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生活水平(3)

论文致谢信,艺考

论文致谢信

2012-2-17 11:48:11 文/邵思琪

关注

 

    ④  《陈确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66页。

 

   ⑤  吴宗汉:《岭南劝耕诗》,阮元辑《学海堂二集》卷一九。

 

   ⑥  乾隆《江陵县志》卷二一。

 

   ⑦  光绪《黄梅县志》卷六。

 

   ⑧  郑光祖:《一斑录·杂着》卷二。

 

   ⑨  胡林翼:《胡文忠公遗集》卷七O《致汪梅村》。

 

   ⑩  嘉庆《宜章县志》卷七。

 

⑾  道光《辰州府义田总记》上卷。

  

家有田产一宗,亩产谷五石,还说不是高产。①其他桂阳、衡阳、宁乡、城步、邵阳、安东等许多州县都有亩产4石或超过4石的记载,甚至连僻居湘西多山的永绥厅,水田也可亩收谷4石。到了清末因改良土壤,亩产增至6石。②当然,两湖地区也有亩产l—2石田,但总体产量提高,这是无可否认的。

 

   清代粮食生产大发展的还有四川。那裹的成都平原号称天府之国,本来就是粮食高产区。明清之际由於连年战乱,曾给四川经济造成很大的破坏,都江堰灌区亦处於严重失修状态。清朝政府为吸引外来劳动力进川,曾发布了各种优待政策,并出现了“湖广填四川”的说法。这些从两湖、闽粤以及其他省分到来的农民,不但是一批劳动生力军,同时也带去了不少好的生产技术和新农作物品种,及至雍正时,已有“产米之乡”的美誉,③并被人称之谓“各省米谷,惟四川所出最多”④。当时成都平原的水稻亩产达到4—5石、6—7石,就全省水平而言,亦与两湖相差不远。再有像台湾的开发,以及广西成为粮食输出省,等等,都说明清代粮食生产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其实。清代粮食亩产的提高,更多的应归功於增加复种指数。当时,在南方稻作区,除少数山区缺少水利条件者,已普遍推行一年两熟,有的还有一年三熟的,如种植双季稻或稻麦杂连作。清代北方亩产提高主要也体现在两年三熟制。它较之明代有更大的发展,比如像直隶:“地亩惟有井为园地,园地土性宜种二麦、棉花,以中岁计之,每亩可收麦三斗,收後尚可接种秋禾,棉花每亩可收七八十斤。其余不过种植高粱、黍豆等项,中等每亩不过五六斗,计所获利息,井地与旱地实有三四倍之殊。(欢迎访问零二七范文网/faNwEn/lwzxx,范文大全)”⑤园地因为有井水浇溉,既可三年两熟,又能时时保证旱涝丰收,遣与无井之田祗能一年一作,两相比较,亩产悬殊就看出来了。为方便了解,下面我们根据有关资料,试对清代实行多熟制土地的亩产作了计算,见表6⑥。

  

   ①  参见黄冕堂《清史治要》,齐鲁书社1990年版,第86页。

 

   ②  宣统《永绥直隶厅志》卷一五。

 

   ③  《清世宗实录》卷一二七。

 

   ④  《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6辑,第99页。

 

   ⑤  乾隆《无极县志》卷末。

 

   ⑥  该表由闵宗殿教授帮助计算的,特此致谢。

 

据表6,在北方实行二年三熟制土地比一年一熟制,低的可增产12%,高的达32%。在南方实行稻麦二熟制,最低增产20%,最高91%。双季稻,最低25%,最高250%。旱地一年二熟,以陕西汉中盆地为例,可增产162%—186%。实行多熟制,等於提高了单位土地利用率,其意义十分重大。

 

    *以上根据康熙五十五年,五十六年两年数字平均得出,见《康熙朝汉文朱批贡摺汇编》第7册,档案出版社1985版,第338、455、468、1229页。

 

   **以上根据康熙五十四年到五十九年的六年数字平均得出,见《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摺汇编》第6册,第452页;第7册,第245、456、1043、1220页;第8册,第327、545、609、718、733页。

 

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的推广,对增加亩产量也有一定的关系。玉米、番薯都是明中後期由美洲辗转传入的,真正大发展是在清代。番薯是乾隆时才由南方推广到北方。玉米的传播种植是虽早於番薯,大概在康熙、雍正之际,内地各省区以及东北盛京都有其踪迹。但人们真正认识它的优势,并大规模得到推广,是在18世纪中到19世纪初,也就是乾隆中到嘉庆、道光时期,与大批流民进山垦荒有很大关系,并很快成为那裹的主要粮食品种。①根据不完全统计,此时全国已有441个府州县厅明确记载种植玉米,这是笔者查阅近3000种资料得出的,当然还有遗漏,不过基本情况已反映出来了。在这些新发展的地区中,进展最大的是四川省、有68个州县厅,其次是陕西40个,湖南30个,江西26个,湖北25个,其中如陕南、湘西、鄂西和江西的赣南、赣西北、赣东北,都是外地客民进入的丘陵山区。此外皖南、浙南等山地也发展迅速。

 ①  参见拙着《玉米番薯在中国传播中的一些问题》,刊《清史论丛》第7辑,中华书局l986年版。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范文-文秘知识-论文致谢信-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生活水平(3)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