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泉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6)

中考作文指导,艺考

中考作文指导

2012-3-19 16:14:04 文/石磊

关注

 

A、阅读《名城梦》,回答问题。

东西塔旁,百柱殿前。

明天,这里。

就在这里。他信上说:看凌空双塔,听檐角风铃。

追寻40年前失落的梦?

那天,他要赴刺桐港,乘刺桐舟,履滚滚波涛,穿茫茫大海,去南洋寻金黄色的梦。

我再一次劝他:“就这样离开生你养你的名城?”

“名城!名城?”他几乎喊了起来。“你跟我去看看,曾是天下第一大港的刺桐港如今

有几条破木船!唐宋以来,多少刺桐舟风帆高悬,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把我们东方文明输注大洋彼岸,如今运的却是劳工!”

离开船还有3个小时。他不急着去赶两个多小时行程的路,却折向城西北隅的开元寺,颤悠悠地燃起一炷香,发呆似地站在古榕荫霭下的拜庭中。眼前深堂广殿,跪着众多祈求平安的善男信女。他却左顾右盼,仰望东西两边那两座已有一千多个年轮的擎天石塔,和着凄清的檐角铃声喃喃自语:不回来了,不回来了……

他走了,迈着沉重的脚步,踏着破碎的街石,消失在鸠形鹄面的行人中……

我不相信他不回来,就凭着他对古城象征的东西塔的这最后一眼!待刺桐古港涌起新潮,等泉州名城再度春风,双塔下会出现他的笑脸。古城——我默默地向着双塔祈求——重铸你盛唐有过的光辉,再造你宋元出现的繁荣,呼唤万千离你而去的游子回归!

于是,当新中国从东方崛起,古城喜沐东风,新姿丰盈;当改革开放大潮席卷神州,海上丝绸之路雄风再振,我便喋喋不休地诉说,这城,这人,这海,这港,这山,这田,这路……

我不知道他庐结何方。40年来,他没有遣过鸿雁落脚古城。然而我相信,无论在海峡彼岸的国土,或在蕉风椰雨的菲岛,夕阳落处的欧美……他听得见气势凌云的东西塔尖那日夜自语的风铃诉说的古城的变化;他看得到海上丝绸之路风樯竞渡,刺桐新港古城市井接踵而至的万国商贾。我迟早会在那热泪盈眶的海外游子的回乡人流中,辨出他哪怕已是双鬓侵霜的少时伙伴!

我的预感没有错。他终于要重履故土了。前几天,一封加急特快件从菲律宾飞进我家:飞机票已定,明日抵古城。那飘洋过海的信笺上写着——

踏上异邦,才知古国名城在心底的分量。名城钟灵毓秀,孕育出的优秀文化从小就铸进我的肌体。天涯海角,春花秋月,做不尽名城梦。名城有过璀璨的历史,那是祖先奋斗创造。我今日回归,带去些小余资,兴学办校,弘扬名城意识,建设新的名城。

呵,名城!东西塔!明天,这里,又一个去国离乡的游子投入你的怀抱向你倾诉肺腑之音同风铃和鸣……

(注:泉州古称刺桐城,“百柱殿”即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

1.根据语境,揣摩语言。

    (1)“履滚滚波涛,穿茫茫大海”、“他终于要重履故土了”

    “履”的意思是:             。请再写一个含“履”且意义相同的成语:                    。

    (2)“我便喋喋不休地诉说,这城,这人,这海,这港,这山,这田,这路……”一句运用               的修辞手法,作用是:                                   

2.文中划线句子用“蕉风揶雨”修饰“菲岛”,用“夕阳落处”修饰“欧美”准确吗?请运用地理知识解答。                                                           

3.比较阅读。试将《名城梦》与鲁迅的《故乡》作比较分析。

    (1)《故乡》以“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为线索组织材料;《名城梦》以“他”         ——          ——         为线索组织材料。

    (2)对比作者笔下故乡今昔的变化,把相关内容概括填写在表格里。

       时 间

   内 容

篇 目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范文-初中作文-中考作文指导-2006年泉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6)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