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今天西政的头条是“你们”!

西南政法大学,艺考

西南政法大学

2020-11-09 07:54:25 文/邱翔 图/郭敏

关注

今天,是第21个中国记者节。

记者,是一场不辞不惧的逆行,一个记录时代的符号,一份守望社会的责任,一团揭示真相的火种,一个永不过时的理想。因为信仰,记录事实,揭开真相,为国家和社会尽职瞭望。深入抗疫前线、行走在扶贫路上、专注人物深度报道……我们是西政人,我们一直在路上。

记者,一场不辞不惧的逆行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

他勇敢冲锋,逆流而上

武汉抗疫66天,记录最真实的故事

张勇

生死之间,记录历史

REC

西南政法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2020年9月,张勇在中缅边境采访

张勇,光明日报高级记者,西政法律系1988级校友。他作为光明日报派驻武汉的第4批记者,参加中宣部组织的武汉前方报道组。自2月中旬深入武汉抗疫一线至4月下旬撤离,66天,他采访了22种职业的人物,期间共发表稿件95篇(幅),其中独立完成或其以为主完成的35篇(幅),配合同事合作完成的60篇(幅)。

做历史的见证者

在报名去武汉时,张勇担心家人不支持,但女儿的一番话最终让他吃了定心丸。“我问在国外留学的女儿:‘你觉得老爸该不该走啊?’她说:‘老爸,作为女儿我不愿意你去,但是如果是我,我一定会去。因为这是重大历史事件,一定要去做个见证者。’”于是他再也不犹豫了,做好一切准备出发前往疫情中心——武汉。

西南政法大学

张勇(左)在武汉市南大门武昌公安检查站采访

此生不枉当记者

说起在武汉工作的回忆,张勇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坦言,在武汉的采访过程是很危险的,一个人感染全员隔离,一个人的安全问题就会影响团队的安全。同时又有许多困难:封城后的武汉宛如一座空城,要去采访交通十分不便,配备的车辆供不应求,只能尽力想办法创造条件解决问题;连续的高强度工作,经常写稿至深夜,每一个人都精神紧绷。但当然,最令他难忘的还是采访的过程,这是他做记者这么长时间以来最特别的经历。

“在武汉你能真正感受到人和人的真情和友情。”在被问到是何种动力驱使他和同事连续发稿时,张勇如是说。每当他觉得自己快要坚持不下去时,想到曾经采访过的那些平凡英雄,他们依然还在坚持,他便会想,自己为什么不行,就这样鼓励着自己前进。

“4月8号武汉解封时,我去采访一个公安干警,问他从一月份坚守到现在有什么感受,他跟我说:‘我跟你说几句心里话,第一,我还活着。第二,我精神还正常。’这是他的心里话,也是我在武汉最大的感受。”他说,这段经历让他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是此生不枉当记者;二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你能正常活下去,没有崩溃,那你就是胜利者。

西南政法大学

张勇(左)在武汉市汉口火车站公安派出所采访值勤民警

用你的文章擦亮你的名字

张勇曾在自述中写道:“对新闻理想的追求,对国家危难之时的责任担当,使我奔赴武汉前线义无反顾!”有一个前辈曾对他讲:“要用你的文章擦亮你的名字。”他把这句话记在心里,告诉自己每一篇文章都要写好一点,不要马马虎虎应付了事。作为一名曾经的法律专业学生,张勇表示自己当记者也是阴差阳错,在工作的过程中才渐渐熟悉了新闻工作,也喜欢上了新闻工作,感受到了当记者的价值。

“做记者有很多好处,一方面自己可以了解和见证很多事情,做一个见证者、亲历者,这是很幸运的事情。另一方面,你能把自己看到的事情,告诉给社会大众。自己就像一块海绵,尽量充分吸收自己看到的、亲历的新闻事实。”张勇说。

