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多动态请点击上方“福州无名画室”关注我们
9月10日是杭州2022年亚运会倒计时一周年。
杭州亚运会火炬形象、
官方体育服饰、礼仪服饰形象等,
在倒计时一周年主题晚会中正式亮相!
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火炬,名为“薪火”。设计思想源自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以其庄重大气、意蕴深远的造型,通过火炬手们的手手相传,向世界展现中国设计的独特创意、中国制造的硬核力量。
火炬造型自下而上“生长”,整体高730毫米,净重1200克。炬基,以八条水脉为文明之脉,代表浙江八大水系;炬身,以良渚螺旋纹为演化,形似指纹,自然交织,精致细密;炬冠,以玉琮语意为特征,方圆相融,昂然而立;出火口设计源自“琮”最早的甲骨文字形,寓意“光在内周而复始”;整体轮廓曲线犹如手握薪柴,在动静之中迸发出由外向融合的运动员力量感和汇聚态势。
该项目由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王昀教授担任设计指导,中国美术学院教师包天钦、陈赟佳、谷丛联合带领团队历时近一年,反复修改论证后共同创作完成。
在设计的过程中,如何将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融汇贯通,并呈现出杭州特质,是团队尤为重要的一项思考。
“我们认为,火炬的设计,其实是一种礼器设计。站在礼器的设计角度,我们希望能够将主办城市最有特点的形象、气质、特质表达出来。毫无疑问,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就成为了我们的首选,也是此次火炬设计理念的来源。”王昀说。火炬不仅仅承载了传递圣火的功能,更是传递城市特色、传承亚运精神的重要礼器。
玉琮作为良渚文化的重要标志物,具有“纹以载道,以器传礼”的特性,这与传递文明和亚运体育精神的火炬不谋而合。
火炬的诞生过程,是一个漫长的修正、打磨过程。
从去年7月份开始,到最终的结果呈现,整个设计过程历时一年多。
“我们前后加起来的小样,有一百多稿。”王昀说。为了呈现出最好的效果,团队中四个老师,六个研究生,加班加点共同协作,工作节奏非常紧绷。用团队打趣的话来说,“数不清熬了多少夜,通了多少宵,吃了多少盒饭”。常常连轴转,半夜灵感突发,还在一起讨论方案。
火炬作为工业设计的“产品”,不仅要考虑实际使用时的安全性,也要考虑不同环境下呈现出来的效果。除了防风防雨,通过大风、暴雨等极端条件的测试,还要确保传递时火焰形状饱满——这就需要在设计时考虑出火量和气流的空气动力。
“远观、近观,室内,室外,正午,黄昏,不同天气,不同时间下,火炬的呈现都会有差别。”王昀说。
为了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团队做了无数次测试。几乎每做一次修改,都会请不同性别、不同体型,不同年龄的人拿着火炬“跑一跑”。
“大家经常会看到有人从我们工作室出来,‘莫名其妙’地跑,最开始是从室内跑到室外,后来从平地跑到斜坡,再后来从白天跑到黑夜——就像《阿甘正传》中的阿甘一样,不停地跑,跑到满意为止。”
“杭州是一座雅致的城市,杭州的品格、调性,天然就有这样一种气质。所以在整个设计中,包括主题定位、统筹演绎,再到调性的把握,无不在呈现这样的特点。”设计者之一、中国美术学院教师谷丛说。整个火炬通体覆以双色,顶部是没有那么饱和的金色——“丹桂金”,下端过渡为杭州亚运会色彩系统的主色彩“虹韵紫”。“我们在近百种方案中,最终挑选了这两个颜色,希望结合玉琮的色彩的同时,也能展现出杭州的温润雅致。”
“设计过程中,我们也一直在探索‘当代中国式设计美学’。”王昀说。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玉琮与当代亚运有机结合,对团队来说是一种考验。
“薪火”最终的呈现,没有采用以往火炬的极简式设计,而是在传统文化上进行创新——正是团队对这种探索交出的答卷。
- end-
2021届福州无名画室联考加油祝福视频!祝同学们旗开得胜。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福州无名画室的童鞋们高考加油!
致你们青涩的青春·特辑——福州无名画室2018回顾
无名画室,重装归来;你的艺考,我们领航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