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像柳青那样”!

艺考栏目头像

北京大学

2021/6/02

关注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5月21日,一部全景式描绘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电影《柳青》在全国上映。同日下午,电影主创团队来到北大,在电影放映之后,与北大师生一起深入交流在新时代学习柳青精神的心得。

“襟怀纳百川,志越万仞山,目极千年事,心地一平原。”一起翻看柳青这本厚重的“书”,感受柳青精神的传承力量。

……

小街上,霎时间,空寂无人。只有他——一个年轻庄稼人,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一只胳膊抱着用麻袋包着的被窝卷儿,黑幢幢地站在街边靠墙搭的一个破席棚底下。

……

他觉得: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只有那些时刻盼望领赏的人,才念念不忘自己为群众吃过苦。

……

他想:在这里美美睡上一夜,明日一早过渭河,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买稻种!但是,也许是过分的兴奋,也许是异乡的情调,这个远离家乡的庄稼人,睡不着觉。

票房的玻璃门窗外头,是风声,是雨声,是渭河的流水声……

中学语文教材上曾有这样一篇经典课文,节选自作家柳青小说《创业史》的《梁生宝买稻种》。在柳青平实精炼的笔下,一个朴实农民梁生宝的形象跃然纸上,他正在从皇甫村带着互助组百姓的希望出发,从渭河下游坐了几百里火车来买稻种,期望带领全村人民过上好日子。

“梁生宝买稻种”的故事其实就来自柳青本人的经历。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柳青是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著作《创业史》塑造了梁生宝等诸多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被称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

北京大学

1943年,柳青到米脂县一个贫穷的村子里当文书。三年驻村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他脱下西装背带裤,穿上老棉袄,与农民吃住在一起,并写下了长篇小说《种谷记》。

1951年,只有36岁的柳青已是九级干部,他的长篇小说《种谷记》出版后广受好评,小说《铜墙铁壁》也被改编成电影《沙家店粮站》,引起轰动。

北京大学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了一件事情。1982年,我到河北正定县去工作前夕,一些熟人来为我送行,其中就有八一厂的作家、编剧王愿坚。他对我说,你到农村去,要像柳青那样,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柳青为了深入农民生活,1952年曾经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后来辞去了县委副书记职务、保留常委职务,并定居在那儿的皇甫村,蹲点14年,集中精力创作《创业史》。因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电影《柳青》真实再现了我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展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所经历的重重困难和取得的宝贵经验,展现了柳青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一段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创业史。

北京大学

活动现场

↓走进《柳青》幕后的故事↓

柳青精神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这句朴素的语言至今广为流传。

《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称柳青是自己的“文学教父”,写作中遇到难题,他便情不自禁来到皇甫村,在柳青墓前一待就是几个小时。作家陈忠实在创作《白鹿原》时,案头总是要放一本《创业史》。

就是这样一位人民作家,用带着泥土的笔,为中国道路著史作注。柳青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如何诠释它?又是什么让它拥有永恒的生命力?

“要想写作,就先生活”

柳青对自己的要求昰:“一生都要和人民群众同甘苦,永远保持一个普通人的感觉。”

到一线去,深入生活、深入**,柳青精神是置身人民的赤子精神,是对人民的承诺与初心。

北京大学

柳青在皇甫村家中

1952年5月,柳青作出了一个决绝的决定,他放弃了在北京的领导职务,踏着最后一场潇潇春雨中的泥泞路,到陕西省长安县的皇甫村落户。

北京大学

柳青和妻子马葳

“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就先塑造自己。”柳青这样说,也这样做。

他理了寸平头,换上了农民式的对襟袄,戴上瓜皮土帽,俨然一个土生土长的陕西农民。那瘦小、黝黑而亲切的面孔消解了“柳书记”的名号带来的距离感,村民们很快同他渐渐熟络了起来。

