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和“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精神,近日,在教育部社科司、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指导下,人民日报社体育部、人民网共同举办了“同上一堂奥运思政大课”,杨倩、许海峰、孙一文、马龙等13位奥运冠军齐聚课堂,讲述自己奥运路上的澎湃心声。我校师生第一时间通过网络、电视等多种方式收看了这场奥运思政大课,并结合自身学习、生活实际,热议奥运精神,点赞奥运榜样。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李炜冰
“奥运”的背后是坚韧。日复一日的枯燥训练是一种坚韧,赛场上稳健的心态是一种坚韧,永远有一颗奥运的心也是一种坚韧。日常学习、工作中也少不了一股奋勇争先的韧劲,在才能在各自岗位上“挑大梁”“夺金牌”。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叶樱
一名希腊举重远动员因国家经济的极度困境,在比赛结束之后无奈宣布退出热爱的运动赛场。反观奥运课堂上我国运动员满满的幸福感和自豪感,让我由衷感叹,祖国的繁荣富强才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从“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到“百年奥运梦想成真”,中国共产党正带领我们交出最出色的历史答卷。
师范教育学院辅导员 吕凯强
周佳敏、吴静钰、马龙等奥运健儿的奥运经历分享,向我们展现了运动员们在经历训练的瓶颈和困难后都不曾放弃和为梦想拼尽全力的励志故事。这些故事将激励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攻坚克难、勇往直前。
师范教育学院学生 陈巧莹
众多奥运健儿中,有正在完成学业的00后,有离开家庭重回训练营的宝妈,还有一身伤病坚持训练为国争光的老将。尽管他们的情况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拥有一颗面对困难绝不轻言放弃的心。正如许海峰所说,难以被打倒的是体育人更是追梦人。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生逢其时,同时重任在身,奥运精神永远激励我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资源工程学院学生 陈文倩
“亚洲飞人”苏炳添、14岁跳水冠军全红蝉、气步枪冠军杨倩......他们用锐意进取的精神以及肩负着似雷霆万钧般的担当,在奥运史上一次又一次烙印下那一抹绚丽的中国红。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传承和发扬奥运精神是我们的使命,在生活之余,多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做一名身体健壮、意志坚定的大学生也是我们的必修课程。
生命科学学院学生 张雅琦
体会到“中国精神”是看见奥运健儿们在比分落后却依然奋力拼搏时,是感受到他们虽然状态不佳却仍拼尽全力时。中华民族正是靠着顽强拼搏的那股劲,靠着不畏艰难的那股血性,不断地冲破各种险阻,挑战各种不可能,于是才有了不断涌现的“中国奇迹”。在这样的“中国精神”的鼓舞下,我想无论是比赛还是逐梦,只要敢拼,就能创造奇迹。
正确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建议步行、骑行或乘坐私家车、班车上班。如必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务必全程佩戴口罩,途中尽量避免用手触摸车上物品。
龙岩学院附属幼儿园 |“红幼”党建品牌别样“红”
关于此事,福建发出倡议!
事关上厕所、换鞋……这些防疫冷知识,你都了解吗?
第1445期
来源丨各二级学院
编辑丨黄亚敏
责编丨陈曦
监制丨杨云
投稿邮箱:xcbtg@qq.com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