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的一天早晨,我刚到办公室,就接到主任的电话:对不起,东方红小学上午有个重要活动,我昨晚通知忘了,刚想起来……你立即动身去采访一下。
拎起相机,揣上采访本,出门拦了辆“的士”,一路紧赶过去。谢天谢地,终于赶上了——活动正要开始。
来不及坐下来,接过粉红色《倡议书》,边看边调整相机,作拍摄的准备。这时,我才知道这是一次为白血病学生募捐动员大会。这个苦命的孩子才12岁,小学四年级学生,家境一般。查出白血病后,家人伤心欲绝,倾家荡产带孩子四处求医。在现代医学条件之下,治疗白血病的唯一方法只有骨髓移植。为此,亲朋好友、医生老师……都焦急地为孩子找合适的骨髓。不幸的孩子受到幸运之刘的眷顾,居然在天津骨髓库里找到了完全配对的骨髓!
然而,喜悦之色在孩子父母脸上一闪即过。骨髓移植成功后,还需要60-100万元抗排异治疗费,他们已经没有能力筹措这笔巨款了。消息传到孩子所在的东方红小学,校长、老师、学生们坐不住了,他们开始向社会发倡议、作呼吁……
会场上,有孩子父亲哀哀求助的声音,有请人代读的孩子感谢信,有不同身份人的倡议……这是一次程式化的会议,但异常的沉重。会议的最后一项议程是现场捐款,在一曲《爱的奉献》音乐声中,人们自觉排起长久往捐款箱里放钱,50元、100元、3个硬币……摄像机不停地拍摄,相机不断地被按下,现场的记者都试图记下这感人的场面,留下每个好心人的身影……
最后一名捐款人投下钱后,两名工作人员上来托起捐款箱,准备到一边去开箱清点。突然,一个声音响了起来,“慢——”在全场目光注视下,市电视台的老记者举着一张百元大钞,“等一下,我还没捐呢!”
他的话惊醒正忙碌的我们其他几位记者,大家都停下了手中的活,把手伸进了口袋……立时,全场响起长久而热烈的掌声。这一刻,我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
采访结束,我们与校长道别,校长接过旁边人递来的信封,拿出一叠钱来:你们来为活动作宣传,已经让我们感谢不尽,哪能让你们掏钱呢?你们捐的那些钱,我们学校给补上……
“这怎么行呢?!”我们不约而同地嚷了起来,我们记者也有良知、有爱心,总不能笔下定的是一套,自己行动上是另一套吧?这是我们给这位同学的一点爱心,说啥也不能再回收!
校长搓着双手,挺不好意思地说,“你们来采写新闻,还掏钱出来,这叫——”他的话还未出口,我们脱口而出——有偿新闻!哈哈……
那一次,我的报道写得很成功,很难得地在领导那儿文不加点地一次通审,很多人打电话到编辑部,说是看了我写的报道后自发去捐款的……我知道,这是“有偿新闻”的结果,它使我明白一个道理:心为文之魂。记者自己有良知,文章才能从平面的报纸站起来,走近读者,走进人们的心里。
我们猜您可能喜欢以下文章:
- 记者节我和有偿新闻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