北京大学

柳青(左二)和皇甫村农民在一起

与形象一同彻底改变的,是写作方式。他要告别陈陈相因的写作,然而尝试新的写作模式不易,他坚韧地日拱一卒。“我就是这样想,到我要反映的人民中去生活!”他要用文学记录新中国的山乡巨变,写真正的中国农民的故事。

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就是到人民群众中去想办法、打主意,到群众中去发现积极因素。对作家来说,则是塑造有深刻内涵的典型人物,特别是塑造代表着历史发展方向的新人形象。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韩毓海

北京大学

历史上很少有作家通过写作经历来改变自己,柳青就是一个,他笔下的人物故事不是“塑造”出来的,而就是每天在周边活生生的乡亲乡情,知识分子不能代表农民,柳青就深入到农民中去,把自己“变成”农民。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强世功

今天,柳青精神无时无刻不在鞭策着我们,于田野间探求中国经验道路,学问既要在书斋中作成,更要在时代中作成、在人民中作成。

“我们一直在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柳青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探索与建设。

14岁阅读《共产党宣言》,37岁组织领导皇甫村农业合作化,直至晚年,他仍学习求索如何将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得更美好,如何让人民更幸福。他胸怀理想,讲述中国故事,更拓印中国道路,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这种精神,贯穿百年。

北京大学

柳青在学习

柳青以作家的身份来到皇甫村,但他更是一位乡村工作者。

初来乍到的柳青,利用晚上的时间,带领各级干部学习互助合作课本,给大家讲农工业发展之相辅相成,绘声绘色地讲述未来的美好蓝图。

北京大学

柳青(右一)在皇甫村常宁宫家中

刚开始,村民们有疑惑,柳青就换位思考地讲,从不打官腔,也不拘泥于地点,在路边、田埂上、草棚屋里,只要他往那儿一站,立刻围上一群人。

他谈话时会援引许多本地的实例,风趣幽默,引人发笑,从互助组的经营合作之道,到国家方针政策的解读,凡经他之口,都浅显易懂,深入人心。

北京大学

到了麦子泛黄的时节,互助组也遇到危机。柳青抓住时机,探访每一个互助组,为群众解决各种矛盾,同他们聊天谈心开会,全身心投入动员和调解工作中,对许多人的身世、遭遇、个性甚至家庭关系都了如指掌。

正因为有柳青这般深入农民生活,我们在读《创业史》时,才会感受到朴实文字之下的惊人力量和浓浓余味。

北京大学

柳青(左一)与《创业史》中梁生宝的原型人物王家斌(右二)谈工作

《创业史》第一部的写作用了6年时间,四易其稿,精益求精,付出的艰辛难以想象。可以说,这既是一部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创业者的心灵史,更是国家发展进程中的缩影,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

北京大学

柳青《创业史》书影

柳青的一生就是在为中国道路树传立碑,共和国的艰辛探索和柳青本人的崎岖经历投射在一起,更体现了新时代朝阳诞生的不易。电影《柳青》为观众记录了这位作家、共产党员的魂魄,也让观众从柳青身上看到了中国道路和中国气派的来路,更让青年人感受到“传承”道路与气派的重担。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

“我们想把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风骨、中国文人几千年来的血脉传承真情实意的纳入电影当中,展现给更多的人。”《柳青》导演田波在电影交流会上说。

北京大学

不同于天生的“农民作家”,柳青更代表着知识分子阶层,从他驻村开始不被农民理解甚至农民不愿和他讲话,到他被迫离开时村民们哭着为他们一家送行,这位知识分子用实际行动真正地“住进”乡亲们的心间,真正诠释了一代知识分子的良心和担当。

不能拿33年的党龄开玩笑

当柳青说出这句话时,他以实事求是的姿态,向党展现了他心之光明。

共产党员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信仰。廉洁奉献、心怀群众,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了这份信仰。

