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院
环境与公共健康学院密切对接环境服务、现代农业、医药健康等产业链,设有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制药工程、康复治疗学和医学检验技术5个应用型本科专业。
学院拥有一支由知名教授、业界精英、海归英才、名校高才构成的教师队伍,包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名,闽江学者1名,厦门市“双百计划人才”1名,厦门市创新创业青年人才2名,福建省优秀教师2名,福建省教坛新秀2人,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人才1名,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6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比30%,“双师型”教师占比51% 。
关于专家和名师
谢 增 鸿
教授 博士 博士生导师
厦门华厦学院校长
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科带头人
中央直接掌握联系高级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百名高层次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人选、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检测试剂和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市食品药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华厦学院)主任。
主持完成了国家食品安全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重大仪器研发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福建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等近20项。研究建立了食品中数十种污染物的色谱/电色谱微分体系,开发了多个系列快速检测仪器和60多种检测试剂。在ACS Appl.Mater.interfaces、Anal.Chem.,J.Chromatrogr.A、Talanta等SCI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10余篇,获国家专利授权20多项、出版专著1项;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医学院等单位合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得省部科技进步奖2项、二等奖3项。
王 小 如
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厦门华厦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
厦门市环境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曾任厦门大学副校长
主要从事分析化学与环境分析化学中的传感器、光谱、质谱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涉及生命分析、生物传感器与仿生传感器研制、纳米材料合成与修饰、环境污染物监测方法研究、中药天然产物开发等领域。主持各类科研课题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约400篇,出版专著5本,获省部级科技奖6项。
赵 丽
教授 厦门华厦学院副校长
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科带头人
长期从事原子光谱、质谱、传感器、食品安全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福建省重点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福建省重点科技攻关子项目、海洋863子课题、厦门市科技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计划等10余项,已在国内外刊物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主编专业教材2部,获专利10余项。
庄 峙 厦
教授 硕士生导师
应用技术研究院院长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
环境与公共健康学院院长
福建省理化分析实验示范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化学形态分析、原子光谱、联用技术、传感器、环境分析及化学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和参与完成多项国家863、国家科技攻关、国家基金委、省市级和校企合作开发课题30余项,技术成果转化4项,在国内外主要刊物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参与撰写专著4部,获得专利授权20余项,获科技类奖项5项。
黄 汝 锦
特聘研究员 博士 博士生导师
闽江学者 厦门市双百人才
厦门华厦学院兼职教授
长期从事大气化学和分析化学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工作,在我国灰霾污染大气细颗粒物的化学特征、来源解析和形成机理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原创性研究工作。主持中国/欧盟/爱尔兰/瑞士等国资助的研究课题。已在 Nature, Nature Communications,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SCI论文90余篇,包括1篇第一作者Nature论文。获得多个奖项 (如: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中国气溶胶青年科学家奖) 。
黄 华 斌
教授福建省优秀教师
厦门市青年创新创业人才
环境监理工程师
清洁生产审核评估专家
主要从事环境监测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现为福建省教育评估专家;获厦门市第四批青年创新人才、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福建省优秀教师、厦门市优秀教师。任职以来,主持或主要实施科研课题17项;主持省级重大教改1项,主持或参与其他省级教改4项,获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核心以上论文19篇,其中SCI 9篇,EI 2篇,CSCD 7篇,主编出版教材1本,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科技成果登记2项;专利成果转化1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7项,其中1项获省级优秀项目,指导学生市级创业竞赛获奖1项。
沈 金 海
博士 副教授
制药工程专业负责人
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外聘导师
主要从事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研究,主持和参与多个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在Angew. Chem. Int. Ed.、Org. Lett.、Green Chem.、J. Org. Chem.等期刊上发表SCI文章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件。个人入选2017年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2018年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和2019年厦门市第五批青年创新创业人才。获得2018年厦门华厦学院教科研突出贡献奖,2018年度福建省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3)和第十四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作为主持人,负责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1项和福建省一流课程1门。
林 贤 宗
副教授 日本国立大阪大学医学博士
