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重庆两会
1月24日上午
政协重庆市第五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在市人民大厦礼堂胜利闭幕
1月25日下午
重庆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胜利闭幕
大会期间
参会的代表、委员们以
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认真审议各项报告、议案
服务大局、心系民生
反映民情、汇聚民智
重医人在两会上
履职尽责、建言献策
小编收集整理了部分媒体
对重医人两会提案的报道
让我们来听听
重庆两会上的重医声音
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
杨竹
”
在重庆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确立了“十四五”时期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这其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2021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这个目标对我们来说很有吸引力,但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市人大代表、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杨竹就如何深入推进重庆地区科技创新发表看法。杨竹指出,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是支持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社会服务的基础和保障。一直以来,重庆医科大学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展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
杨竹将关注点放在“大健康”领域,“大健康是人们一直都关注的内容,也是科研创新的主要方向”。她介绍,重庆医科大学为推进大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采取了系列举措,特别提出了2020年与重庆高新区管委会、Square One中国创新中心联合打造以医疗诊断为核心的IVD医疗产业集群孵化与加速平台,这一平台致力引进全球最新医疗检测技术到重庆孵化并完成产业化,推动重庆地区的科技产业创新。
IVD即体外诊断,是指在人体外通过对人体样本(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进行检测而获取信息,从而进行疾病诊断、预后判断或机体功能预测的产品和服务。其在检测时间、灵敏度、准确性等方面展示出明显的优势,在诊断筛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在医学检验和体外诊断领域蕴藏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但目前尚未有代表性的疾病诊断标志物和临床检测拳头产品,行业发展存在很多受制于人的“卡脖子”技术,迫切需要国内的原始创新。
重庆医科大学在医学检验和体外诊断领域,具备传统优势和学科特色,拥有临床检验诊断学国家重点学科、临床检验诊断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感染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多年来为我国的医学检验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的科研战疫中,重庆医科大学研究团队成功研制出全球**化学发光法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并获得CFDA注册及欧盟CE认证。
合作共建IVD研究院,是高校聚焦国家有需要、地方有能力、学校有优势的领域,深化校地合作、推进原始创新的重要举措。据杨竹介绍,IVD研究院及有关项目已被纳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规划,在重庆市发改委十四五纲要中,该项目也被列入了2021年市级重大项目建设名单之中。
目前,IVD研究院已经在高新区落地,杨竹对该研究院未来的发展也充满了希望和期待。“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建设一个在全国领先甚至在全球都有影响力的一个IVD研究院,为‘创建科技中心’贡献力量。”
”
重庆医科大学超声医学工程
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王智彪
”
生物医药产业越来越受到重庆重视。此次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构建新药研发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化全链条体系,加快创新药品临床试验和上市步伐,加强医疗装备引育,发展中医药产业,建设重庆国际生物城。
市政协委员、重庆医科大学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智彪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说,重庆有条件将生物医药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在他所在的聚焦超声无创治疗技术领域,重庆已搭建好产学研用的平台,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他建议重庆设立原创医疗器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基地以及发展基金,推动产业发展。
”
重医附一院
罗小辑
”
市政协委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副主任罗小辑提交了《关于加速推进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和相关管理制度的建议》的提案。
罗小辑提出:目前重庆有医疗卫生机构2万个,三级甲等医院36家,床位20万张,卫生人员25万余人,年总诊疗服务15500万人次,部分大型三甲医院年门诊超过300万人次。受限于管理制度相关规定,不同医疗机构间信息化建设不足,不同单位信息不共享,影像、检验等资料缺乏统一的质控标准,导致患者重复检查,浪费了医保资金,也占用了公共医疗资源,医生受困于无法得到已有的医疗信息,降低了工作效率,也增加了群众看病精力和财力负担,就医体验欠佳。