西南政法大学

张勇(右)在湖北省武汉市张家湾公安检查站采访

从西政出发,西政情怀常伴左右

对于母校西政,张勇表示自己经常去老校区逛一逛,出差都会去看看,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感到很亲切。他认为自己之所以这么有理想情怀,是因为西政就是一个有理想情怀的学校。“当时的很多老师、同学都很有理想情怀。校园里面海报最多,特别是学术讲座海报,讲座每天都有,场场爆满。付子堂校长当时为我们讲授法学基础理论。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很有名气的老教授也会给我们上课。”

记者,一个记录时代的符号

用镜头记录世间万象

生活的角落里,总有一些人一些事

值得记录和书写,值得流泪和歌唱

王磊

镜头之下,记录温情

REC

西南政法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四川宜宾地震,

王磊在现场进行直播连线报道

王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中组部第九批援藏干部,现任西藏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科2002级、研究生2006级校友。从事记者行业以来,深度报道人物故事,专注于调查类报道,成果颇丰。

用镜头记录社会万象

王磊曾在重庆巫溪记录一群陡崖植树人的工作和生活,这也是他最难忘的工作经历。陡崖植树人们在悬岩峭壁间攀爬穿行,在石漠化严重的石头山上种活了树苗。他与同事蹲点半个月记录了这群植树人的生活,拍摄了20多个小时的素材,以其中年龄最大的班长林云喜为节目的主线任务,串联起这群陡崖植树人的生活。

“记录一个人的生活,可以发现许多能放大的细节。”王磊说。在老林身上,王磊与同事们看到了几代人共同的艰辛付出,看到了一代又一代陡崖植树人身上的精气神。为了展示种树环境的艰难,王磊和同事们先后用了航拍、gopro等拍摄方式,同时在人物工作生活的环境中进行采访,做到自然、客观、真实地记录陡崖植树人的生活。树苗挂到树枝、肩背手提运送水泥、水、土等物资的细节常常出现在他们的镜头里。

陡崖植树人不易,王磊与同事们也用最大的诚意观察记录他们的生活。这期节目不仅上了微博热搜,还获得了国家级奖项——首届中国广播电视大奖。

王磊也曾经在组织的安排下前去援藏。在来到西藏、了解西藏历史后,他真正消除了之前的刻板印象,感受到社会主义新西藏真是换了人间。王磊说,这七十年来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是援藏干部应当秉持的工作态度,他将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继续将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延续下去。

西南政法大学

王磊(右)在西藏昌都采访藏族同胞

一追到底是做新闻的基本态度

“做好调查报道一定要有一种执着的精神,新闻态度大于新闻技巧。锲而不舍,一追到底是基本的工作态度。当然,做新闻不能只凭热情和蛮劲,还要做好充分的‘案头工作’,了解调查客体的样本意义,厘清调查主体的角色意识,都是非常重要的。”王磊与同事曾经用一个半月时间走访了大学周边60多家外卖餐馆,扮演食客、扮演商家获取第一手真实信息,最后经过数据统计、分析现象,完成了外卖内幕调查。

王磊擅长做人物故事报道,在他看来,要做好人物故事报道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学会与人打交道。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态度和新闻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决定受访者的态度,持着平和的、不卑不亢的态度去采访他人,走进受访者的内心,才能听到他们真正想说的故事。

能尊重他人、敬畏生命是做人物故事报道的另一重要能力,也是记者工作应该遵循的新闻伦理和职业操守。王磊说:“在他人伤口上撒盐,即使传播效果再好也是败笔。撕开他人的伤口,让观众当看客,作为受众,我无法接受;作为记者,我更不会这样做。”

保持好奇心,不断求知

在王磊看来,记者是一份需要时刻保持好奇心、并不断求知的职业。他时刻保持着对做新闻报道的热情,并在这之中享受着纯粹的乐趣。工作中王磊遇到过不少困难,例如做的调查报告成为了无用功、直播报道发生突发事故等。尽管有时候王磊也想过放弃,但当他熬过这段艰难时光,却总能看到柳暗花明的景色。他也在这些困难中积累经验,不断总结反思,渐渐地成长起来。

