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三户”指楚,《史记.项羽本纪》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下联“九歌”是屈原的代表作,此处借代屈原。用《九歌》代屈原,不仅是出于对仗的需要,而且更能丰富“心”字的含义。王逸《楚辞章句》称屈原作《九歌》(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则是“风谏”之“心”。朱熹《楚辞集注》认为《九歌》之作,是“因彼事神之心,以寄吾忠君爱国眷恋不忘之意”,那是“忠君爱国”之“心”。这样的联想都是因落实到《九歌》而生发出来的,如果改用“屈原”一词,效果也许就不会如此明显。这副屈原祠联在艺术表现上的妙处,是综合了用典、借代、双关、嵌字等多种修辞手法。上联“招魂”一语双关,也指屈原的作品《招魂》。下联除嵌有《九歌》之名外,“呵壁”一词又利用双关和借代,暗藏《天问》之名。
一语双关,自然就丰富了对联的含蕴,这种修辞手法也常为作者所采用,而其变化也比较多。如民国年间刘师亮曾撰联:
民国万税
天下太贫
这是针对当时国民党粉饰太平、高叫“民国万岁”、“天下太平”而作的。它通过谐音双关,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谐音双关是利用异字同音关系,而一字(词)多义又可构成了借义双关。如有一副讽刺袁世凯的对联:
起病六君子
送命二陈汤
从字面看,“六君子”与“二陈汤”都是中药汤头名。而实际上上联的“六君子”在这里是指严复、刘师培、杨度等六人,他们组织筹安会拥立袁世凯为帝,这里点出了袁世凯起病之因在梦想当皇帝。下联”二陈汤”实指袁世凯的亲信陈树藩、陈宦及汤芗铭三人。他们三人见袁称帝后遭到全国上下的唾弃,知大势已去,为了保全自己,于是先后叛袁“独立”。袁世凯受此打击,不久就死了,所以说“送命二陈汤”。此联的讽刺性很强,而借义双关的手法也运用得十分巧妙。
借义双关利用一字(词)多义现象,使对联形成表里不同的两层意思,但其着眼点并不在表层,而是在深层。还有一种双关,与借义十分相似,但表层意思是其主要着眼点,而深层意思不是非常明显,带有一种象征色彩,或者说,是通过表层寄寓着一定的思想内容,因此可称之为寓意双关。如太平天国首领石达开在起义前曾写过一联: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对联的修辞》相关的文章。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何如
这是为理发店题撰的,很切题。但字里行间透出一股粗犷豪迈之气,显然是与其寄托着作者的革命抱负有关的。
汉语中所有的修辞手法,几乎都能在对联中见到。手法虽然有不同,但目的却是一个,即增强对联的感染力。所以,在欣赏对联的时候,就特别要重视其修辞的特色。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