北京大学

电影中,柳青面对审查时脱口而出的“不能拿33年的党龄开玩笑”,令现场的北大师生动容。

作为共产党员的柳青说,“不能拿33年的党龄开玩笑”,是电影中非常精彩的一笔,它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细致入微的、在生活本身的出现。这一句台词,就将一名共产党员、一个知识分子的气节诠释得淋漓尽致。“实事求是”始终是柳青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李国华

北京大学

另一幕剧情是柳青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面对朝阳吐露的对人民的深情,这是整部电影的升华之笔,将柳青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展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柳青》的上映既是电影事件也是文学事件,近年来反映作家生平的传记电影并不多,《柳青》填补了这一遗憾,它让年轻人看到了彼时乡野和共产党人的精神信仰。从影片中我看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东西,它属于关中秦川,属于中国乡野,也属于中华民族坎坷艰辛的奋斗历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柳青所坚守的精神和信仰,就是知行合一。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

在《创业史》第一部出版后,柳青收到了一万六千多元的稿费,对于这笔钱的处置,他在来皇甫村之前就已经想好,要将《创业史》的稿酬将全部捐献给本地建设。

北京大学

《柳青传》中柳青给公社管理委员会的书信

第一部的稿费捐完后,皇甫村合作社社长来请求帮忙:村里想办电线。柳青立即向出版社请求预支第二部的稿费,全部给村里办电线。村里通上了电,那暮色下亮起的一条线,也是柳青心里的光亮。

柳青的这一生和王阳明一样,都达到了“我心光明”的境界。柳青很好地诠释了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这份信念贯穿了柳青整个驻村经历和《创业史》的写作生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柳青时刻把皇甫百姓放在第一位,我心即是民心。他已然超脱“为稻粱谋”的人生价值,富有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魅力。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潘维

北京大学

玉米地里、村庙前,农民们热火朝天地劳作着,画面暖色的高光下,勾勒出大地的喜悦。柳青就站在他们中间,他们有共同的喜怒哀乐。

他的《创业史》没有写完,但中国的道路还会无限走下去,这是属于中国的道路,属于千千万万人的事业。

2016年,柳青诞辰100周年之际,他的女儿刘可风在父亲去世近40年后完成了《柳青传》。她说,父亲在晚年常说,“一个社会必须有一批品质高尚、富有个人牺牲精神的人去带领大家,这个社会才能得到发展,才能维持下去。”

北京大学

“春风到处说柳青”。深入生活,以人民为中心,胸怀理想,精益求精……柳青精神是一代人民作家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它产生于特定的历史年代,而又超越了具体时代。影视文艺是一种通道,电影《柳青》将这永恒的精神魅力播散至今日的北大,今日的中国。

新时代的征程上,先辈们将论文和艺术作品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践行,将鼓舞无数北大人继续前行。他们走到广阔的天地之间,在山间原野挥洒青春的热血,迈出柳青口中无限道路的一步又一步。

/ 互/ 动/ 有/礼 /

读完《创业史》,你有什么感悟?你觉得柳青精神怎样影响了自己?

截止2021年5月26日20:00,评论区留言点赞前3名的读者,将获得《创业史》一本。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文字:周君柔、张一夫、王钰琳、黄昭华

摄影:李香花

图片:《柳青》剧组、《柳青传》、新华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视频:《柳青》剧组

排版:刘涵烨

责编:昭花花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看!北大最初的模样

40年前的北大往事,被新华社画成漫画北大是她人生的“最优解”,读书是她的最爱

杨振宁、许渊冲等“主演”!史上最强阵容电影!

北京大学·国家大剧院梦幻联动!

百年初心

蓝图北大

不一样的科学家

学者书房

北大学科

北大体验

<<< 滑动查看更多 >>>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

温馨提示:在浏览““要像柳青那样”!”的时候,遇到了一点问题, 该内容由用户上传,目前的状态为内容正在审核中。

ai审核.png

对本文进行反馈,可以加快审核进度或“点击这里”前往其他网站查看。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北京本科院校-北京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北京大学-“要像柳青那样”!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