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党
百
年
不
忘
初
心
青山魂
青山,是我伯父的名字。或许命中注定,我伯父一生都与山有缘……
1913年7月1日,奶奶因家乡遭遇灾荒,在山洞中生下了我伯父。因为伯父是在山上出生,肚里颇有些墨水的爷爷便给他取了“青山”这个名字,寓意是伯父能够像青山一样长寿。
说来也巧,我伯父的出生之日正是中国共产党建党日,这或许也注定了,伯父一生都是党的人。
伯父17岁参加红军,18岁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1931年4月,国民党军分四路从赣江东岸至福建建宁,构成一条长800里的弧形阵线,企图消灭红军于赣南。伯父所在的部队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利用根据地有利条件,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一周内连续取得吉安富田、吉水白沙、永丰中村三大胜利。
艰苦的战斗环境,把伯父锻炼成了一名智勇双全的神枪手,当时,一提到伯父的名字,国民党就会闻风丧胆。5月30日,伯父所在的部队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克建宁城,取得第二次反“围剿”的彻底胜利。由于伯父作战有勇有谋,这个时候的他已经是红军的一名排长了。
在解放战争中,伯父率领他的连队英勇杀敌,多次荣立集体一等功。1949年,渡江战役打响后,伯父奉命率全连战士在无名山上阻击溃逃的敌军。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敌人为了逃命,发了疯似的向山上冲锋,子弹、炮弹雨点般地倾泻在无名山上。伯父和战士们顽强地守卫在阵地上,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后来,子弹打光了,伯父就带领战士们用刺刀跟敌人展开肉搏,战斗到最后,全连有30多名战士牺牲在了阵地上,伯父也是身负重伤,但硬是没有让一个敌人从这里逃出去。
战斗胜利结束后,战士们把伤痕累累、昏迷不醒的伯父抬到地方医院进行紧急抢救,在手术中,大夫们从伯父的身上取出了三个弹头,五块弹片,缝了七处伤口,伯父的命终于保住了,但一条腿却永远成了残疾。大夫们说,伯父能够生还,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伯父出院后,出于对他身体状况的考虑,政府部门要安置他到城里一个条件特别优越的单位去供职,可是伯父却婉言拒绝了,他毅然决然地回到了无名山上,用石块砌起了一间小屋,然后住了下来。伯父说,那么多的战友为了解放全中国牺牲在了这里,他无法忘记他们的身影,他要永远和长眠在这里的战友相伴,他要让被炮火摧毁的光秃秃的无名山披上绿装,他要为建设新中国再出一把力,再流一次汗。
说到做到,从此以后,伯父每天拖着一条残腿,早起晚睡,坚持不懈地在山上挖穴植树,饿了就啃一口冷干粮,渴了就饮一口清泉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伯父在山上植的树越来越多,到了人民公社、大炼钢铁的时候,许多树已经有碗口粗。伯父像爱护自己的孩子般爱护着这些树。
一天,一个毛头小伙子带着一帮人要来砍伯父栽的树,说是山下的炼铁炉里正急需木柴。看到这伙人来势汹汹,伯父挺身站在他们面前,将手中的拐棍朝地下狠狠一戳,然后厉声说道:“谁想砍树,必须先把我这颗脑袋砍下来,否则连门都没有!”
慑于这位老革命的威严,这伙人最终没敢动山上的一棵树。躲过这一劫后,为了防止坏人偷伐树木,伯父栽树之余,更是加紧了对树木的看管,每天晚上,伯父都要围着山林转个不停。寒来暑往,冬去春来,不知不觉,伯父已经在山上度过了50个春秋,此时的无名山,已经被树木遮掩得密不透风。一望无际的绿色,让无名山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
近年来,当地政府看准了无名山集红色和绿色于一体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无名山开发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这样一来,伯父也就成了无名山上一处活的风景。每天都有许多游客慕名找到伯父,让他讲述当年反围剿和渡江战役的情景,让他讲述无名山阻击战的情景,每到这时,伯父都会娓娓道来,脸上流露出激动和自豪的神情。
讲到最后,伯父总要把游客们带到牺牲的战友墓碑前,向他们一一介绍战友们的名字和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当有人问及他是如何将一座荒山变绿时,伯父却是笑而不答。
随着伯父年事渐高,再加上伯父终身未娶,无儿无女,上级领导曾多次要把他接到敬老院里享清福,可伯父说啥也不答应,他说,他对无名山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情,他已经离不开无名山,离不开他亲手栽植的每一棵树了。
2001年,已经88岁高龄的伯父仍然坚持巡山不辍。这天在巡山途中,伯父突然感到身体有些疲倦,于是,他便倚着一棵大树休息。望着美丽的蓝天白云,听着树上婉转动听的鸟鸣,伯父很快就进入了梦乡。没想到的是,伯父这一觉就再也没有醒来。发现他的人说,伯父临终时的神态十分安详和满足,没有一丝的遗憾。
伯父去了,按照老人家的生前愿望,他被安葬在了无名山上,与牺牲的战友们在一起。
我觉得,伯父其实并没有死,他的生命和灵魂已经融进了无名山上的每一棵树木里,他的精神和形象已经留在了许多人的心里。
青山永存!
点击下图查看
兰州工业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举办庆祝建党100周年红色经典文化大赛点击下图查看
“红色记忆”主题故事(50/100)——漫长的一夜点击下图查看
走进学院|兰州工业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本期编辑:田 萱
值班编辑:杨 龙
责任编辑:崔婷婷
转载请注明“来源:兰州工业学院”
投稿邮箱:3491049624@qq.com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