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系列讲座|刘树纲:新时期戏剧浪潮我的创作与探索

中央戏剧学院,艺考

中央戏剧学院

2021-6-02 12:56:07 文/庞飞 图/卢晓东

关注

点击上方“中央戏剧学院”进行关注

4月23日,我院校友、原中央实验话剧院院长、国家一级编剧刘树纲,在昌平校区为研究生做了题为《新时期戏剧浪潮·我的创作与探索》的讲座。刘树纲以他创作的《灵与肉》《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三部很有影响的话剧为例,讲述在新时期戏剧浪潮中,戏剧人突破旧有模式,积极寻求变革与创新的历程。

中央戏剧学院

讲座现场

讲座开始,刘树纲简要介绍了新时期戏剧浪潮的时代背景和出现的戏剧现象。20世纪80年代初期,剧场经历了从热闹非凡到门庭冷落的变化,当时的剧院团已处于“多演多赔、少演少赔、不演不赔”的状况。观演关系的变化迫使刘树纲等戏剧人认识到,必须在戏剧观念、艺术手法和演出样式等方面,突破既有思维模式,寻求新的表达方法,去满足观众业已变化的审美需求。

在此形势下,刘树纲创作了《灵与肉》这个表现拳击手人性扭曲与回归的话剧,尝试着赋予它新的舞台形式。剧中大胆加入了搏击、歌舞等“娱乐性”情节元素,充分利用舞台假定性来表现人的想象、幻觉、潜意识等内心活动。《灵与肉》自首演起便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观众赞赏该剧寓教于乐,具有观赏性。此后几年,全国不少剧院团争相上演《灵与肉》这出戏。

中央戏剧学院

国家一级编剧刘树纲开展讲座

刘树纲认为,新时期的话剧革新运动,虽然是由形式创新先行,但它同时带动了戏剧内容的革新。在80年代中、后期,一批内涵丰富,人物自我意识觉醒、个性饱满复杂的剧作涌现出来。这些剧作不仅提高了戏剧的观赏性,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戏剧的思想品格。

在创作《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这个戏之前,刘树纲去法院深入生活了一年多的时间。他认为写离婚这类题材的戏,要把社会生活的半径尽量划得大一些,要以人像展览的方法,演示离婚人群的生存状态。刘树纲将离婚法庭搬上舞台,将真实生活中离婚的场景演给观众看。演员则跳进跳出,分别扮演法庭主持人和打离婚官司的当事人。这种间离效果,让观众在被带入剧情的同时,理性地去思考婚姻的本质问题。该剧演出样式新颖别致,受到观众的高度认可。而瞬间变换角色身份的演绎方法,也让演员充满了创作的满足感。该剧还曾被美国一个职业剧团看中,移植到美国去演出过。

《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是刘树纲的另一部力作,它曾被前苏联的剧院翻译演出过。该剧原是公安部为英模立传的“命题作文”。刘树纲不想写通常那种表现“见义勇为”的俗套情节剧,他运用逆向思维,选取了常被避讳的非英雄化的角度切入主题。

刘树纲去哈尔滨实地调查该案件。他没有直接去采访“英雄”本人,而是去寻找“英雄”出事的那辆公交车上那些冷漠麻木的乘客。他很疑惑,当“英雄”勇斗扒手时,这些乘客为何没有伸出援手?通过寻访,刘树纲意识到,这个事件中的当事人们,在表面冷漠荒唐的行为中,隐藏着复杂的社会性心理弊病。

以死者对生者的“访问”这种略显荒诞的舞台形式来展现情节,不仅在视角表达上让人耳目一新,还能通过思辨,最大程度地表达刘树纲的忧思和叩问:正义、同情和互助等人类美好的品行,为什么丢失了?而死者与生者在舞台上直接对峙,让人物之间的情感张力明显扩大,彼此灵魂的碰撞显得更为有力,社会批判力度也更大。

在具体表现手段上,《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充分利用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元素,让歌队成员一人扮演多个角色。就连风、雷、雨、电等自然元素,以及桌、椅、柜等道具,也由歌队演员来扮演。高度象征化的舞台,多维的空间穿梭,将情节推向极致,使得戏剧高潮频出。该剧因其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在当年掀起观剧热潮。

讲座最后,刘树纲和研究生们就戏剧创作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供稿、图片:研究生部

责编:陈予婧

欢迎各位校友、社会各界人士关注中央戏剧学院微信公众平台。您可以搜索 “zhongxi_1938”,或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关注。

网站:http://www.chntheatre.edu.cn/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北京本科院校-中央戏剧学院-微高校-院校号-中央戏剧学院-研究生系列讲座|刘树纲:新时期戏剧浪潮我的创作与探索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