毕业后在大阪市立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做博士后研究。2010年回国,先后在漳州市医院、厦门医学院从事临床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研究方向主要为中西医结合认知症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神经再生等,承担多项省市级科技项目,发表了日英文论文1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另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
游 其 华
副教授 博士
香港浸会大学博士后
曾就职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多家医药研发公司。主持生化制药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和福建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的建设以及多项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和厦门市留学人员科研项目。主要从事药物化学合成、生物检测技术和生物传感器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发表SCI论文十余篇。
黄 艺 顺
教授 博士
南方科技大学博士后
福建省高层次人才
主要从事核酸探针设计,便携水凝胶传感器的开发,及其在生物医疗、环境分析方面的应用研究。在化学类顶级学术期刊J. Am. Chem. Soc. , Anal. Chem., Chem. Eur. J., Chem. Commun.和Biosens. Bioelectron等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21篇,论文总引用次数超过600次。
冯 亚 栋
博士 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
主要从事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设计和发展杂环化合物的新型合成方法,解决有机合成反应中反应活性低、条件苛刻、选择性差等现存科学问题。目前已在国内外知名刊物Org. Lett.、J. Org. Chem.、ACS Catal.等发表研究论文二十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篇,总影响因子30以上,授权发明专利1项。
杨 阳
博士 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人才
长期致力于水产品过敏原方向的研究,主要从事甲壳类水产品过敏原致敏性及构效关系方面的研究,积累了大量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经验。目前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1项,并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和市厅级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在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Allergy、Journal of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Food Chemistry、Molecular Immunology等SCI期刊中发表研究论文十余篇(第一作者6篇)。
郭 志 勇
博士
主要开展关于聚集诱导的新型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研究及癌细胞表面标志物分析的研究工作。目前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厦门市海洋渔业局项目1项以及横向项目1项,并且为多家不同的企业提供了先期技术指导以及项目研究工作。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10余篇,其中SCI收录7篇。指导学生进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同时指导多名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其中一名获得厦门华厦学院优秀毕业论文。
王 蕾
博士
主要从事金属毒理学研究,曾参与国家863计划专项课题的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为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生理生态影响,在海洋生物的养殖、海洋生态学、放射生态学等方面有较丰富的研究经验。曾就职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在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辐射防护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
张 丽
博士
博士毕业于中国农林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有功能性食品、藻类养殖及其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固液废弃物的资源化与养分循环。参与多项国家及省市基金项目研究,主持多项横向课题研究。在IJABE、IAP等高端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
郝 春 莉
副教授
环境与公共健康学院副院长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负责人
从事元素分析、色谱分离技术的研究,主持和参与多个省市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福建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1项,主持福建省一流课程1门,福建省创新创业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
许 丽 梅
副教授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坛新秀
长期从事化学类基础课程教学,教学经验丰富。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教学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曾获国家级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福建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及厦门市微课比赛一等奖等,主持1门省级一流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科研上,主要从事吸附材料、纳米材料合成等相关领域研究,主持和参与多项教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刊物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0余篇,申请专利3项。
蔡 尽 忠
副教授 执业药师
曾就职于厦门特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厦门健民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具有多年企业工作经验。主要从事环境、食品、药品微生物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发表论文十余篇,授权专利十余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一项,指导学生参加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主编《微生物学实验》教材,参编《仪器分析实验》教材。
邹 忠 爱
副教授
高级畜牧师
于企业工作20余年,长期致力于从养殖到餐桌的整个猪肉产业链的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创建了无公害饲料生产、生猪养殖、屠宰加工、肉制品加工及溯源监控等技术,开创出从养殖到餐桌全程猪肉安全保障体系解决猪肉安全问题。主持了科技部《优质黑猪肉生产关键技术》和厦门科技局《高肌内脂肪优质黑猪肉的研发与生产》等科研项目。获得厦门市科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福建省食品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参与起草国家轻工行业标准3项及产业促进会团体标准1项,发表论文数篇。
