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中国人知道什么叫“小秘”,有一部分中国人知道什么叫“大秘”(领导人的大秘书),但似乎只有一小部分中国人知道什么叫“中秘”。
“中秘”乃为常驻中国的外国媒体、使馆以及联合国机构工作的中方雇员。为外国媒体工作的“中秘”负责新闻调研、采访、协调、翻译等工作,职责与外籍记者差不多。但在中国政府眼里,他们只是“中秘”— 外媒驻华分社或记者站雇用的中国籍秘书,难登“大雅之堂”。他们会和外国记者一起天南地北的报道中国新闻,你也可以在电视直播新闻发布会上看见他们的身影。你可以叫他们秘书或新闻助理,也可以者称之为翻译,还可以称之为研究员或分析师,但就是不能叫记者。“中秘”在官方主办的记者会上不能提问,也不可以在报道中单独署名。按政府有关规定,他们只能做“辅助性工作”,但事实上,如果离了他们,大多数外国媒体驻华机构很可能就不转了。他们就像私生子,你不能否认其存在,但是合法地位却不被承认。
去年的中国记者节期间,我曾经撰文呼吁中国政府允许中国人在外国媒体驻华机构当记者。其实,中国政府有一些副部和司局级领导也曾经有过在外媒当“中秘”的经历,他们应该最知道其中的苦衷与辛酸。由于没有出镜,署名,甚至在名片上印上“记者”二字的权利,“中秘”往往难以通过辛勤工作、才干和经验的积累获得晋升的机会,而只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在同一岗位上“原地踏步”。苦于职业发展的瓶颈,多数“中秘”不会在外媒工作太久,往往在几年后选择出国留学或改行。这是个流动性颇大的行业,他们当中许多是“娘子军”,充分体现了中国“女人能撑半边天”的特色。
最令人难过的是,在某些人眼里,“中秘”们往往被视为“买办”“汉Jian”或“卖国贼”。这不啻为一种冷战思维的延续,二元对立,非黑即白。不少“中秘”看起来相对比较西化: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喜欢上Facebook和Twitter(虽然这两个网站在中国被禁,但他们总有各种办法翻墙);他们大多曾经或计划赴欧美深造,有些受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他们知道西方读者和观众的口味,但许多“中秘”并不满意一些外国记者对中国的某些偏见,认为他们还不够了解中国。
笔者已与中国同事合作多年,据观察,“中秘”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一种是爱党爱国的(如果是共产党员,这很正常);第二种是爱党但不爱国的(这可能是功利之徒,爱党是假爱钱是真,打着共产党的旗号谋好处);第三种是不爱党但爱国的(如果不是党员,这也很正常,这些人往往是希望中国更好,同时有些恨铁不成钢);最后一种则是既不爱党也不爱国的(这种人几乎没有;即使有的话也可能这些人原本爱党爱国,但觉得一直不被爱,最后发展成为不爱党不爱国)。虽然分成四类,在这里我可以肯定的说,绝大多数“中秘”都是爱国的,他们进入这个行业,往往是出于对新闻事业与对国家的热爱,希望能够为中国被世界逐渐了解而尽一份力。
记得在2003年,我曾与一位司局级领导吃饭,他告诉我政府可能会在三五年之内允许中国公民在外国媒体中担任记者职位,让这群仅有五六百人的“中秘”的身份合法化、正常化。但遗憾的是,至今此事仍无下文。
有人担心,一旦开放让中国人在外国媒体担任记者,国内媒体的精英就会不少跑到外媒来,这实在是杞人忧天:一方面,外媒驻华机构的工作岗位有限,容量有限;另一方面,中国官方媒体与市场化媒体近年来也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为记者与编辑提供的薪酬与发展空间也越来越有吸引力,在与外媒的竞争中未必会失利。在美国,China Daily(《中国日报》)不是也正越来越多的雇佣美籍记者或自由撰稿人为其工作吗?
不少外国记者不信任“中秘”,一来担心他们有“间谍”之嫌;二来害怕他们在工作中抢了自己的功劳,但由于语言等多方面原因,还是不得不聘用中国雇员。路透社等规模较大的国际财经媒体,还是相对愿意投资培养“中秘”成为记者的。
今年9月底,路透社派一名驻京的中国雇员去阿富汗支援当地的报道,此人在工作中表现出色,赢得了各国同事的尊敬。他在阿富汗是以路透社记者的身份工作,但回国后,却又只能回归“中秘”的身份工作。
路透社也会派表现突出的“中秘”常驻香港和新加坡等地,他们在当地可以名正言顺的做记者,但回到自己的国家却没有资格担起这个头衔。有些“中秘”则无奈的去申请一本外国护照,再回中国来当记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在“两会”期间,我遇到过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不愿接受“中秘”采访,执意要外国记者出面采访,仿佛只有如此才挣足面子。难道只有“外来的和尚”才会念经吗?有些外媒驻华机构担心“中秘”执笔的报道会过于倾向中国政府,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对于代表委员们而言,接受“中秘”的采访又何乐而不为?
