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守一份美好的纯粹——记化学化工学院教师**
“我在吃饭呢,你们先等会儿哈!”电话里传来学生餐厅的嘈杂声。我们站在数理化大楼六楼**老师的教研室门前等待着,只几分钟后,一身休闲装扮、梳着马尾辫的赵老师迎面走来,步履匆匆,面带微笑,简单干练而充满活力,亲切温和一如邻家姐姐。我们惊诧:“您就是赵老师?!”不到40岁就已经是教授职称,还被评为辽宁省新世纪优秀人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人才和辽宁省优秀骨干教师的**?
引我们进教研室,还没坐定赵老师就直截了当地问我们要问什么问题。这爽快的开场白将我们的拘谨一扫而光。办公室里里外外全是书籍文献,除了墙角的一个大书柜,再引人注目的就是窗台上的三盆花:芦荟,兰花草,君子兰。赵老师说,兰花草快要开的时候,她特别兴奋,使劲地浇水,几天后花开几十朵,心也就跟着怒放了。
正是这单纯而乐观的心态,让她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
赵老师所在的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学术梯队一直以来有个目标,就是让自己的学术研究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他们选择的研究课题都很具挑战性。作为这一学术梯队的年轻教师,**深知这意味着什么。一年365天,除了上课,她基本都是在教研室、实验室度过的。熟悉她的人说,**一天的工作时间不是以上、下午计,而是分为上午、下午和晚上三段。她每天早上七点多就来到实验室,直到晚上九点多才离开。当问及她是否感到累时,她很直率地回答说:“我把化学看作一个你越深入研究越会感兴趣的学科,以前是老师推着走,在开始独立做一些科研项目后,我才对化学有了真正的兴趣,虽然现在还谈不上热爱,但我真的很喜欢,一到实验室就觉得内心特别平静,也就不觉得累了。但有的时候研究停滞不前,这种挫败感让人很难承受,说实话我也哭过很多次。”她还将科研比作一座小花园,“前辈们开拓了一片地,又在地上种了菜,我来到这里时,已经长出了芽儿,我要负责给它们好好浇水,让它们成长起来。再过十(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年二十年,这些成果还能保留下来,延续下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所从事的理论和计算化学研究方面,赵老师不仅获得了探索的乐趣,也取得了骄人成绩。她多次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0余篇。2011年,她所在的学术梯队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XX年获辽宁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目前她正在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正在执行一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并在主持一项辽宁省创新团队项目。
科研中认真钻研的劲头她同样用在了教学中。她为本科生讲授的《物质结构》课,涉及大量的物理知识、数学知识。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易于接受,她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好的方法,精心备好每一课。课堂上,抽象的概念被具体化了,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加上她丰富的肢体语言,课程轻松生动起来。再辅之以课后的辅导答疑、作业批改,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过硬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平易近人的亲和力,让她受到了同事及学生的一致好评。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