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党史跟党走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这里,您可以跟随我们一起走进党的历史画卷,聆听革命先辈的历史故事,感悟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让我们相伴前行!
周恩来的“养身之道”
朗读者:宋辉斐 水利与水电工程学院团委书记
1971年6月,周恩来总理会见竹入义胜率领的日本公明党代表团一行。会见中,日本友人问周总理有什么“养身之道”?周恩来说:“在漫长的中国革命战争岁月中,有许多同志都牺牲了。为了把牺性同志的工作都承担起来,我们活着的人更要加倍工作。我每天都以此激励自己,这也可以算是我的‘养身之道’吧。”周恩来的“养身之道”,既是对自己人生信条的诠释,更是对他一生孜孜以求忘我工作的鞭策。
无论是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周恩来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勤奋刻苦的工作精神,达到惊人的程度。可以说,他的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生活。
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在武汉工作的十个月中,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全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做了大量工作。1938年10月,当日军迫近汉口时,他在口授完《新华日报》最后一篇社论、送走最后一批撤离的同志后才离开。他离开的这一天,汉口陷落。见证过这段历史的郭沫若心悦诚服地写道:“他可以几天几夜不眠不休,你看他似乎疲劳了,然而一和工作接触,他的全部心身便和上了发条的一样,有条有理地又发挥着规律性的紧张,发出和谐而有力的律吕。”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作为总理,更是殚精竭虑地为党和人民忘我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为保证城市居民不断粮,他亲自计算粮食库存和调进、调出的数量,亲自给省市领导打电话,不妥善处理好就不休息,常常为分配、调运、贮存粮食工作到凌晨。
到了晚年,周恩来的癌症病情已经严重恶化,但他仍然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处理政务。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即使病重时,仍念念不忘工作,时刻对工作倾注全部心力。有资料统计,他从1974年1月至5月的139天中,每日工作12小时至14小时有9天,14小时至18小时有74天,19小时至23小时有38天,连续工作24小时有5天,只有13天的工作量在12小时以内。
周恩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夜以继日,殚精竭虑,奉献了全部心血。他入党不久写过一首《生别死离》的诗,其中写道:“没有耕耘,哪来收获?没播革命的种子,却盼共产花开!梦想赤色的旗儿飞扬,却不用血来染他,天下哪有这类便宜事?”最初的誓言,成为激励他毕生为党和人民事业忘我工作的力量源泉,他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周恩来同志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周恩来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楷模。
注:故事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7月24日期
“陈云如何看待功劳”
朗读者:张冬月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团委书记
纵观陈云光辉的一生,他始终坚持“不居功,不自恃”的准则,将党和人民摆在首要位置,多次强调“不能把功劳记在自己一个人的账上”。1937年至1944年,陈云担任了7年的中央组织部长。在离任之际,继任者彭真及其他一些同志问陈云,有没有什么需要交代的。对此,陈云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作了明确回答。他说,7年中看到了一种不良倾向:“在我们党内一部分干部中间,有一股骄气”“许多人喜欢人家说他好,不喜欢人家说他坏。有的人只能升官,不能降级,有功必居,有过必避。”他的交代就是,“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要正确看待功劳,要摆正个人位置。
那么,应该怎样看待功劳呢?陈云认为必须摆正三个因素的次序:“头一个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党的领导,第三才轮到个人”。这个次序一点也不能颠倒,丝毫不能含糊。陈云以党的历史生动阐明了必须摆正个人位置的道理。张国焘曾经指挥千军万马,做过边区政府主席,“但是当他离开了老百姓的时候,当他离开了党的时候,一个大钱也不值。”“他走的时候单枪匹马,干部统统离开他,警卫员也回到了延安,他一个人在清明时节雨纷纷中走了。”“这件事,可以做我们的教训。个人的作用是有的,不过自己不要估计太大了。任何人离开了人民,离开了党,一件事也做不出来。”“我们是党员,在党的领导下,适合老百姓的要求,做了一点事,如此而已,一点不能骄傲。”
