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术学院2021年第47期 总第233期】
编者按:在四川美术学院八十年办学的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川美人的辛勤耕耘与无私奉献铸就了川美八十年的辉煌与荣光!我们有幸专访到20位历史讲述人,他们是川美某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亲历者和见证者。10位历任正职校领导深情回顾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娓娓讲述重大历史事件;10位国务院津贴专家回顾专业学科发展历史,笑谈学校趣闻轶事,分享代表作的创作心路历程和创作故事。在川美80周年校庆之际,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他们的精彩讲述,追忆历史、展望未来。
饶宁华简介:
饶宁华,1949 年生,回族,中共党员。1969年参加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获评四川省优秀党政干部、重庆市高校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优秀党政领导干部、校务公开先进个人,西南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等。1982 年至1998年,历任西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党委办公室主任、副校长、党委副书记。1998年至2004 年,任四川美术学院党委书记。2004年至2009年,任重庆工学院党委书记、重庆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饶宁华讲述:
当年我在美院工作的经历,还是很有感慨。虽然离开了十几年了,但是对于美院确实有一份特殊的情感,也给我留下了很多非常美好的回忆。当时我们其实是处在一个有点特殊的历史背景,正好重庆市直辖,加上正处于上个世纪末,很快将进入到一个新的时间阶段,所以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当时学校的发展也遇到一些困难,我们去之后的首要任务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尽快地在适应重庆直辖的背景下,尽快地让学校各项工作走上正轨。
我们肩负着学校改革发展的任务。一个大学,首先必须要有坚强的领导,所以我们很快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筹备召开学校新一届的党代会,要选举出学校新一届的党委领导班子。经过全体党员、全体**的共同努力,党代会顺利召开。在1998年的几个月时间里,很快统一了党内外的思想。然后在1999年的1月份,成功召开了全校的党员大会,也非常成功地选举出了新一届的学校党委,这对于一个大学来说至关重要。
学校很快加强了党内的一些建设,比如说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思想建设。我印象比较深的是,首先我们恢复了学校各级党组织,同时从1999年开始对干部实行了三年一届任期等制度,确保今后学校各级领导都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定程序领导好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另外在思想建设方面,为了尽快统一全校教职员工的思想,我们在将要跨世纪、进入2000年的时候,组织了为期3个月时间的全校教职工教育思想大讨论,旨在让教职工进一步明确如何让四川美术学院适应世纪之交、进入新世纪的新形势新要求,从而带动教职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新一届党委成立之后,很快进行了思想方面的建设和组织方面的建设,还有制度方面的建设。我们建立了一系列制度,比如党委会议事规则和院务会议事规则,从制度上来确保学校能够健康顺利的发展,这方面市委市政府也给予了我们充分的肯定。
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之后,我们就很快开始抓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把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因此从1999年开始就在全院实行了编定岗、聘任制等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这方面其他高校已经走了很长的路了,而我们学校在这方面比较滞后,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那么我们就来补上这一课。我们进行内部体制改革,在全校教职工中树立起编制意识、岗位意识和聘任意识,争取把每个教职工都和学校的发展紧密地、息息相关地结合起来,每个人都要为学校的发展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我们当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内部体制改革的文件、办法,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收入分配问题。因为人事制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最核心的就是收入分配,所以我们当时根据学校的情况、历史和现状,制定了学校的收入分配方式。当时叫津贴或者奖金,它涉及到每个教职工的切身利益,这方面我们也是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才为学校初步建立起了一个收入分配的机制,这一点我觉得是很不容易的。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知道四川美术学院历史上非常辉煌过,但是在新的时期要适应改革发展需要,必须要制定学校长远的发展规划,所以我们在2000年就制定了学校在新时期的第一个“十五”规划,后来在2003年的时候又制定了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一个学校的发展,我觉得既要有当前的一些计划,更重要的是今后五年或者十年或者更长时间的规划,到底我们学校要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学校,这一点我觉得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当时我们集合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制定出了“十五”规划,然后又制定出了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这些规划在间接学习一些兄弟院校经验的同时,又充分吸收我们学校多年来优良的办学传统。所以我们当时提出了要把川美建成在中国西部的美术教育上领先、国内一流、并且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美术院校的这样一个目标。这个目标的提出,我觉得在当时是非常符合我们四川美术学院的历史和传统的,也是符合四川美术学院今后的发展方向的,这是在我印象当中比较重要、也很有价值的一些事情。
