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红色文化读本(大学版)|| 福建孕育了独树一帜的红色文化(下)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艺考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2021-7-11 10:55:48 文/赵阳 图/纪悦心

关注

编者按:

用好福建红色文化这一独特资源,对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具有积极意义。

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组编出版的《福建红色文化读本》(大学版、高中版、初中版、小学版)系列丛书对于讲好福建红色故事,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今日,我们继续摘录刊发《福建红色文化读本》(大学版),推出第2期“福建孕育了独树一帜的红色文化”(下),以飨读者。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人民具有英勇的革命斗争历史,厚植了丰饶的红色文化土壤,孕育了独树一帜的红色文化,形成了福建红色文化区别于其他红色文化的基本特质,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03

融合性

福建不仅有着火热的红色文化,而且还孕育了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地域文化,其中客家文化、闽南文化、闽都文化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在福建,革命文化植根于优秀的地域文化传统,并且相互交融、交相辉映。

坐落于福州市鼓楼区的第一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首“三坊七巷”,具有久远的历史渊源,自古以来文风蔚然、人才辈出,近代以来走出一大批影响当时社会甚至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历史文化名人。

但是这片具有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历史名街坊,与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些重大节点有着紧密的联系。坐落于文儒坊的蒙学堂,是晚清革命志士林白水等创办的,它是福建省第一所具有进步色彩的中小学,培育了一批革命青年;五四运动前夕,林觉民的堂哥林长民把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率先披露报端,使著名的五四爱国运动提前3天举行;林则徐大女婿刘齐衔之孙刘崇佑支持青年学生反帝爱国运动,曾应天津学联会的聘请为在1920年1月底天津学生示威游行中被捕的周恩来担任辩护律师;在五四运动期间,进步青年在吉庇巷谢家祠成立了福建学生联合会,组织开创青年运动。在大革命时期,1926年4月中共福州地委成立后先以北门大营房方尔灏家为联络中心,同年冬至1927年春,北伐军进入福州后,福州地委联络处改设在安民巷。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3年11月中旬至1934年1月中旬,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农工民主党前身)中央机关在黄巷办公,参与组织策动了抗日反蒋的“福建事变”。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2月新四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张云逸等人来到福州,在安民巷成立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直至1938年5月迁往南平。“孤胆英雄”吴石出生于闽侯螺洲镇,后迁居宫巷,福州解放前夕他受党的指派潜伏台湾,利用国防部参谋次长的身份,开展地下情报工作,不幸因叛徒告密而暴露牺牲。

三坊七巷为什么能够孕育出以反帝反封建为主题的红色文化呢?

首先,三坊七巷中的优秀传统和立志爱国、反抗侵略等家风家训滋育了一批热血青年,他们在幼年和青少年时代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为他们日后追求光明、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思想基础。例如,祖居黄巷的儒将郭化若是清代郭柏荫后人,虽然到了郭化若幼年时代已家徒四壁,但良好的家风家训影响着后代。郭化若晚年回忆其早期受到家庭教育对他的立志立德产生深远影响时,说家庭“灌输给我的是有志者事竟成的气节”,同时岳家军、投笔从戎、中流击楫等故事也给他极深印象,令其神往。郭化若升中学时本可以保送上一所基督教学校,该学校学费、伙食费、校服费全免,毕业后成绩优秀者还可保送上清华大学,这种丰厚的优惠条件对于一贫如洗的郭家来说无疑是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然而郭化若的父亲担心郭化若受教会培养,将来替洋人卖命,做洋奴、买办是最可耻的,毅然决定放弃保送的机会。其次,三坊七巷既是文化名巷同时又是经贸繁华之地,街市熙熙攘攘,来往人员复杂,客观上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地下活动和革命斗争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掩护。

04

厚重性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特别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在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中,仅有2块革命根据地真正称得上“红旗不倒”,就是琼崖革命根据地和闽西革命根据地。从1929年朱毛红军下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开辟闽西革命根据地,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闽西人民坚持和保卫革命成果20年,创造了“二十年红旗不倒”的辉煌历史。

