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乳化原油是指以原油作分散介质或分散相的乳状液。以原油作分散介质的乳状液叫W/O型乳化原油;以原油作分散相的乳状液叫O/W型乳化原油本文介绍了破乳剂的国内外现状,破乳剂的类型及破乳机理,综述了破乳剂的发展趋势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乳化原油;破乳剂;W/O型破乳剂;O/W型破乳剂;破乳机理
1、引言
随着3次采油(尤其是碱驱、表面活性剂驱)在油田的广泛使用,采出的乳化原油多是O/W乳化原油。形成稳定乳状液的主要因素是原油中含有沥青质、胶质等天然表面活性剂物质,他们吸附在油-水界面上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界面膜。
由于乳化原油含水会增加泵、管线和储罐的负荷,引起金属表面腐蚀和结垢,因此乳化原油外输前,都要破乳,将水脱出。
破乳的方法[3]有电法、热法和化学法,这几种方法常常联合起来使用。但是使用最多的是化学法。化学破乳法需要的化学剂即破乳剂,目前我国油田年需破乳剂大约2万吨。
2、化学破乳剂
由于乳状液有两种形态,因此发展了相应的破乳剂,W/O型破乳剂和O/W型破乳剂。
2.1 W/O乳化原油破乳剂
(1)第一代破乳剂
羧酸盐型,如:环烷酸盐 脂肪酸盐
硫酸酯盐型,如:烷基硫酸酯盐
磺酸盐型,如:烷基磺酸盐、烷基苯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丁二酸二烷基酯磺酸盐;(2)第二代破乳剂
OP型,平平加型,土温型;
(3)第三代破乳剂
这代破乳剂一般由引发剂(如丙二醇、丙三醇、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四乙烯五胺、酚醛树脂、酚胺树脂等)和环氧化合物(如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等)组成。有些还有扩链剂(如二异氰酸酯、二元羧酸等)和封尾剂(如松香酸、羧酸、硫酸等)。
此外,第三代破乳剂[4]还包括一些高分子非离子-阳离子型两性表面活性剂,如聚氧乙烯聚氧丙烯丙二醇醚与二[聚氧乙烯基]二烷基氯化铵的二元羧酸扩链产物和含氧烷基化季铵基硅氧烷。
2.2 W/O乳化原油破乳剂破乳机理
破乳过程的实质[5]是破乳剂分子渗入并粘附在乳化液滴的界面上取代天然乳化剂并破坏表面膜,将膜内包复的水释放出来,水滴互相聚结形成大水滴并沉降到底部,油水两相发生分离。
第一、第二代破乳剂都是水溶性破乳剂(HLB值大于8),它们对W/O乳化原油乳化剂(HLB值一般在3—6范围)是反型乳化剂,可以通过抵消作用使W/O乳化原油破乳。
第三代破乳剂中的水溶性破乳剂同样有此抵消作用,但油溶性破乳剂也是高效破乳剂,可见这种作用不是主要作用。第三代破乳剂主要通过下列作用破乳:
(1)不牢固吸附膜的形成
因高分子破乳剂在界面上取代原来的乳化剂后所形成的吸附膜不紧密(特别是支链线型的高分子破乳剂),保护作用差。
(2)对水珠的聚结
这是由高分子破乳剂可同时吸附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水珠的界面上引起的,这些为破乳剂分子连起来的水珠有更多的机会碰撞、聚结。
(3)对破乳剂的增溶
高分子破乳剂一个分子或少数几个分子即可形成胶束,这种高分子胶束可增溶乳化剂分子,引起乳化原油的破乳。
2.3 O/W乳化原油破乳剂
这类破乳剂是随着三次采油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由于三次采油大规模的矿场试验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因此O/W乳化原油破乳剂也是从这个年代起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1)电解质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