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学坐落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是一所综合性地方高等院校,也是教育部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学校的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藏文干部培训班,历经西藏军区干校、西藏地方干校、西藏行政干校、西藏师范学校、西藏师范学院等几个发展时期。1985年7月,西藏大学正式成立。2004年9月,成为区部共建高校。学校现有拉萨、林芝两个校区。拉萨校区占地面积868703.1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97.32平方米。
拉萨校区现有42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9大学科门类。有8个校级重点学科和8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有藏语言文学、藏族历史、美术学(藏族美术)、音乐学(藏族音乐)、行政管理、课程与教学论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博士授权(学校已与四川大学联合培养少数民族史和少数民族文学博士生)。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5736万元,专业实验室54个,多媒体教室66间,教学用计算机782台,馆藏图书42万册,电子信息光盘8940片。
拉萨校区共有教职工966人。其中,专任教师521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159人,并有105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有正、副教授109人;有兼职教授36人,客座教授87人,名誉教授19人,荣誉教授1人,返聘教授4人。现有教师中,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1人次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6人次享受国家或西藏自治区特殊津贴;6人次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和国家人事部一等功表彰;11人次入选西藏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基本形成了一支多民族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有各级各类学生1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本专科学生6058人、研究生141人、成人生2120人(其中脱产生322人,函授生1798人),中央电大西藏学院在校生1800余人,留学生45人。形成了普通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
学校有1个教育部、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西藏大学宇宙线开放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藏学研究所、49个校级实验室、14个科研机构。“十五”期间,共申报和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课题28项,部委项目20项,自治区级科研课题7项,出版专著(教材)78部。《信息技术 藏文编码字符集(基本集及扩充集A)24×48点阵字型 吾坚琼体》、《信息技术 藏文编码字符集 扩充集B》、《信息技术 藏文编码字符集键盘字母数字区布局》三项标准,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民委文宣司、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9个单位组成的专家组审定,专家组评价上述三项标准所采用的技术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对于填平西藏与内地之间的“数字鸿沟”,促进西藏地区信息化建设和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我校成功研发出全藏文界面、具有完整藏文输入输出功能和藏文短信发收功能的藏文无线通信终端,填补了手持电子设备藏文信息处理的空白,首次在无线通信系统上实现藏文信息传输。高原宇宙射线研究开辟了3—40TeV γ射线天文观测窗口。参与研究的课题《多校合作、面向西部,创建基于天地网的新型教育资源共享体系》获教育部颁发的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我校羊八井宇宙线实验室工作人员参与撰写的文章《星际宇宙线的各项异性和共旋》发表在最新一期世界权威杂志《Science》上。
2000年8月,李岚清同志率团莅藏考察,做出了“重点支持西藏大学建设”的指示。2001年6月,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集中力量办好西藏大学”。自治区党委、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成立了西藏大学改扩建工程领导小组,并将该项目列入自治区“十五”重点项目。2004年11月8日,改扩建工程项目正式启动,项目由国家投资5.34亿元,占地5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目前,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已于2006年9月入住学生1300人。
为加强同国内外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拉萨校区先后与挪威、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合作关系。2002年10月,国家教育部主持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教育援藏工作会议,确定了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对口支援西藏大学。2007年1月,在中央统战部、教育部、西藏自治区联合召开的全国内地西藏班办学和教育援藏会议上,新增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和西南大学对口支援西藏大学。一些未列入对口支援院校的高校,也积极与我校联系,开展援助和交流工作。目前,拉萨校区与上述院校和单位在师资培训、联合办学、科学研究、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与合作。
今后,学校将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努力把西藏大学办成特色突出,某些学科走在前列,在西部有地位、国内外有影响的综合性大学,成为西藏创新人才培养、高新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为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法学(非师范类)
(本科 法学学士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面向西藏基层,能从事律师、公证等法律职业以及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法律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系统地掌握法学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法学应用和立法、执法、司法能力,受到法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够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成为民族地区法制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主要设置:法理学、宪法、民法、刑法、商法、中国法制史、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等。
就业方向: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到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法律服务机构从事相关法律工作和教学工作。
教育技术(非师范类)
(本科 理学学士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够胜任各级教育技术机构、各级各类学校电教设备的使用、维护、管理,以及教学软件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系统地掌握教育学理论和教育方法,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和电子信息技术运用的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够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成为西藏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主要课程:课程设置重视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结合。基础理论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美术基础等。专业课程包括数字电路、模拟电路、教育电视、教育电声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网络、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摄影技术、非线性编辑系统等。