陈云认为,在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全党上下必须摆正个人位置,正确看待功劳,凝聚起强大的力量。他说,根据世界大势、中国大势,我们是处在决战的前夜。我们有这样的志向:要解放全中国,使全中国的人民起来,把政权拿在手里。现在全党的任务是要增加力量。“如果我们的同志都把心摆得非常正,非常实事求是,毫无个人主义,可以抵得十万军队,一百万军队,这是无敌的力量。”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广大党员干部要向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学习,客观认识成绩、正确看待功劳,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积极心态,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注:故事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9日期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
朗读者:刘佳音 经济与管理学院2017级本科生
2012年11月29日上午,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迎来了不寻常的参观者。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指着一本泛黄的《共产党宣言》,生动地讲述了一个关于共产党人初心和信仰的故事。习近平: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结果吃错了,他旁边一碗红糖水,他没喝,把那个墨水给喝了,但是他浑然不觉啊,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他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就是写这本书。于是由此就说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1919年,刚从日本留学回国的陈望道应《星期评论》杂志之邀翻译《共产党宣言》。为了专心致志完成这个任务,1920年2月,陈望道特地回到家乡义乌分水塘村,开始心无旁骛地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本来就对社会主义十分憧憬、对马克思主义充满敬仰的陈望道以日文版为依据,同时与英文版相互对照,费了平时译书的五倍功夫,终于在当年4月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中文翻译。
中共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一级巡视员王祖强:因为思想的力量是无穷的,理论的力量,它只要把这个道理讲透了,讲明白了,那么它这个力量就是无穷的。因为历史它是映照现实的,你光为历史而历史,不解决当下问题,它影响不了更多的人,所以陈望道的这种文本、精神不仅仅当年影响共产党人,现在也影响。
《共产党宣言》时,正值中国共产党筹建时期,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纷纷成立。《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出版后,受到工人阶级和先进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从此,这本只有28000多个汉字的小册子,成为中国共产党创造革命信仰的思想起点。
注:故事源自央视新闻
《青春中国》
朗读人:张飞宇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2018级研究生
青春中国
欧震
用茫茫的夜色作墨
用疮痍的土地作纸
在鸦片战争的硝烟之后是谁?
写下的两个字——中国
让人读得昏暗读得疲惫
更让人读得心痛读得悲愤那萎缩在清末史书里的
消瘦的中国啊
那跪倒在《南京条约》里的
软弱的中国啊
那一天,无数的青年
走上了街头
面对淋漓的鲜血
面对惨淡的人生
他们的呐喊如同一阵阵惊雷
激荡着这昏睡的土地
他们就像一束束火焰在曲折的道路中蔓延盛开成五月绚丽的花朵
此后,他们加入到共产党人的行列中
他们义无返顾地选择了
用铁锤砸碎黑暗
用镰刀收割光明
他们走过漫道
他们越过雄关
他们驰骋疆场
他们英勇杀敌
他们要以枪杆做笔
写下一个崭新的中国
他们要以热血为色
描绘一个青春的中国
许多年后的今天
当我的目光穿越历史的峰峦
我依然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呼吸
我又看见了
一群又一群的青年
那挂满汗水的面孔
我又听见了
他们嘹亮的歌声
在荒芜的土地上回荡
他们用无怨无悔的青春
在悠悠岁月中
写着一首爱的诗篇
是的,岁月悠悠、人生漫漫
那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诗篇
那是一片开满鲜花的风景
那是一曲气势磅礴的交响
那是一座壮志凌云的丰碑
哦,中国,我要为你写一首诗
用太阳金色的语言
用心海浩瀚的蔚蓝
哦,中国,我要为你画一幅画
用春天百花的色彩
用五星红旗的光芒
今天,一个大写的中国
让人读得光明、读得酣畅
今天,一个腾飞的中国
更让人读得生动、读得自豪
这就是在世界的东方喷薄而出的
希望的中国
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辉煌的中国
这就是我们的
青春中国
近期精选
戳图片可直接跳转哦!
华电研发“上天”了
10天后,我在华电等你!
接力啦!5分钟,华电博士带你寻根!
素材来源丨校团委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编辑丨董艺双 文博正
审核丨卜叶蕾
分享
点赞
在看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