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术学院2021年第49期 总第235期】
2021年3月19日,“从南国社到四川美术学院:刘艺斯的艺术轨迹”展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正式开幕,本次展览由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油画系共同主办。
本次展览通过较为充分的文献、图像及实物资料,以7个版块来对刘艺斯先生的艺术史价值进行呈现,除文献资料外,也包括刘艺斯自制油画布、藏区记录性画作及以此为基础出版的画册,展览内容丰富、深度还原了刘艺斯先生的艺术创作轨迹。
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王朝刚先生主持了本次展览开幕式,介绍到场嘉宾并宣读了刘艺斯先生长子刘鹏先生以及徐悲鸿先生之孙徐骥先生发来的贺辞。
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王朝刚先生
美术馆馆长何桂彦先生对本次展览做了简要介绍:
“2020年,美术馆的学术委员会和策展艺委会将视角转向馆藏,从馆藏出发,梳理四川美院80年的文脉历史。本次展览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推出的专题研究展。感谢刘艺斯先生家属的支持和策展团队的付出。”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先生
在本次开幕式中刘艺斯先生家属刘勉女士的致辞中,她简要介绍了父亲一生在绘画和教育事业上所付出的努力和获得的成就,以及言传身教对子女辈的影响。对于四川美院美术馆推出的刘艺斯专题研究展,刘勉女士表达了诚挚的感谢与充分的肯定。
刘艺斯家属刘勉女士
随后,本次展览策展人尹丹先生为大家介绍了本次展览的相关情况,他提到:“本次展览以刘艺斯先生后代捐赠给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的绘画作品作为主体展品,我们庆幸在今天可以看到他较为完整的艺术面貌,可以看到源自法国的写实绘画传统在西南近现代艺术教育史中的蔓延情况。”
展览策展人尹丹先生
最后,四川美术学院校长庞茂琨先生代表学校致辞并宣布展览开幕,他谈到:“作为四川美术学院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刘艺斯先生集油画家、艺术教育家于一身,身体力行推动西南地区之美术发展,更深刻影响西南美术在全国美术界之格局与地位。艺斯先生学术造诣精深,富有开拓精神,对于中国油画的民族化发展卓有贡献。”
四川美术学院校长庞茂琨先生
嘉宾合影
展览版块介绍
艺术轮廓
刘艺斯
漓江重听董莲枝,艺事精时鬓已丝。一曲梨花两行泪,灵均辞赋少陵诗。
重庆再见艺斯弟为录桂林旧句。
——田汉
艰苦卓绝,持非常之果毅与勇气以战胜任何困厄,实现其中心业所祈向与所信仰。
——徐悲鸿
求学与从教轨迹:刘艺斯与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史
1907年出生于四川巴县(今重庆巴南区)的刘艺斯先生在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史的诸多重要节点留下了足迹,以至于后来的研究者在研究西南及全国的艺术教育史时都无法回避这位英年早逝的艺术家。他先后求学于重庆川东职业师范学校、私立西南美专、上海艺术大学、南国社、中央大学。
后回重庆任教于巴县中学、私立西南美专、南渝中学、重庆市立中学、复旦中学、蜀中艺术专科学校、西南师范大学、西南人民艺术学院、西南美专(1959年改名为四川美术学院)。值得一提的是,他从1950年代起就成为“西南人民艺术学院—西南美专—四川美院”教务系统的核心管理者,后又担任学校创作研究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对四川美术学院的艺术创作(尤其是油画创作)影响颇深。即使在其1965年去世后,其影响力也像涟漪一般在时间之环中层层泛开。
上海南国艺专时代的刘艺斯
“南国社美术部展览会”于1930年3月28日至30日在西藏路宁波同乡会四楼举行。图为即将赴欧的吴作人、刘艺斯与吕霞光(左起)在展场外。
1938年初,从左到右,吕斯百、刘艺斯、王临乙、吴作人等徐悲鸿从中央大学载培起来的嫡系得意弟子家庭聚会时的合影。
1957年马克西莫夫(前排居中)到访四川美术学院,刘艺斯(前排右二)与王颂咸(前排左二)、李有行(前排右一)、江敉(前排左一)在校内合影
