新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 D.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31. 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 学科网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 这表明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 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指出:“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 但是
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从这段话
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①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②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③文化支配人们的交往行为 ④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3. 针对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开始逐步调整完善人口政策,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我国人口政策调整的哲学依据是
A.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 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 D.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简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12 分,共计 36 分。 其中第 34 题、第 35 题为必答题,第 36题为选做题。 请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提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和说明。
34. 在外出旅游时,我们既会看到文人墨客的题字、题诗,也会看到游人“到此一游 ”式的涂鸦。
有人认为“到此一游 ”式的涂鸦只是个人行为,微不足道。 然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一个公民的个人行为往往会被快速传播,无限放大,从而影响世人对国家形象
的直观印象。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图3和图4,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文人墨客的题字、题诗与游人“到此一游”式涂鸦的区别。 (6分)
(2)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说明每一个中国公民都要用自身的正能量为国家形象增光添彩。 (6分)
35. 材料一 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粮食生产和粮食价格主要受到以下因素影响: ①发达国家因为参加世贸组织谈判削减了农业补贴;②日本、巴西、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农业生产率提高; ③以生物质能源替代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 ④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速,农业劳动力加速流失。 在这种情况下,粮食供给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
材料二 目前,我国居民对粮食的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 学科网但需求结构的变化导致饲料粮
和油料作物需求量增加,使得粮食供应出现了偏紧的状态。 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还会
导致工业化成本上升,影响经济发展的进程。 因此,2014 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把“粮食安
全 ”放到首要地位。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