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习近平
这是一个民族
用身躯和热血铸成的钢铁丰碑
奋战十四载
千万军民前仆后继
这是一个民族
用滚烫的热泪和悲壮的热血
汇聚成的奔流
七十余年 奔腾着 咆哮着
在血与火的洗礼中
古老的中国凤凰涅槃 浴火重生
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征程
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淬炼出的抗战精神
激励着中国人民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
永不屈服 一往无前
这是美国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1936年8月在豫旺堡(今宁夏同心县预旺镇)拍摄的名为抗战之声的经典照片(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抗战历史
1931年“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1937年“七七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14年时间里,中国人民共毙伤俘日军150余万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等一批抗日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
从局部抗战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从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血洒疆场,血与火的洗礼淬炼出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驻守北平宛平城的中国军队奔赴卢沟桥抵抗日军(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这是“狼牙山五壮士”幸存者葛振林(右)和宋学义(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抗战精神内涵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这是武汉保卫战中,我军向敌人发射迫击炮(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得到了极大升华,激励国人“以民族国家利益为依归”,彰显出气贯长虹的爱国主义精神。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这是东北抗日联军骑兵部队(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传统,面对强敌,中华儿女挺起了民族的脊梁,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这是中国军队88师在上海闸北的环形工事里同日军巷战(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中华民族是英雄的民族,有着不畏强暴、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14年抗战,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进行了英勇抵抗,抱定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决心,抱定了血战到底、抗战到底的信念,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主义篇章。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面对凶残的敌人,中国人民坚信“只有抗战,只有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发动全面的抗战,才是我们的唯一出路”,依靠坚定毅力坚持了持久抗战。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强敌的民族自强信念。
弘扬抗战精神
抗战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的磅礴伟力
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在辽宁省沈阳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广场举行(2018年9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抗战精神蕴藏着巨大民族凝聚力,在新时代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可有效地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起来,汇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抗战精神激发出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继承弘扬抗战先烈斗争到底的大无畏精神,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功绩写在中华大地上。
弘扬抗战精神有助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2020年2月23日,在苏丹达尔富尔地区,中国维和工兵分队修复道路。新华社发
面对法西斯的入侵,中国率先在世界东方举起了反法西斯的正义旗帜,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弘扬抗战精神,有助于人们深刻认识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罪恶本质,从根源上抵御和消除战争风险。热爱和平、珍惜和平的中国人民将一如既往同各国人民携手努力,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而不懈奋斗。
穿越历史烟云
那段浴血奋战、救亡图存的不屈岁月
依然震撼人心
听
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激荡时空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风雨多经人不老
关山初度路犹长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
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
重塑民族精神,牢筑爱国基石
弘扬传统文化,汲取精神滋养
传承家风行风,不忘家国情怀
中国精神扬华夏民魂,壮炎黄国魂
中国精神引领新发展,开创新局面
推荐阅读
忆百年︱中国精神 吕梁精神忆百年|中国精神 长征精神忆百年︱中国精神 红船精神内容源于新华网、人民网、国家公祭网
出品|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统稿|林洋伊
排版|张恩培
责编|马丹妮 蓝斯靖 李欣雅
主编|李红亮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