(图片说明:2009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外电的中方雇员与外国驻华记者和中国媒体记者一同拍摄温家宝总理的新闻记者会。REUTERS)
中国媒体现在都在纷纷迈出国门,走向海外。试想,当中国媒体到海外设立分社但东道国不允许中国媒体雇佣当地人为记者工作,中国媒体又将作何感想?
中国政府一直梦想在国际上拥有主流话语权,近年来在中国媒体的“走出去”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国际主流媒体的资格不是单凭孔方兄之力就能砸出来的,只有具备一定可信度(credibility),才能成为国际主流媒体。然而,可信度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建立。某一媒体的新闻无论过于偏向政治光谱的任何一端,都难以令人信服。“不管你爱听不爱听,只要我们说一百遍,你就会听进去”,这种思维是自欺欺人的。让了解外国读者口味的“中秘”有资格成为“走出去”的记者,恐怕比一味砸钱更为有效。若中国新闻人能来去自由,则中国媒体也更可能获得优质人才,外媒与中媒都将多一些发展机会。而且,只有当中国政府允许中国人名正言顺的在外媒中担任记者而不只是“中秘”时,中国人在外媒中才能摆脱“二等公民”或“助手”的角色,在国际媒体中才会更有发言权,一些外国记者报道中存在的偏向或错误才更有机会被纠正。
一言以蔽之,中国政府应以平常心看待“中秘”,使其身份正常化、合法化,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是爹不疼娘不爱的二等公民。另外,对于中国政府来说,也应该多多听取这群“中秘”的意见,并非只有“根正苗红”的人才可信得过,“防火、防盗、防记者”绝对是应当抛弃的闭塞思维。这些人的外媒经验不但不应该成为他们的“污点”,反而应该被当做是一种资源,加以光大。
自2003年起,我便开始呼吁中国政府也允许港台籍人士在外国驻华媒体中担任记者职位,却至今未获结论。目前,已经有港台人士开始在大陆媒体做记者,台湾籍记者在大陆的工作签证期限也从一个月延长到三个月。近年来,中国政府陆续放宽对媒体的限制,开始允许中国人在外媒做摄影记者和摄像记者。同时,中国媒体也可以报道曾经封禁的天灾和大事故,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也从一周两次变成了现在的一周五次。这些进步增加了中国的透明度,让人们看到中国在逐步开放,展现了中国作为泱泱大国的宽容,这些都是进步,可喜可贺。
现在,国防部也史无前例地举办记者会,但外国记者再三申请却仍被拒之门外。军人理应是国家中胆子最大的一群人,既然已经决定采取措施增强“军队透明化”,又何必“犹抱琵琶半遮面”,担心惹麻烦或说错话呢?缺乏正面、透明、直接的交流,反而更容易被错误解读,“亡羊补牢”虽好,但不如“未雨绸缪”,采取主动,给世界一个了解中国的机会。
最后,我还想顺便谈谈另一群人。新华社、China Daily和中央电视台等中国官方媒体也雇佣不少“外国专家”,然而无论这些专家做什么工作、经验如何,他们的薪水总是高于中国同事。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歧视。薪水的高低理应根据工作职责来确定,而非根据护照类型或肤色。如果中国人能够胜任或正在承担与外国专家同样的工作,他们就理应在薪酬方面受到公平对待。中国正在迅速崛起,对外寻求国际认同与尊重,为何在国内却不能首先尊重自我,让中国人与外国人平起平坐,获得平等的待遇呢?
笔者并非只是替“中秘”群体呼吁。我真心地希望更多的中国记者能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到外媒展现他们的能力,让世界上更多的人看到他们的才华。人们如果能够有机会展现自己的价值,就会有成就感,感到被尊重与被爱。我相信,感到“被爱”的中国记者们也会更愿意公正的向世界阐述中国的立场,让世界对中国更多一分真正的了解。
作者系路透中国首席记者
我们猜您可能喜欢以下文章:
- 林洸耀---你了解“中秘”吗?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