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 ·投入心灵才能闻到生命的醇香!
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
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我们讲了两千多年,也用了两千多年。在“人人都是可用之才”的普遍人才观影响下,当代学者们更是热衷于因材施教的探讨。我从1982年开始在华南热作学院植保系任教,断断续续,到现在也已从事教育工作将近40年了。回首执教生涯,我始终认为因材施教的扉篇应从发现学生的优点写起。这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我在人才培养中屡见成效的办法。
《学记》云:“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特别是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有各种各样获取知识的渠道,单靠闷头教书,已经不能称为学生的称职老师了。当代的老师,更多的是要扮演好“罗盘”的角色,学会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力,以“舵手”的特性为基础,引导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信念和人生目标,并鼓励和帮助学生扬帆起航,奔向理想彼岸。
有趣的是,由于人的本性是自然、纯粹的,而对优缺点的思考是人为、复杂的,不少人在很多时候呈现出来的缺点往往会比优点更多。如何不被一叶障目,从缺点中发现优点是教育的关键。而发现优点之关键则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与用心。“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背景,自然也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给予肯定,是促进自然本性与人为教育相一致的过程,将成为学生树立信心、努力汲取知识的动力。
依稀记得:有个勤工俭学的学生,我发现他打扫卫生特别干净,做事勤劳、认真。经过鼓励,这个学生毕业后就顺利考上了省烟草公司。在烟草公司工作几年后,又继续公考回到宁化,以自身学识服务于家乡的发展。这种看似不经意的点化和鼓舞,却能让他从中获得了自信,以勤劳的品格和认真的态度迎接未来不同的挑战。
孔子是历史上最早实行因材施教理念的教育家。
现在,我们一个老师通常需要指导好几个学生,还有科研和行政的任务,每天对学生耳提面命不太切合实际,效果可能也不会好。人们往往容易在小事中受感动、受鼓舞。学生也是一样,我们在管理上可以宽松一些,但是在一些关键的细节上,不能图省事,不能忽略细微的工作。不管工作多忙,我都经常到实验室与学生谈心,有时也会带孩子们出去吃宵夜、跟学生一起在实验室过节日。这些“有心”的交流常常能够了解到学生的切实情况和真实想法,学生的能力、性格、兴趣、优点在相处中就得到了展现。
行者百里半九十,发现学生的优点只是因材施教的开始,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发挥这些长处。特别是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如果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和长处,面对广阔的就业市场往往会倍感迷茫。当他们站在就业、择业的十字路口,给他们提供一些建议,并力所能及地推荐工作供他们思考和选择,是很有帮助的。有些内向的学生不敢开口,我们就主动联系他,根据学生身上的优点共同制定适合的职业规划。这些细微的工作,大多能使得学生毕业后在工作的领域做出不错的成绩。
教与学向来是相长的。我们在强化学生优点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完善。在执教之初,我也曾走过弯路:对待早期的博士生,非常严格。每场进展下来,总有几个女生哭鼻子。科学研究的过程需要严谨和认真,但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及时改变了策略:由批评改为表扬,以鼓励的方式推进学术研究。正是这种及时纠偏,让实验室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氛围;也让学生在鼓励中,能够大胆地发挥自己的优点,去探索科研的新领域和人生的新境界。
世界是广阔的,作为老师,我们要包容学生的多样性,也要鼓励就业的多样性。近来,我分析了一下学生的就业情况:我们实验室的学生毕业后做研究的多,经商的少,从政的更少了。我想,这可能是由于老师的原因。未来,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去做科研;还需要更努力地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因材施教地为社会培养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人才。
转载自 | 同天共享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