罗小辑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多条关于智慧医疗建设的建议,如依托开放的数据平台,让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基本医疗信息互联互通;希望在市级统筹方面,让智慧医疗建设的数据标准有一个统一的接口,方便调入调出;希望能借助信息化技术,推进智能化诊断以及远程诊疗等等。
”
重医附二院
陈阳美
”
市政协委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陈阳美提交了《关于建立“重庆市卒中急救地图,为预防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而做出贡献”的建议》的提案。
陈阳美表示,据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推算,全国每年脑卒中新发病例约250万,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的人数超过150万,脑卒中幸存者1450万,其中有大部分患者有一定程度的残废。他指出,一般认为脑卒中是农村和城市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一个重要因素。
陈阳美提出,可参考学习深圳做法,在重庆建立一张卒中急救地图,确定全市具备脑卒中救治能力的定点医院,通过120串联起来,形成一张精准高效的救治网。如此一来,当患者拨打120电话后,能够及时转运到有能力救治的医院进行抢救,同时也能指导患者就医。卒中急救地图能让中风病人迅速找到距离最近的卒中中心,获得规范的救治。同时,可参考深圳市升级过后的“溶栓地图”2.0版本,按照有无急性期血管内治疗资质的标准,将全市的卒中定点救治医院细分为A级和B级,其中A级医院有能力开展介入取栓,即具备急性期血管内治疗资质,方便危重病人被准确送院。
除此之外,因人民群众对卒中的危险因素、急救知识缺乏了解,陈阳美还建议通过各种媒体加强卒中健康教育,让广大市民了解卒中的早期症状,并在出现症状后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
”
重医附二院
刘东方
”
市政协委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致公党重庆市委常委,致公党渝中区委主委刘东方提交了《在重庆市加强大包装慢性病药品生产和使用》的提案。
刘东方在日常诊疗中发现,临床慢性病患者会有很多的合并症,比如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及并发症。每次来开药,每个病都一两种药,如果加上并发症,一个月的药品数量就会大幅增加。比如许多糖尿病高血压都是7粒一个包装,算下来一个月药就是10多盒,如果再开一点中成药,又是10多20盒。众所周知,像高血压、糖尿病这类慢性疾病,其患者都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治疗,有的需要一日一服,甚至一日多服。在医院开出来的处方药中,7片一盒的小包装药物甚至用不了一个星期。盒数过少,患者需要频繁地到医院药店开取药物,而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并不需要频繁地到医院复查。患者到医院排队数小时就仅仅是为了例行开取药物这不仅仅对于医生和患者是一种不便利,更是对公共医疗资源的一种浪费。
因此,刘东方提出应增设大包装的慢性病用药,使患者一次性拿到更长疗程的药物,减少到医院的次数,从而缓解公共医疗资源的紧张。政府应当制定出药品大包装领域相关政策与法规,鼓励生产大包装的企业,保障大包装药品的有效供应。在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药品集中采购过程中,优先采购大包装品牌的药品。
”
重医附二院
骆文龙
”
市政协委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骆文龙提交了《关于提高穿山隧道安全的建议》和《关于闹市学校学生过马路安全问题》的提案。
在《关于提高穿山隧道安全的建议》中,他提出虽然市区不少隧道陆续进行了亮化改造,比以前更亮了。但也有一些城郊的隧道,改造还未提上议事日程,行驶过程存在安全隐患。隧道减速是为减少光线明暗变化造成的交通事故,但造成了隧道口拥堵。为进一步提高隧道交通安全和通行能力,应优化穿山隧道光线明暗设计,于隧道内设置与外界环境一致的灯光,且白天和夜晚隧道灯光应适应外部环境。同时,由于穿山隧道附近很多山体,易出现滑坡现象。他建议在周围设置防护栏,减少山体滑坡带来的严重交通事故。
在《关于闹市学校学生过马路安全问题》中,他提出下课期间学生流量大,不少学生低头走路,而司机却不敢鸣笛提醒,安全隐患大。学生横穿马路时不走斑马线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此,骆文龙建议,应在学校周围的斑马线处都增设交通志愿者,降低交通安全风险。
”
重医附属永川医院
龚放
”
市人大代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院长龚放建议核定浮针治疗收费标准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龚放介绍,因生活、工作模式的转变,不少人被一些慢性病困扰,尤其是久站或久坐的人群。这些慢行疾病在急性加重期往往疼痛感强烈,甚至出现肢体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
目前,浮针治疗有显著疗效的慢性病种多达40余种,其中以骨科疾病居多,如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骨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同时,浮针刺激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面积是传统针刺的20-30倍。浮针治疗的费用也相对较低,对于一般慢性疾病,如腰背肌筋膜炎、肱骨外上髁炎等,仅需要浮针治疗3-5次即可临床治愈,低于其他治疗方式的费用。
2020年1月,一次性使用浮针针具被国家医疗保障局纳入医保报销目录。龚放提出,建议市医疗保障局及相关部门开展专项调研,参照其他省市做法,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尽早将浮针经皮松解术治疗费及一次性使用浮针针具价格立项、核定收费标准并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
”
来源:重庆日报 华龙网 上游新闻 重庆晚报慢新闻
编辑:蔡雨齐 黄泳琪
排版:黄泳琪
往期热点
订制服务丨寒假期间居家“心理调适”小贴士~
快来打卡!在重医,你不能错过的18件事——
寒假温馨提醒丨致全体同学和家长的一封信
科学防疫 | 重庆市2021年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指南(第一版)(试行)
- 疫情防控不松懈丨冬季防疫小知识,学起来!
- 借阅排行榜出炉!来看看2020年重医“书中顶流”~
重医人物丨李英博:在所热爱的世界里闪闪发光!
重医,我们一起“拼”呀!
点一下,让我知道你在看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