再就是抓队伍建设,大学的发展最关键的还是队伍,这个队伍包括教师队伍、干部队伍、职工队伍,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教师队伍,我们学校有非常优良的传统,有一批优秀的艺术家、优秀的教师,他们几十年来为了我们国家的高等美术教育事业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像罗中立老院长等等一大批77、78级的优秀人才,然后这一批优秀人才又培养出来了后面80年代、90年代乃至新世纪的一些人才,所以说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在艺术创作上也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艺术精品,这是我们四川美术学院非常非常好的一个传统。这些成果的核心就是教师队伍的建设,所以如何加快教师队伍建设,这也是学校党委行政当时十分关注的一件事情。学校在2000年做出决定,就是坚持不断地从国内外引进一些高层次的人才,充实到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来,另外就是加强当时现有的教师队伍建设。2003年上半年还召开了全校师资队伍建设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办一个真正高质量的艺术院校首先要有一批高质量的教师,所以我们召开专门的师资队伍建设会议,也出台了一系列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和办法,这些举措更多是我离开以后出台的,现在学校的队伍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所以队伍建设这方面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川美术学院是一所有70多年办学历史的学校,它能够走到今天,是凝聚了全校广大师生员工的心血。那么如何增强每一个教职工在学校办学过程当中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来,就需要一定的载体。所以我们2000年恢复建立健全了学校的教代会制度,也成功召开了新世纪的第一次教代会,健全了教代会的一些组织,通过这样一个载体,更好地让全校教职工真正地参与到学校的建设改革发展当中来。学校的一些重大改革方案的出台,都需要经过大家一起来讨论、协商,一起来出主意、想办法,这样教职工的主人翁精神才能得到有效的体现。所以当时学校在异地办学、收入分配等一些重大的问题上,都是充分尊重广大教职员工,广泛听取教职工意见,如果教代会通不过的,学校不会盲目地做决策。所以教代会制度的恢复,进一步提升了教职工在学校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
另外一方面,就是我们还恢复建立健全了四川美术学院的民主党派双月座谈会制度,因为四川美术学院在民主党派人士这方面是很有代表性的,他们在学校的建设当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当时学校党委也是进一步地恢复健全了民主党派双月座谈会制度,每两个月听取一次党外人士、民主党派人士对学校建设发展的一些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同时也在学校进一步地营造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良好氛围,让学校的发展能更好地体现出科学治校、依法治校、民主治校,这也是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件事。
还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尽管当时我要离开川美了,但是我们学校适逢1999年以来整个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时期,学校也面临着很多困难,特别是在办学条件上,当时虽然艺术院校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小的,但是跟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大背景相比,还是显得不相适应。所以当时我们也是紧紧抓住了机遇,就是重庆要建大学城这样一个机遇,当时学校党委行政研究之后,就觉得要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要在大学城建设一个新校区,旨在一个新的世纪、一个新的条件下,让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当时市委市政府也非常重视,给我们学校提供了大学城一千亩地,让我们学校有了新校区这样一个非常好的环境。新校区的建设都是后面几任领导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建设完成的,但是因为我参与了申请,我们一起去选的址,所以我也是一个见证者。通过这十多年的建设,现在川美新校区已经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美丽校园,这点也是让我非常高兴和值得回忆的事情,
所以当时接到你们的采访邀请后,我认真回忆了一下,印象深刻的事情很多,其中我觉得比较有价值的是学校党委的健全,党委会的成立,到后来内部体制改革,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的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到后来建设新校区的决策。我觉得这是我在川美工作的五年多时间里,还是很值得回忆和总结的几件大事。
我一直认为,四川美术学院在重庆来讲是很不错的,重庆的高等院校不是很多,在重庆为数不多的高校当中,有几所大学不止在重庆、不止在西南而是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有影响力,我们四川美术学院就是其中一个,这确实是很难得的。所以这样一所好的学校,怎样把它的优良传统继承下来,怎样在一个新的时期发扬光大,我觉得值得川美的每一个人积极思考并且身体力行地为这个学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我在美院工作的几年时间里,也向很多教职工、很多老艺术家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他们确确实实为了这个学校的发展呕心沥血。同时我们的中青年教师在继承老一辈优良传统的同时,也积极去适应改革发展新的形式、新的要求,尤其是中国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要求,去思考怎样办出我们四川美术学院的特色,怎样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出更多的艺术精品。
最后,我衷心希望四川美术学院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
“口述历史”工作组:
指导:唐青阳 庞茂琨
统筹:左益 钟正武 贾安东 余晖
文字:李苗利
摄影:杨勇
摄像:户月聪 高勇 李文兵 杨金良
后期制作:杨金良 陈源
来源:四川美术学院;文,李苗利
排版:张倩
主编:贾安东 余晖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