另一方面,新闻工作者能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人,王磊认为,这既能从他人那里学到很多东西,同时也能让自己对这个社会的了解更深刻。“《南方周末》的口号是‘在这里读懂中国’,我觉得我能通过新闻工作读懂一个个人,读懂一件件事。做新闻工作也是让自己重新审视人生、审视生活的一面镜子,让自己精神上有所收获,过了很多次不同人的生活,也延长了自己的生命,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

有人担心,在自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受众范围缩小,传统媒体将有可能失去其作用。但王磊确认为,做电视新闻出镜报道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提升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积累个人精神财富,当你自身功夫够硬,在哪里都会有用武之地。”王磊说。

西南政法大学

王磊(右)在央视新闻客户端和CGTN客户端进行新媒体直播

传承:将兢兢业业牢记心中

西政老师兢兢业业的态度不仅教会了王磊新闻工作方面的基本功,更教会了他做人做事的态度,这也让他在参与工作时保持了自己的初心。

“师弟师妹不管以后是否从事新闻工作,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在王磊看来,勤奋、耐心、踏实是新闻人的必备素养,独立思考、抓住核心事实,让自己的通稿经得起推敲也是新闻人的能力之一。同时,多思多写,架构故事,用故事化的方式重构新闻稿件亦是在自媒体时代提升自己竞争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总之,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一定不要忘记新闻人的坚守和担当。在社会进步的列车上,希望新闻人永远是推动它前进的,而不是在车上坐享其成,更别做倒着推的人。”王磊如是说。

记者,一份守望社会的责任

站在充满希望的起点上

与人民共呼吸,同时代共进步

奔走在乡村,行走在路上

用笔尖记录扶贫攻坚历程

李黔渝

扶贫一线,坚守热爱

REC

西南政法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李黔渝,新华社贵州分社记者。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2007级校友。多年来她一直从事贵州地区扶贫报道工作。

坚持工作的毅力是因为热爱

李黔渝一直在贵州地区从事当地的扶贫工作报道。入社以来,李黔渝跑遍了贵州所有的县区,多次参与抗旱、抗洪、凝冻、煤矿事故地震等事件的报道。在崎岖地形广布的山区,既有漫长的车程和颠簸难行的车道,又有整日的暴晒,但对记者事业的热爱给了她坚持工作的毅力。努力不断积累经验后,她的调研及采访能力得到突破提升,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她去锦屏县采访抗洪救灾中牺牲的年轻干部潘仁泽相关事迹的稿件,被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等报刊采用

西南政法大学

李黔渝(左)在采访中

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秉持新华社记者“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的信条,李黔渝在贵州这个既是历史上全国贫困人口最多,又是近年来减贫人口最多的地方,亲身走进当地人民生活的环境,领略国家扶贫工作最真实的发展面貌,体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长时间的报道,让李黔渝亲身感受到了小康社会建设的迅速发展:扶贫建设惠及贵州地区许多偏远的县城山村,农业与工业加快联合发展步伐;国际合作给贵州引入了许多外国特色产业;政府还针对贵州某些地区灾害频发的现象进行了减灾抗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西南政法大学

李黔渝(左)在进行采访记录

母校,永远的指明灯

李黔渝说,一切的取得都离不开母校对她的深刻影响。在校期间,李黔渝的导师张诗蒂教授不仅教会了她记者的本领和技能,更教会了她什么才是一名合格的记者。张教授用实际行动教会李黔渝,记者的灵魂不仅体现在文稿中,更体现在作为记者的生活中:每一天都致力于前往事实报道的第一线,每一秒都做好为第一时间报道要闻而艰苦奋斗的准备,每一刻都不惧赶往现场的困难与阻碍。这一切都基于从教育中获得的对这份职业的信念和热爱。