四川美术学院的建立:刘艺斯和他的同事们
刘艺斯从1950年起任教于西南人民艺术学院,1953年国家高校院系调整后继续任教于从此校调整、发展而来的西南美专及1959年更名后的四川美术学院。对于今天的四川美术学院而言,刘艺斯不仅是重要的教学体系奠基者,更是油画专业的核心创始人。他先后担任学校的创作研究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校务委员会委员及第二教务主任,在四川美术学院早期校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版块不仅呈现刘艺斯在此阶段四川美术学院校史中的历史地位,也将他的绘画作品与部分同事们的绘画作品加以并置展出,以此在差异性的前提下呈现出那个时代川美艺术创作的整体风貌。
刘艺斯在四川美术学院教务处工作证
朴素现实主义
诸多评论者都提到了刘艺斯绘画中的现实主义倾向。就现存的作品而言,他的绘画造型基础无疑受到了留法归国的徐悲鸿先生的影响,部分作品也开始体现出苏联绘画的造型语言。但相对于徐悲鸿绘画中的古典主义倾向,这批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倾向更强。此外苏派绘画中过于强调典型性的舞台效果和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在其作品中体现得并不明显,呈现出更为朴素和真挚的艺术底色。刘艺斯先生在这批绘画作品中描绘了普通人的生活状态,题材简单而低调,却并不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
《男子肖像》86x68cm布面油画1950年代
再现自然的方式
对于川美人来说,刘艺斯的《南瓜》与《鱼》两件作品几乎是无人不知的,因为它们一直以来就被悬挂于学校供一代一代的年轻艺术家们学习。如今留下的刘艺斯作品中,面向自然物象的写生习作占到了很高的比重。在此也可以看出他本人对自然之物的造型训练倾注了颇多热情与心血。这一方面与源自西方的科学主义观察视角有关,另一方面与中国文人对于“自然”浓厚的兴趣有关,更体现出作为四川美术学院教务主任的他对于绘画造型体系的重视。尤其值得观者注意的是此类作品中多种再现自然的方式:就风格而言有追求视觉性的涂绘方式,有强调物象轮廓的线描方式,有两者相结合的“硬笔淡彩”;就绘画门类而言有追求块面、肌理的油画,有传统的水墨画(如勾边赋彩的工笔画,逸笔草草的写意水墨),有强调黑白灰关系的炭笔/铅笔画……
《峨嵋烟雨图》 42.2x46.5cm 纸本水墨 1934年
《鱼》 55x75cm 布面油画 1944年
在藏区:艺术史考察与绘画记录
1950年代,国家委派刘艺斯深入西藏系统地考察西藏传统佛教艺术。在大部分地区不通公路的情况下,他与摄影师罗伟等人考察了21个寺庙,20余家贵族和10余家手工艺作坊,采集了详实的图像资料,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记录。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系统性地对西藏传统佛教艺术进行考察、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政治意义。1957年,由刘艺斯主编的《西藏的佛教艺术》出版,后又有《西藏古代佛教艺术》一书问世。可惜本次考察的大部分照片在后来的“运动”中被毁,所幸如今还有刘艺斯的部分西藏题材绘画作品存世,依稀能够感受到他们在考察中所付出的艰辛劳作。
《僧人》 30.4x39cm 布面油画 1950年代
战时:土油画布的技术探索
油画作为来自西方的舶来品,高品质的画材一直以来依赖进口,抗战时代无论是颜料还是画布都面临着极为紧缺的情况。木工活儿出色的刘艺斯受朋友们的鼓励开始探索“土油画布”的制作可能性。相比本地普遍运用的窄口织布机,刘艺斯自制宽口织布机,以本地“麻”作为主要原料,经多次试验之后成功地研制出质量可靠的油画布。除自己使用外,也供给徐悲鸿、冯法祀等师友使用。由于市场经验上的欠缺,刘艺斯研制生产的油画布未能大规模地进入市场,但这样的探索精神使得他不仅在中国近代油画史上填补了技术空白,也足以在中国织造技术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织布》101x98cm 布面油画 1944年
展览现场
来源:四川美术学院
主编:贾安东 余晖
排版:张倩 刘静怡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