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有人教我们写字,有人教我们算术却很少有人教我们管理情绪!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我们都是平凡人,离贤人的境界还有距离,做不到也不必做到一日三省。但为了获得一个幸福的人生,我们还是需要常常反思自己的言行,调整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情绪,改善自己的思想。一个能够自我约束情绪的人才能算得上是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但自我约束不同于忍耐。一味的忍耐只会让自己沦陷,或者爆炸。用鲁迅的话来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无论是哪一种结果,都不会给我们的事业、生活带来幸福。问题在于,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意志,调节自己的状态,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道难题。而对于那些拥有成功人生的人来说,又怎么会有时间和心情来告诉大家自己取得成功的诀窍,或是获得幸福的密码呢?改变想法,就能改变命运。改变你的想法,远离感受,释放负面的记忆,种植善念,净化心灵,就可以管理放荡不羁的情绪。
财富未必能带来幸福,幸福感却可以带来财富。懂得情绪管理,可以无忧无惧,无怨无仇,懂得爱恨而能无恨,知欲可以制欲。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有着出色的学历、资历和工作业绩,却因为脾气暴躁,经常与同事起冲突,迟迟得不到提拔重用。或者,遇事总是忍字为上,缺乏自我意识和反抗意识,因而承受着各种不公平的待遇。长此以往,暴躁者的脾气更坏,忍耐者的意识更消沉。由心生,行为心动,快乐的生活与工作虽然与家庭、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密切相关,但更多的是由心而生。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时候,依然活得不幸福,因为身体痛苦的人是少数,而心灵痛苦的人却非常普遍。凡事常解,福心常在,恨不止恨,爱能止恨。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人不转心转。每个人都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那么,人世间还有什么事是我们一生都不能放开的呢?我们应该拥有健康的心灵、积极的心态,有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自强不息的进取心。这是一切事业的基础。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成长的过程中,只有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碰壁、失败等惨痛教训之后,才会慢慢懂得控制情绪的重要性。可惜的是,有的人一辈子脾气暴躁,活到了七八十岁,年纪一大把了,还是不成熟,常常乱发脾气,或者怀恨在心生活一塌糊涂;有的人,一辈子多愁善感,自叹命运坎坷,于是愁苦、潦倒、消极地过完自己的一生;还有的人,虽然事业有点成就,却因为不懂得爱,不懂得恨,爱恨纠缠不清,常常有钱就猖狂,说话随便,失败就想自杀,害己误人,从而导致整个生命的结果发生改变。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幸福不是一种客观实体,也不是一种纯粹主观的感觉,而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幸福其实是一种非常主观的东西,曾经有位专家说:尽管我们富裕了很多,但是我们并不幸福。《福布斯》杂志的一项调查列出了100个富翁的情况,经研究发现,这些富贵人物与普通老百姓相比并不幸福。一个人的情绪好坏与其人际关系的好坏息息相关。一个爱发怒的人,因为动不动就生气,还时常吵架、骂人,所以,往往很难成为人际关系中的佼佼者。一个爱报怨的人,由于容易计较,凡事总看消极、负面,所以,往往也很难成为好的搭档、挚友或部属。在工作中,样样争是非、事事争道理,最终也往往不能成为合作长久的股东或铁哥们儿。很多固执的人,在内心里自认为是一条硬汉,以为自己是个有血性的人,但是,常常因为不当的固执而容易伤人甚至闯大祸。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往往朋友少,官运、财运、爱情运也不怎么好。那些爱记仇恨的人,很难与他人友好相处,从而导致人际关系不好。情绪直接影响沟通效果,情绪又与内心想法密切相关,所以,让我们从心开始,从愉悦的心情开始,用喜悦的心去沟通,这样才会舒畅,才会有好的情绪氛围产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幸福其实是一种自身的感觉。幸福的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凡事都有两面性,正如喜悦,如果不知节制,人生得意之时,无意中表现出某种傲慢,往往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罪某些人,埋下祸根。再如,烦恼忧愁本来是很痛苦的事,但是,只要我们懂得发泄、释放出负面的认识,并转为奋发的力量,反而会取得惊人的成就。真正面带幸福感的人,他们更感到幸福。研究还表明,面部经常欢笑更能在大脑中引起幸福的感受增强积极情绪。有越来越多的现象显示:消极的情绪使人沮丧,积极的情绪催人奋进。而幸福的人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努力消除消极情绪,告別枯燥的生活。善待亲近的人,人们要学会善待亲人、朋友、配偶,关照心灵。幸福的人精力往往比较充沛,但他们仍然需要留出一定的时间睡眠、陪伴亲人和享受生活。