李黔渝一直认为,只有真心热爱记者这份职业,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说走就走的“奔波”、加班写稿的“煎熬”,感受“别人的故事,最后成了你的故事”一般的奇妙体验。黔渝师姐希望母校的师弟师妹们,学会热爱自己的学业,坚持自己内心的向往。她说:“如果你们也选择了相同的道路,那么请用热血倾注这份使命吧。”

记者,一个永不过时的理想

“记者,记着”

西政人永远在路上

用坚定的理想握住前辈的接力棒

他们,正在茁壮成长

采访前文三位记者的校园记者

致敬前辈

怀揣新闻理想

“毓秀微风”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记者团)记者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本科生 崔冬赟

西南政法大学

在我看来,记者的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和传递资讯,而是会在挖掘采访、深度接触人物事件的过程中去感受人物魅力,还原事件真相,展现人物事件背后的丰富内蕴和精神世界。

做记者,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缺一不可,以前只是从理论上知道这“四力”,但是了解到王磊师兄的日常工作,了解他为做调查类和人物深度报道所付出的努力时,我对这四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即使是文字工作者,在吃苦耐劳方面也丝毫不逊色于其他工作。记者的工作深刻且具体地诠释了“铁肩担道义,妙手铸文章”这句话,我们应该向所有默默工作的记者致敬!

“毓秀微风”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记者团)记者

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本科生 林春霞

西南政法大学

我认为写新闻,不仅是说要挖掘出什么东西,更要想的是这篇新闻会有什么影响。就要更加注重于“人”本身一点。

在对张勇师兄的采访中,我最难忘的事是当时问张勇师兄:“为什么要选择当记者,为什么要坚守在一线?”他说:“记者只有到基层去、到一线去才能写出好文章。”当时张勇师兄引用一位前辈的一句话:“要用文章擦亮你的名字。”我认为要做一项工作,就要好好去做。然后要好好地写稿子,好好地收集素材,做一个历史的见证者、亲历者,并且要尽自己的职责,把一些东西传播给大家。我觉得这也可能是我选择这个专业,或者说是以后想从事这个职业最朴素的一种愿望:做好自己的工作,写好每一份稿子,把好的东西传播给大家。

“毓秀微风”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记者团)记者

人工智能法学院2019级本科生 李禹潼

西南政法大学

一个好的记者需要很多的知识和经验,要有敏锐的新闻观察力,一旦有新闻发生,就要第一时间冲向一线,及时了解现场的情况和事情发生的具体过程,及时报道自己的新闻题材。

在采访李黔渝前辈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她对于这份工作诚挚的热爱,她把这八年来在贫困地区一线目睹的人民生活沧海桑田的变化娓娓道来,语气中充满了激动和喜悦,我能从话语中体会到这些年来国家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成果,同时也感受到了她在这种环境下报道热点事件的艰辛和辛苦,但更多的是她强烈的责任感,让我感受到一个记者的灵魂所在。

用揭示真相的火种

点燃心中的理想

新闻人,奔跑没有终点的路上

西政人,一直在路上

坚守在新闻战线的你们

母校祝每一位有理想、有担当的新闻工作者

节日快乐!

西南政法大学

推荐阅读

1.西政人的函数曲线来了

2.金奖!金奖!没错,西政又获奖了

素材来源:人民日报 人民网 央视网

采访:李禹潼 林春霞 崔冬赟

王靖雅 姚佳玉 钟玉洁

文字:李禹潼 林春霞 崔冬赟 王靖雅

王子涵 姚亿锐 姚佳玉 钟玉洁

排版:钟玉洁

执编:王靖雅

素材校核:张勇 王磊 李黔渝

西南政法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重庆本科院校-西南政法大学-微高校-院校号-西南政法大学-致敬!今天西政的头条是“你们”!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