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简介
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武汉理工大学是经国务院批准,由分属于教育部、交通部、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的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学校拥有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十大学科门类,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校以研究型大学为发展目标,定位于整体水平国内一流,部分学科水平国际一流的综合性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是由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于2000年5月27日合并组建而成,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

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0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逾152万平方米,四座现代化图书馆藏书366余万册。学校现有教职工5900余人,其中,教授625人,副教授1219人,两院院士6人(含双聘4人),国家“千人计划”2人,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212人。

学校学科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哲学、史学、教育学、医学等门类。现有本科专业79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6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3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个。有21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以及MBA、MPA、MFA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有高校教师硕士学位授予权 。现有普通本科生36100余人,博士、硕士生13900余人,外国留学生400余人。
学校在新材料、新能源、交通物流、机电汽车、信息技术和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创新研发基地24个。近10年来,学校对高新技术的研发投入近30亿元,取得了一大批自主创新的重大技术成果。2009年,学校科技经费5.07亿元。学校在“武汉●中国光谷”建有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占地880余亩。2009年,学校高科技产业销售收入12.8亿元。

学校建立了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个行业董事会,董事会成员由三个行业的167家大型骨干企业组成,每年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学校与三个行业互动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学校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荷兰等国家的10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合作关系;聘请了200余名国外知名学者担任学校客座和名誉教授。2006年和2007年,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联合批准在学校建立先进材料技术和高速船舶技术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即“111计划”材料复合新技术与先进功能材料科学创新引智基地和“111计划”高性能船舶关键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08年,科技部批准在学校建立先进材料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009年,学校与美国哈佛大学建立了纳米技术联合实验室(WUT-Harvard joint Nano Key Laboratory),国际纳米材料技术创始人、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Charles﹒M﹒Lieber任实验室主任。2009年,学校成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留学生项目“60所签约高校之一。

光
武汉理工大学传承三校历史文化,坚持“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60余载育人实践,铸就了“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
武汉理工大学——“‘985工程’绿色建材与新材料科技创新平台”
2、学校地址
马房山校区:
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205号(东院)
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西院)
武汉市洪山区雄楚大道(鉴湖教学区、南湖新校区)
余家头校区:
武汉市武昌区和平大道1040号(余区)
编辑本段二、学科建设
武汉理工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哲学、史学、教育学、医学等学科门类。现有本科专业8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及特色、优势学科2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6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3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个。并有MBA、MPA、MFA、EMBA、JM、16个高校教师专业、强军计划、21个工程硕士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为了实现人才立校、人才兴校、人才强校的目的,学校通过“211工程”建设启动了三项师资队伍建设项目:“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计划”、“中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师资队伍实现了“三大提升”,即教师素质、国际化水平和博士比例得到了明显提升,建设成为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勇于创新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截止到2009年7月,有专任教师近3000人(教职工总数近6000人),其中教授586人,副教授1185人,博士学位1015人。两院院士6人(含双聘4人),国家“973” 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5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9人,讲座教授5人,国家、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21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人(其中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3名),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跨世纪人才基金”、“高校青年教师奖”等获得者40人次;省部级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26人次;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国家级专家称号187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省政府专项津贴104人次;湖北省教学名师4人,建立了以院士、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首席教授、国家和省部级精品课程负责人领衔、结构合理的各支教学科研团队。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