多活动,室外锻炼是对付压力和焦虑的良药。专家对信仰和幸福的关系研究表明,有信仰的人比没有信仰的人更有幸福感。当然,信仰不可能让我们免除所有悲哀,它不可能囊括一切,但是,信仰常常提醒你沿着幸福路径前进。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情往往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即心随境转。一方面,舒适的生活环境是产生幸福的基础,如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和谐等,这说明幸福需要物质的基础;另一方面,幸福又需要由心灵来感受,只有拥有健康的心态,才有幸福可言。心情不好时,就算拥有天下的权力、地位和财富,也依然会活得痛苦不堪。其实就是一种感觉。现实社会中的很多人,感觉自己很不幸,有些甚至觉得不幸到无法活下去。其实,他们的所有不幸,归根到底都是情绪问题。一般而言,我们每个人的情绪管理能力往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强,并逐步由幼年的淘气、童年的天真、青年的血气方刚、壮年的坚持不懈逐步成长,直到中年、老年才渐渐学会某种稳重和追求圆满。但是也有些人,身体在逐渐成长、成熟,心灵却总不见成熟。如果你以前比较随性、任性,容易冲动,我坚信,了解这些以后你肯定能够知道冷静、理智地应用某些原来所具有的智慧去处理情绪行为问题,那么,也许你的情绪能力就会从现在的20岁的任性提升到50岁的智慧管理级别,从而可以增加你30年功力。或许我们再也不能在无知的情绪行为驱使下,盲目地追求人生的幸福了。要想得到人生的幸福,就得寻找建立幸福人生的方法。,身体有痛苦的人只是少数,而心理上存在痛苦的人却非常普遍。感觉社会太复杂了、生活太复杂了,心理上也因此变复杂了。做到知足常乐。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开始的过程很相似,但是结局却天差地别,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情绪或者心态。养身之前先学会养心。冷静不会说错话,心静不会做错事。情绪由潜意识支配,也就是情由心生、境由心造,心为万事之源,万念从心起。小不忍则乱大谋,能忍则不至发怒,不能忍则怒气从心而生,影响事态。幸福与忧愁源于心。有的人生活虽然不富裕,但活得很开心,整天歌舞作乐,是积极乐观的人;有的人多愁善感、患得患失,是愁苦悲观的人。两者的差别源自其内心观念。成败与否源于心。孙中山先生有一个著名论断说:吾心信其可行,则排山倒海之难,亦有可行之日;吾心信其不行,虽如反掌折枝之易,亦无可行之期。这说明我们内心的人生观念对人生追求所产生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烦恼的事情,不放在心上,就不会有烦恼的觉知。被对方责骂,想识判断应逃离现场,避免继续刺Ji。想要的东西老是得不到,感觉就会很痛苦。如果不执著,得不到就算了,就不会感觉难过。
改变情绪管理情绪的逻辑方法,转念改变想法,远离忧伤的感受,释放负面的记忆,种植善念,净化心灵等,从而更好地管理放荡不羁。即正反转三思。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心转。对愤怒的事物,我们可以重新诠释,改变解读;对委屈的事及不合理的事可以重新将之合理化;对讨厌怨恨的人,改变对他的观点;对价值观、满足度重新定义,重新调整预期心。(一)改变想法策略,应用正反转三思策略,即从正面、积极的方面思考,或向相反方向作逆向思考,亦可换位进行转方向思考,即所谓人不转我转,我不转心转。(二)人不转心转.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很难改变别人的观念和决定,没有办法弄走他,自己又不愿离开那就只有设法改变自己的心态了。(三)改变认知,重新诠释,重新解读,重新定义。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接触的很多已经被定义了的事物,事实上其定义也许不一定是积极的、准确的、理想的,为了改变我们的潜意识,可以重新将被嘲笑、被诽谤、被骂、被侮辱的事情进行再定义,再生新的诠释内容。(四)改变对人、事、物想法看法的状态,心里的主张。,就是改变思维,思考改变内心的观点、态度,例如悲观的心态、消极的态度,改变为积极的态度。有一个人在玉树大地震中,妻子、女儿丧生,儿子残废,内心充满悲伤和地震恐怖的阴影。经过心理康复训练才想通:自己大难不死,应该好好活下去。他化悲愤为力量,开始当义工,帮助抢救工作,也劝儿子要勇敢,要改变心态,不要自怜自卑,断脚但生命还在,明天,太阳还会升起来,日子还是要过。儿子也改变心态重回学校,过上正常的生活。生活中,我们要想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不要主动去感受过多的负面环境,要善于断绝负面情绪信息的来源。如果不看某些事情,我们就可以眼不见为净,如果不听某些事情,我们就当自己不知道就没事了。多储存一些好的记忆,让正面的、积极的,可成功发芽、能开花结果的种子深埋在你的内心深处。(五)净化心灵。如果我们的内心潜意识里没有烦恼的想法,就没有忧虑的事情,觉识就不会有忧愁的情绪,内心没有不平事。心灵充电。工作时间长了,会感受疲惫;事情不顺心,会感觉压力大,不论体力、心力都感觉有种无力感,缺乏斗志,产生消极的情绪,此时需要给心灵充电。心灵充电可以放松心情,舒缓紧张情绪,使烦躁的情绪安静下来,更可以启发灵感,产生顿悟,发挥潜能.如何管理自心、控制心念、管理情绪,如何启发灵感,如何发挥潜能,就是如何挖掘我们内心藏识所储存的资料。心静不会做错事,冷静不会说错话。为什么心静不会做错事,冷静不会说错话?因为心静时头脑清楚,有足够的时间分析判断;冷静时可以开启灵感,发挥潜能。觉到没有了情绪,此时即进入无觉之境,然而修心须先静心,心静才有灵感。古今艺术家们为了开启心灵的情感,总是喜欢田园茂林等安静的环境,让自己的心灵宁静,当代许多人总结认为,在车上、床上、厕上,心里最静、灵感最好,是为现代人心静启发灵感的好地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