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贝自画像
Gustave Courbet
古斯塔夫·库尔贝
法国画家, (1819-1877)
库尔贝(Gustave Courbet 1819—1877年)是法国现实主义美术运动的代表人物和旗手,“现实主义”一词即得自于1855年他举行的个人画展。
库尔贝既不赞同古典主义的陈腐,也不喜欢浪漫主义的幻想。他倡导艺术的真实,主张师法自然,去华就实,表现自己亲眼所见的人和事物。有人请他画天使,被他一口回绝,他说天使谁也没见过,根本无法描绘。他排除一切艺术的理想化,主张唯有写实才是真正的艺术。
自画像(库尔贝与黑狗)
居斯塔夫·库尔贝1819年生于法国的奥尔南,自幼天赋聪颖、相貌出众,既高傲自大、自命不凡,又热情奔放、慷慨大方,从中学时代;就成为同龄朋友们心悦诚服的领袖。
1841年,他的父亲送他到巴黎念大学,要他学习法律,但他却立志做一名画家,在皇家美术学院和贝桑松美术学院学习。当他23岁时就已掌握了自己风格的主要因素。
采石工
库尔贝坚持认为日常生活是现代艺术家唯一有效的主题,他的早期作品《采石工》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理念。在该作品中,现实主义艺术家为观众呈现了乡村矿工日常生活的一幕。库尔贝以直白的手法呈现了两个真人大小的男人——一个70岁左右,另一个很年轻,他们正在为铺设乡间道路开凿石头,完全没有英雄主义色彩的动作。就传统而言,这种极其辛苦、收入极低的工作常会落在法国社会最底层成员的头上,正如画面上为了养家糊口的采石工身上破烂的衣衫和工具所证实的那样。通过把青年和老人并置的手法,库尔贝暗指那些出身贫穷的人将终生贫困。艺术家既没有理想化也没有浪漫化这些人的工作,而是直白且准确地描绘了他们艰辛的劳作。库尔贝采用脏脏的灰褐色进一步传达出该工作的艰辛和乏味,而且,年长者的跪姿也暗示了工作的机械和单调。1848 年的革命使得工人问题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也将工人推到了文学和艺术舞台的中央。库尔贝于 1849 年创作的这幅《采石工》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民众心声。
奥尔南的葬礼
可将手机横过来观看
许多艺术史学家认为《奥尔南的葬礼》是库尔贝的代表作。巨大的画布(约 300 厘米 X 670 厘米)描绘的是在艺术家的家乡——法国东部贝桑松市——附近一处荒凉的山区举行的一个小型葬礼。参加葬礼的都是一些普通民众,就像巴尔扎克(1799-1850)和福楼拜(1821-1880)小说里刻画的那些人物一样。牧师正在宣读《亡者祷文》,出席葬礼的人们聚集在墓穴周围。尽管该作品采用的是传统历史题材的巨大尺幅,但主题的平民化和毫不掩饰的反英雄人物式的构图还是让当时的评论家大跌眼镜。《奥尔南的葬礼》记录的不是一个基督教圣徒或一位勇士的葬礼,它记录的是普通百姓身边反复发生的事,对死亡既没有浪漫化,也没有崇高化。之前从未有人以如此巨大的尺幅画过风俗画。除此之外,库尔贝竟然大胆地把该作品作为历史画提交到 1851 年的沙龙,此画因被鉴定为葬礼画而遭到拒绝。
宽阔的画面上沿着波浪线横向排列了三组人物——右后方是穿着黑色丧服的妇女;接下来是围成半圆、有着同样着装的男士们,包括镇上的公职人员和一条猎犬;左边是各种神职人员。葬礼上的众人平等似乎也触犯了沙龙观众等级森严的社会敏感。这组人墙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阻止了空间的继续深入。每一张人脸都是对照模特写生而成,其中有些模特是库尔贝的父亲、姐妹和朋友。人墙的后方是荒凉的峭壁,头顶是黑压压的乌云,画面前景的正中央是向观众敞开的墓穴洞口。
除了那些自然不做作的人物面孔,库尔贝几乎没有使用任何明亮的色彩就巧妙地完成了整幅作品。没有英雄史诗,没有崇高庄严,没有戏剧冲突,库尔贝直接呈现给观众的是世俗世界的生与死。1857年,朱尔斯-弗朗索瓦-菲利克斯·哈森·尚弗勒里——首个认可并欣赏库尔贝的艺术评论家——针对该作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它呈现的是一个小镇上的葬礼,也是所有小镇上的葬礼。”与浪漫主义的戏剧化风格不同,现实主义更关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
画室
可将手机横过来观看
库尔贝坚持强调客观,强调不含作者自我立场地真实呈现。他的另一件名作《画室》也同样以巨大的尺寸描绘自己的画室:他正在画画,一边是他的模特儿、文艺界的朋友,另一边是街头乞儿、流浪汉、市井小民。好像他希望在他创作的世界,这些不同阶层、不同背景身份的人,都可以一视同仁被忠实地对待。
筛谷的妇女
库尔贝当然也受到了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他的《筛谷的妇女》与《采石工》一样,都是以劳动者为对象,虽然也是客观描绘的作品,但在主题的选择上仍然和写实主义倾向于同情工人农民的大方向一致。库尔贝在现实生活中是一名激进的社会主义信徒。他反对君主体制,抨击政府的权力扩张,还曾经带领民众拆毁拿破仑的纪念柱,因此以公共危险罪入狱。
库尔贝在他后期的生涯中,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去探讨风景、肖像、静物或人物的主题,以便赶上各种潮流。不过,他那种典型的现实主义魅力经久不衰。他的现实主义,把对自然的精确观察,与夸张的、富有表现力的绘画手段结合起来,进而在 1860 年代后期,使他的魅力在一组海景中达到了高峰。他的《海浪》,似乎故意选择了一片单调而开阔的海域,以显示他处理这种题材的能力。他把本来是两度的平面组织结构,用突起的油画颜料堆起雕塑式的质地效果,让人们去理解作品的第三度——深度。
现实主义对后来的美术史影响深远,这体现在它还涉及重新审视画家的创作初衷,并摆脱了以建立错觉为首的既定认知。现实主义画家强调,艺术家应通过对色彩和构图的处理来吸引民众关注画面本身。库尔贝在构图和技法上十分简单而直接,这在当时许多传统画家看来简直是无法理喻的粗鲁——他通常会使用调色刀快速地把色块涂抹在画布上,从而形成粗糙的画面肌理。他的这种做法启发了许多曾经为他工作多年的年轻艺术家,以及后来的印象派画家,如莫奈和雷诺阿,但公众却指责他很草率,评论家抨击他粗俗野蛮。
吊床
塞纳河畔的年轻女子
美丽的爱尔兰女孩
棚架
朱丽叶肖像
库尔贝与黑狗自画像
含着烟斗的男人
绝望的人
乡下小女孩
埃特莱特的悬崖
埃特莱特的悬崖
孤立的岩石
特鲁维尔的海滩
奇隆城堡
莱芒湖
海边悬崖雪景
早安,库尔贝先生
蒲鲁东与孩子们
恐惧发狂的人
窗边的三个英国女孩
含着烟斗的自画像
擅长马术的女人
保罗·安索肖像
倒影中的吉普赛女郎
穿马德拉斯服的农妇
静物
杰夫·昆斯在观看库尔贝展览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