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前身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艺术设计高等院校。1999年并入清华大学,改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美术学院抓住加盟综合性大学带来的新机遇,不断深化专业基础,优化学科设置,致力于跨学科、跨文化、培养顶尖人才。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共同谱就了灿烂的篇章。由诺贝尔奖得主、清华大学名誉教授李政道与清华大学教授吴冠中发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已经组织了五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论坛,在海内外都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一贯重视对师生的国际化视野、全球胜任力的培养,与60余所国际知名院校建立合作,展开了多形式的跨文化人才培养项目和一系列重要国际交流。比如“一带一路”中国艺术家走进非洲文化交流活动,主办多项国际艺术展,传播和彰显中国文化艺术,讲好中国故事。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院致力于打造跨学科国际品牌,构建协同创新体系,让艺科融合进一步为服务国家与民生的优良传统赋能。
在人才培养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培养一流人才,构建多层次美育体系,始终坚持开放、包容、科学、创新的学科建设理念,瞄准世界前沿,聚焦民生需求,服务国家需要,提倡艺术与科学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
在学科建设上,学院近年来承担了更多的国家重要科研项目,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大幅度提升。除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基金等项目,美术学院还主持参与了如“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及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特别是作为设计学科,美术学院还首次主持了国家科技重点专项《中国风格文化创意及智能产品设计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的立项,针对创意设计领域核心技术和高端系统装备国产化不足,相关科研成果与文化产业结合不紧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典型板块未形成等问题,联合展开科研攻关。
与此同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还坚持美育与文化传承及创新相结合,践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将以美育人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积极投身实践。艺术设计参与扶贫,运用专业智慧优化资源、改善现状、助力乡村振兴;研究保护非遗文化,发挥学科优势,践行非遗生态保护理念,让古老工艺焕发时代新生。鲜活的风土人情是美术学院师生的灵感来源,广阔的田野社会是他们的论文写就地。清华美院人脚踏实地,以美育己,传美于人,向美而行。
面向新时代的国家发展目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清华大学讲话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构建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社会美育结合的“大美育”体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培养塑造时代新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秉承使命,牢记责任与担当,努力成为国家形象的塑造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优秀文化的传承者、艺科融合的引领者、创新人才的培养者,更好地服务国家和人民,以更加国际化的视野和植根血脉的文化传统,向广阔的世界呈现艺术设计教育的新面貌,续写清韵华章。
展 览 特 别鸣 谢
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
中国美术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资料来源/展览策划团队
摄影/ 郑林庆
文案/ 刘家嘉 朱滢 清美学生记者团
视觉设计/牛彤彤
图文编辑/罗雪辉 牛彤彤 孟彤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