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术教育
美术对人的性格的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美术教育直接关联到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新课标重视在学习美术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审美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及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美术教育应该是学生、老师、家长之间的互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孩子在美术教育中不能总扮演一个被动的角色。
学什么、怎样学都不能由家长老师说了算。我们不能只要求孩子拿奖,要求美术老师教孩子们将东西画得像,而要明白,艺术教育是更加注重过程的,不能仅为了教而教,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发展程度。
儿童美术考级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其他的艺术考级一样,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是以儿童自愿参与为原则,以评比、认定为方式,进行启发式,诱导式和参照式的教学。同时,考级对儿童是一种良好的激励机制。儿童有自己的童趣、童心,充满了想象力。
但这种想象力往往处于原始的、朦胧的状态,需要通过考级予以鼓励、保护、引导和点拨,否则儿童的绘画会在自发的状态下慢慢失去童趣。而且能对考生的艺术水平提供规范性、权威性的鉴定,指出缺陷和不足,给予正确的指导,使其在进一步学习中加以提高。它对加强国民素质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素质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美术考级要有正确认识
中国美术学院吴山明教授认为,孩子的绘画是从随意的兴趣和发挥想象力的儿童画开始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才逐渐转向正规的绘画训练。由浅入深地学习一些绘画的基本规律,然后逐步转向成人绘画学习,这是孩子本身智力发展的自然结果。在这个过渡中,需要教师们十分精心地调理,要尽力保护孩子们对绘画的兴趣。
从目前状况看,在这个过渡期,往往有时孩子感到绘画规律(如形体、结构、透视等)的学习较枯燥而失去一些很有才华的孩子,考级工作直接接触喜欢绘画的孩子们,有可能在这方面为孩子们绘画学习的发展起一些推动作用,共同为有潜力的孩子们提供帮助。
作为一种衡量的标准,儿童美术考级标准的设立和级别的划分,既要体现出绘画的基本规律(如形体、结构、透视等)的把握程度,又要兼顾艺术创造力(个性化因素)的考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艺术的科学化与个性化的两种因素。
儿童美术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孩子健全和谐的人格,但是最重要的是孩子在学习美术过程中,对自身非智力因素、意志品质的培养———专注的态度、运用自身情感、善于观察感受、合理运用工具、有效方法来创造性地表达、表现自己的价值观。这对孩子一生的影响远远大于证书本身。
儿童的美术考级作为另一种美术教育手段应受到正视,我们只有正确地认识到儿童的发展规律和儿童美术考级这一现象的存在性质与意义,才能找到正确的定位,真正为孩子探索一条适合他们健康发展的道路!
考级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在考级的过程中让孩子带着一定的压力有计划去学习,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绘画的自信,这个才是孩子们的收获。
往期精彩回顾
少儿美术教育在于培养本能2018拾艺坊寒假招生简章
↓↓↓ 点击"阅读原文"预约试听登记!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