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党史忆初心||世界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福州大学,艺考

福州大学

2021-6-21 09:49:17 文/邱翔 图/冯诗蕊

关注

福州大学

福州大学

世界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

籼型杂交水稻

1960年,我国发生了全国性的大饥荒,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也同样面临着饥饿的威胁。在一位老乡的启发下,袁隆平决定着手研究如何提高水稻的产量。1960年7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在1964年和1965年,袁隆平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在努力研究两年后,他成功培育雄性不育系,并于1966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在发表这篇文章后,袁隆平经过研究探索,遍寻资料,发现海南的野生稻资源最多,所以在1970年秋天,几个人的科研小组到了海南岛崖县的南红农场,并在这里寻找到了合格的野生稻。他们挖回了一兜雄花异常、花药细瘦没开裂的稻穗。这株被取名野败的野生稻,后来成了所有杂交稻的母本。

福州大学

袁隆平团队在田间工作

来源:人民网

国家科委和农业部组织了一个协作组,派遣全国18个科研单位的一百多名农业科技人员来到南红农场协助袁隆平工作。在用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上万次回交转育后,湖南组和江西组、福建组都培育出了几个优良的不育系和保持系。

1973年袁隆平在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籼型杂交水稻技术在全国的推广与应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水稻生产上成功利用杂种优势的国家。强优势籼型杂交水稻成功培育后,我国水稻产量大幅提高,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袁隆平还设计出了以高冠层、矮穗层和中大穗为特征的超高产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并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连续取得重大进展。

福州大学

人民日报头条

来源:人民日报

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国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经试验种植,两季水稻产量都比常规水稻增产30%以上。随后,他设计了父本与母本分垄间种的栽培模式,并创造用竹竿赶花粉的方法,将种子产量从亩产5.5公斤提高到40公斤以上。

1997年,袁隆平又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于2000年、2004年、2012年,他的团队从一般杂交稻的研究成功到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再到三期,他将我国水稻的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到2010年,第三期超级稻要实现试验田亩产900公斤,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用3亩地产出 4亩地粮食,大幅度提高现有水稻单产和总产。中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稻56亿多亩,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相当于全世界每年新出生人口的总和。

福州大学

袁老在田间查看水稻质量

来源:人民网

到2006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稻56亿多亩,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7000多万人。同时杂交水稻还被推广到全球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杂交水稻的发明创造,对中国农业乃至整个世界生活的影响巨大而久远,这项技术的突破,不仅极大地解决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同时也推动了世界粮食的一次革命,造福了世界人民。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福州大学官方微信团队

来源:青春福大

责编:包玉兰

近期热门文章:

福大先锋||刘敏榕工作室:少数民族学生成才的温馨家园

听党史忆初心||文化大革命

听党史忆初心||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让健康码变身!新冠疫苗第二针来啦!

端午安康,必然出“粽”!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福建本科院校-福州大学-微高校-院校号-福州大学-听党史忆初心||世界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