就业方向: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教育机构,从事教育技术研究和开发、电化教学管理、计算机网络建设和管理、教育技术教学等相关工作。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方向 师范类)
(本科 文学学士学位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熟练掌握藏语文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一定的阅读、写作、分析、欣赏和教学能力,了解中学藏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及教学方法,具有从事藏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胜任并热心于中学藏语文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写作知识、文法、藏族文学史、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诗学、因明学、宗教源流、梵文、教育学、心理学、中学教材教法、学校管理学等。
就业方向:中学藏语文教师。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方向 非藏族生源 非师范类)
(本科 文学学士学位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较高的藏语、藏文素质,了解西藏文化与区情,掌握党的**政策,具备一定的行政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才。
主要课程:藏文基础、藏语口语、视听、阅读、藏语演讲、行政管理学、管理心理学等。
就业方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人员。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文秘与藏文信息处理方向 非师范类)
(本科 文学学士学位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藏汉双语兼通、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和藏文信息化处理,胜任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及行政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现代藏语、藏文基础写作、诗学、藏族文学作品选读、现代汉语、实用写作、秘书学、行政管理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网络应用、数据库等。
就业方向: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秘书、行政管理人员。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新闻学方向 非师范类)
(本科 文学学士学位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新闻学基本理论、熟练掌握我国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有较好的文学修养、全面掌握新闻采访、编辑和摄影等业务知识,并能独立从事新闻报道的新闻工作者。
主要课程:实用写作、中国简史、藏族历史、诗学、英语、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评论、报纸编辑、新闻摄影等。
就业方向:各级新闻媒体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员。
汉语言文学(文秘方向 非师范类)
(本科 文学学士学位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毕业后能够从事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藏族文学、行政管理学、秘书学、公共关系学等。
就业方向: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工作和管理工作人员。
英语(导游方向 非师范类)
(本科 文学学士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熟练的听、说、读、写、译等英语能力和技巧,全面掌握旅游知识和有关法规,能胜任导游翻译工作,特别是能胜任西藏地区导游及翻译工作的使用人才。
主要课程:基础英语、英语听力、英语会话、语音、英语泛读、英美概况、翻译、论文写作、第二外国语、旅游英语、西藏概况、导游基础、英语业务、旅游心理学、西方文化概论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熟练的听、说、读、写、译等英语能力和技巧,全面掌握旅游知识和有关法规,能胜任导游翻译工作,特别是能胜任西藏地区导游及翻译工作的使用人才。
主要课程:基础英语、英语听力、英语会话、语音、英语泛读、英美概况、翻译、论文写作、第二外国语、旅游英语、西藏概况、导游基础、英语业务、旅游心理学、西方文化概论等。
就业方向:区内旅游社、导游公司、旅游团体。
英语(藏汉英翻译方向 非师范类)
(本科 文学学士学位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基础,以及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旅游等部门从事英汉翻译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基础英语、英语听力、英语会话、语音、语法、英语泛读、高级英语、英美概况、现代汉语、翻译理论、英汉互译,第二外国语、西藏概况、西方文化概论、商务谈判等。
就业方向:各大饭店、星级酒店、私营酒店、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涉外企业、旅游团体中从事翻译工作。
培养目标:本专业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基础,以及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旅游等部门从事英汉翻译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基础英语、英语听力、英语会话、语音、语法、英语泛读、高级英语、英美概况、现代汉语、翻译理论、英汉互译,第二外国语、西藏概况、西方文化概论、商务谈判等。
就业方向:各大饭店、星级酒店、私营酒店、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涉外企业、旅游团体中从事翻译工作。
旅游管理(非师范类)
(本科 管理学学士学位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问题的能力,能胜任各级旅游行政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应用文写作、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市场营销学、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基础、旅游地理、人力资源管理、WTO基础知识等。
就业方向:区内旅游社、导游公司、旅游团体。 区内各大饭店、星级酒店、私营酒店。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问题的能力,能胜任各级旅游行政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应用文写作、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市场营销学、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基础、旅游地理、人力资源管理、WTO基础知识等。
就业方向:区内旅游社、导游公司、旅游团体。 区内各大饭店、星级酒店、私营酒店。
物理学(师范类)
(本科 理学学士学位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团队协作精神,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的合格中学物理教师为主要目标。通过系统的学习,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学实践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专业还加强了计算机和其它综合性课程教学,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良好的教师素质和就业适应能力,能够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中学物理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物理教育工作者。
主要课程: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原子物理学、力学、热学、光学、电子技术、电磁学、数学物理方法、心理学、教育学、中学物理教学论。
就业方向:中学物理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物理教育。
化学(师范类)