张 晓 萍
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在水、气、土壤、生物等监测技术方面及实验室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主持完成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项目“国家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与建设技术体系建设”,研究建立并完善环境监测工作急需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和监测技术标准体系, 涉及水质、土壤、颗粒物中重金属元素的ICP-MS测定方法等;主持完成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课题,编制“厦门市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大纲” 。
关于专业
环境科学与工程
(福建省一流本科专业)
主干课程
环境学概论、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工程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
就业前景
在环境监测、环境咨询、环境治理、生产型企业等单位,从事环境监测、监测设备运营、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污染治理、企业环境管理等环境服务工作;报考相关公务员、事业单位;进一步攻读硕士学位。
食品质量与安全
(福建省服务产业特色专业)
主干课程
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仪器分析、食品安全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分析、食品工艺学、食品毒理学、食品质量管理与控制、食品法规与标准等。
就业前景
在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食品检验机构,认证机构和监督管理部门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食品分析检测及其技术开发、质量安全控制、安全评价、质量认证、监督管理等工作;报考相关公务员、事业单位;进一步攻读硕士学位。
制药工程
(福建省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
主干课程
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制药工艺学、制药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等。
就业前景
制药工程专业毕业生可到制药工程(或医药生物技术)领域相关的生产企业、营销企业、科研院所、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药品生产、管理、营销、检验监督和研发等工作。也适于报考制药工程、药学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
医学检验技术
主干课程
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细胞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临床检验基础、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等。
就业前景
各级医院、基层医疗工作单位、健康管理中心、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仪器、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及生产企业、医学研究机构;进一步攻读硕士学位。
康复治疗学
主干课程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物理治疗技术、运动治疗技术、康复评定技术、作业治疗技术等。
就业前景
在各级康复医院、康复机构、福利机构、养老机构、健康管理机构、残联等企业和社会团体从事康复治疗、康复机构管理的工作。
关于特色
01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根据行业用人需求、企业用人标准、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
教学与行业资格对接
依托平台,通过各类项目的实施,促进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内容的适用性,避免学用脱节。
校内教育与企业标准对接
通过校企共建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将企业标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教育中。
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对接
设立育苗基金、学业导师制度、创新创业基地,建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人才培养“五位一体”模式
注重产学研用创有机融合,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02
质量工程建设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福建省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福建省应用型学科培育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福建省一流本科专业,福建省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福建省应用型学科培育专业,与学校其他专业共同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制药工程专业为福建省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学院拥有6个省市级教科研平台,1个获得过CMA资质的第三方检验实验室。与岛津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厦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校内实验室。目前已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20余项,获200余项专利授权,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
03
实践教学
04
校企共建
厦门华厦学院-厦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共建大气自动监测子站
华厦-斯坦道共建环境质量信息服务系统开发实验室
华厦-隆力德水环境在线监测共建实验室
厦门华厦学院与日本岛津仪器公司联合共建
05
实验设备
﹏﹏﹏﹏﹏
可用实验室有55间,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设备总值约2500万元。配备了质谱、色谱、光谱与电化学等国际化先进食品安全分析仪器,另有食品微生物检验、食品分析、环境监测系统、环境工程设备、药物分析等专业教学设备,为实验课程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
﹏﹏﹏﹏﹏
06
学术会议
﹏﹏﹏﹏﹏
为加强国际交流,推动福建省及海峡西海岸地区食品、药品行业发展,我校先后主办了四次大型国际交流会议,参加人员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韩国、加拿大、香港、台湾、澳门等国家与地区的食品安全专家,各知名高校及科研单位,交流了近年来国内食品、药品安全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从而有效推动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发展,为开放办学奠定基础。
﹏﹏﹏﹏﹏
07
校内实践
08
校外实践
2021
01
校外实践
2021
02
校外实践
2021
03
校外实践
2021
04
校外实践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