一是党组织长期存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始终不变。闽西地区第一个成立的党组织是1926年成立的中共永定支部,随后各地相继建立起党的各级组织。中央红军长征后,闽西地方党组织在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领导下坚持开展游击斗争,党的地方组织逐步恢复和发展。此外,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粟裕、叶飞等还在闽东成立了中共闽浙边省委。抗日战争胜利后,闽西地方党组织仍然坚持分散隐蔽、向外发展、保存武装和干部的方针,坚持开展斗争直至解放。20年来,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闽西党组织都没有被冲垮和打散,始终发挥了领导核心的作用,这是闽西“二十年红旗不倒”的根本保证。

二是武装斗争从未间断,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地位始终不变。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早在1928年,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新鲜经验,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著作中强调“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和“工农武装割据”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1929年底召开的古田会议,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明确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一根本原则,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回过头来看,古田会议奠基的政治工作对我军生存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闽西地方党组织在龙岩、平和、上杭、永定等县举行武装暴动后,开始独立掌握和领导工农武装力量。中央红军长征后,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仍然领导着红八团、红九团以及各县地方武装,利用当地环境开展游击战争。全面抗战爆发后直至全国解放,留在闽西的部分游击队历经闽西南武装经济工作总队、王涛支队、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尽管名称不断发展变化,但是这支人民武装力量始终牢牢地掌握在党的手中。

三是保卫土地革命的果实,党的群众基础始终不倒。闽西党组织早在1928年就领导永定溪南区13个乡开展土地革命,2万多贫苦农民获得了土地。红四军入闽后进一步深入开展土地革命,使80多万贫苦农民从地主手中分得了土地。全面抗战爆发后,根据国共合作达成的协议,土地革命时期分配的土地维持现状,未进行土地革命的地区实行减租减息。当时龙岩广大贫苦农民获得的土地面积达到20多万亩,这是土地革命所取得的胜利果实。地主豪绅千方百计想夺回土地,当地党组织运用公开斗争与秘密斗争相结合的方式,发动广大群众开展保田斗争,粉碎地主豪绅阶级的夺田阴谋,使20多万亩土地革命的分田果实始终掌握在广大贫苦农民的手中。正是由于党开展了正确的斗争并取得胜利,才使党组织在贫苦农民中拥有较高的威信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地把党和苏维埃看作他们自己的亲人。在宁化,苏慧珠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苏慧珠原本不姓苏,6岁时被卖到宁化一家巫姓的商店做婢女,取名为巫珠女。宁化苏维埃政府建立后,她参加了妇女夜校识字班,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后来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的妇女干部。1933年,她与爱人到苏维埃政府登记结婚,当工作人员问她姓啥时,苏慧珠说,她是孤儿,从小没了父母,不知道自己姓什么,是红军把她救出火坑,党和苏维埃政府就好比父母,从来孩子跟着父母姓,她就姓苏吧。从此,她改名为苏慧珠。1935年2月她不幸被捕,壮烈牺牲,年仅22岁。像苏慧珠这样,有无数的苏区革命群众为了保卫革命政权、保卫革命果实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仅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宁化人民就牺牲了6600多人,其中在册烈士3301人。另据统计,从1926年至全国解放,仅闽东就有4万多名群众惨遭杀害,1.73万户被灭绝,革命烈士7326人。“二十年红旗不倒”是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用无数革命志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光荣赞誉。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来源:福建高校思政网

排版:周尹琪

校对:李阳、林淑彬

终审:林莉(师)

总编辑:宣传统战部

往期回顾

思政头条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福建红色文化读本(大学版)|| 福建这片革命热土孕育了鲜亮的红色文化

福建红色文化读本(大学版)|| 福建孕育了独树一帜的红色文化(上)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福建专科院校-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微高校-院校号-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红色文化读本(大学版)|| 福建孕育了独树一帜的红色文化(下)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