(本科 理学学士学位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培养适应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有团队协作精神,具备化学、环境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锻炼,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教学研究机构及教学管理部门从事化学教学和科研、教学工作。本专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中学化学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化学教育工作者。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无机化学、普通物理、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教育学、心理学、中学化学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中教综合实验技能、环境化学、水分析化学。
就业方向:中学化学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化学教育。
生物科学(师范)
(本科、理学学士学、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学生重点学习生物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中学生物教学的基本规律及教法,具备在中等学校从事生物教学和生物教学研究及其他教育工作的能力。通过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锻炼,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及从事生物教学和生物教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教学研究机构及教学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主要课程:动物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基础生态学、教育学、心理学、中学生物教学论。
就业方向:可在中等以上学校、教学研究机构及教学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地理信息系统(非师范类)
(本科 理学学士学位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土地资源管理与评价、土地测量与制图、地理信息系统概论、环境规划与评价、区域分析与规划、地籍管理、城市规划原理、管理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规划。
就业方向: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
环境科学(非师范类)
(本科 理学学士学位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环保部门、设计规划单位、学校等从事环境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无机及分析化学、普通生物学、有机化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法规、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学概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学等。
就业方向:环保部门、设计规划单位、学校等。
土木工程(非师范类)
(本科 工学学士学位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土木工程专业较宽厚的基础理论、较广泛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研究开发能力的本专业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土木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工程地质、建筑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工程流体力学、结构设计原理、工程经济学、土木工程施工;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线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铁路轨道、桥梁工程、桥渡设计、地下工程概论、道桥工程设计CAD;建筑工程方向:有限元基础、房屋建筑工程学、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砌体结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建筑结构CAD。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各类建筑企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从事土木工程的规划、咨询、勘察、设计、施工、管理和科技开发等工作,也可从事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方向 非师范类)
(本科 工学学士学位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系统掌握电子信息技术及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的高级专业人才,为教育科研、信息产业、邮电通信等企事业单位输送能够从事通信领域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技术支持、计算机软硬件应用及开发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现代通信原理、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现代交换技术、移动通信、光纤通信技术、卫星通信和通信网络。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够在信息产业、邮电通信、教育科研、广播电视系统、国防部门等行业从事通信和信息系统的设计、技术支持、管理、计算机软硬件开发等工作,也可从事本专业的科学研究工作。
电子信息工程(应用电子方向 非师范类)
(本科 工学学士学位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嵌入式技术高级应用型人才。本专业方向偏向于应用电子,学生必须掌握电子设计所用到的全部专业知识,尤其是电子技术基础,单片机应用技术,PLC技术和PLD技术,对最新的电子技术的动态必须熟悉。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信号处理原理、电子技术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应用技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现代交换技术、移动通信、PLC技术,PLD技术,电子线路CAD,嵌入式技术概论,电视机原理,光电技术。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够在信息产业、邮电通信、教育科研、广播电视系统、国防部门等行业从事通信和信息系统的设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非师范类)
(本科 工学学士学位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现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技术,具有程序操作、编写与分析能力,以及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能从事计算机教学、计算机软件开发、分析与维护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导论、数据库原理及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及应用、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与算法、编译原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软件设计、开发、应用、分析与计算机网络维护等工作。
建筑学(非师范类)
(本科 工学学士学位 学制五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古建筑保护等方面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并接受建筑师基本训练的复合型高级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建筑师。
主要课程: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美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构造、建筑物理、民用建筑设计原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中外建筑史、城市规划原理、建筑设备、藏式建筑历史及特点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在各类建筑企业从事建筑设计、施工、研发和管理工作,也可在与建筑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从事管理工作。
城市规划(非师范类)
(本科 工学学士学位 学制五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部门,运用相关法律法规从事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开展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城市生态规划、园林游憩系统规划、房地产策划等方面工作的城市规划学科应用技术人员。
主要课程:建筑设计基础、城市规划与设计原理、城市总体规划、建筑构造、中外城市规划史、城市详细规划设计、城市市政工程系统规划、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村镇规划原理、城市道路与交通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城市规划设计企业从事咨询、规划设计、研发和管理工作,也可在政府规划设计与建设部门从事管理工作。
交通运输(非师范类)
(本科 工学学士学位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交通运输专业较宽厚的基础理论、较广泛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研究开发能力的本专业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运筹学、运输线路基础、线路勘测设计、交通运输经济、交通运输信号、运载工具原理及应用、交通运输系统分析、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铁路运输方向:站场及枢纽、行车组织、货物运输组织、旅客运输组织;道路交通方向:道路工程、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规划、交通系统仿真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能在铁路运输、公路交通领域从事规划、咨询、勘测设计、管理和技术开发等工作,也可从事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
资源勘查工程(非师范类)
(本科 工学学士学位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尚品质、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资源勘查技术人员、组织管理人员、资源矿物的试验人员;具备资源勘查、评价、开发与管理的初步能力,以及继续深造、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基础,能够从事以固体矿产资源和石油与天然气资源为主的勘查、评价、研究,也能从事旅游资源、土地资源的勘查、评价及从事勘查技术工程应用和管理,从事矿山企业地质工程的设计与管理等方面工作。
主要课程: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结晶学及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地史学;固体矿产方向:矿床学、矿相学、矿石学、构造成矿学、矿山地质学、矿产勘查学;石油与天然气方向:油气勘查技术与评价、地球物理勘探原理、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油藏工程基础、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含油气盆地构造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地质矿产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从事以固体矿产和油气资源勘查、评价、研究,也能从事旅游资源、土地资源的勘查、评价及从事勘查技术工程应用和管理,从事矿山企业地质工程的设计与管理等方面工作。也可在各类建筑企业从事地质勘察工作。
临床医学(非师范类)
( 本科 医学学士学位 学制五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和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中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用微生物、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预防医学。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从事临床医疗工作;也可在医学院校和医疗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护理学(非师范类)
(本科 医学学士学位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教学及科研的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护理管理、护理学基础、急重症护理、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学、预防医学。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学院校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和护理教学、科研工作。
预防医学(非师范类)
(本科 医学学士学位 学制五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西藏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熟练的预防医学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环境卫生学、劳动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流行病学。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各级卫生司法监督、疾病控制中心和卫生行政部门从事卫生防疫、传染病和职业病的控制和防治、人群环境卫生、食品卫生监督和指导人群合理营养等工作。
药学(营销方向)
(本科 医学学士学位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传统藏药学和现代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机能,以及与其相关的藏医学、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毕业后能从事藏、西药物剂型与制剂的设计和制备,药物及其制剂的分析检验,并有藏药研究与开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除公共必修课以外还包括:基础医学概论 临床医学概论、藏医概论、药理学、藏医药理学、药剂学、药事管理与法规、消费心理学、市场营销学、医药广告学、医药商品经营管理学、商务礼仪。
就业方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药品生产、营销及管理单位从事药品营销及管理工作。
公共事业管理(非师范类)
(本科 管理学学士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基础理论和公共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后能从事党政管理、劳动人事管理、城市管理、社区管理、社会保障管理、文化艺术事业管理研究和管理技术等工作。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经济学、公共关系学、管理信息系统、公共财务、管理文秘、公共政策导论、应用统计等。
就业方向:毕业后能从事党政管理、劳动人事管理、市政管理、社区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公共部门、中介组织以及进行文化艺术事业管理研究和管理技术等方面工作。
经济学(非师范类)
(本科 经济学学士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具有向更深的经济问题和相关领域深入研究的理论能力,能在政府经济管理职能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和机构、金融和工商业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经济数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国际经济学、财政学、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经济学说史、产业经济学、投资学、经济法、管理学、国际贸易、西藏经济概论、信息经济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学生可以在政府经济管理职能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和工商企业等机构、单位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管理工作。
市场营销(营销管理方向 非师范类)
(本科 管理学学士学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职业道德素质和创业精神,熟练掌握现代经济贸易理论知识,受过市场分析及营销管理技术专门训练,具备较高的市场洞察能力,市场问题分析和决策能力,特别是在各类企业经营活动第一线从事市场营销管理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型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市场理论与政策、市场预测与决策、市场信息管理、商品学、投资学、广告学、价格学、会计学原理、商品会计、计算机原理与应用、经济法、应用文写作和英语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原理、市场营销学、广告理论与策划、消费行为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国际市场营销学。
就业方向:可以在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合资类与外向型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关、其它社会经济单位的战略规划与管理部门、综合计划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