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中央戏剧学院”进行关注
导
语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中国革命文艺的摇篮。
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国共产党于1938年4月10日在延安创办的一所培养文学艺术专业干部的综合性艺术院校。1940年改称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1943年合并到延安大学后,更名为鲁迅文艺学院。
1938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联名发表了鲁迅艺术学院《创立缘起》
1938年初,为纪念淞沪抗战六周年,延安文艺界联合公演了话剧《血祭上海》,演出获得极大成功。毛泽东建议以这些人为基础,创立一所艺术学院,这个建议受到延安文艺工作者的热烈欢迎。1938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联名发表了《创立缘起》,决定以鲁迅先生为名,创立一所艺术学院。《创立缘起》中说:“艺术——戏剧、音乐、美术、文学是宣传鼓动与组织群众最有力的武器。艺术工作者——这是对于目前抗战不可缺少的力量,因之培养抗战的艺术工作干部,在目前是不容稍缓的工作。”为此,成立了由毛泽东、洛甫(张闻天)、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和蔡元培、宋庆龄、何香凝等社会名人及学者参加的校董事会。毛泽东亲自题写了校名——鲁迅艺术学院。
毛泽东题写的
鲁迅艺术学院校名
毛泽东为鲁迅艺术学院题词
1938年4月10日,在延安城内的中央大礼堂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鲁迅艺术学院宣告成立。中央任命沙可夫为副院长(院长暂缺),院务委员会由沙可夫、周扬、李伯钊、吕骥、张庚等组成,张庚为戏剧系主任,吕骥为音乐系主任,沃渣为美术系主任。毛泽东出席成立大会并讲话,他强调:“要在民族解放的大时代去发展广大的艺术运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指导下,实现文学艺术在今天中国的使命和作用。” 4月28日,毛泽东在鲁迅艺术学院发表演讲时说:“鲁迅艺术学院要造就具有远大的理想、丰富的斗争经验和良好的艺术技巧的一派文艺工作者,这三个条件缺少任何一个便不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毛泽东还为鲁迅艺术学院题写了校训:“紧张、严肃、刻苦、虚心”,并题词“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进一步明确了鲁迅艺术学院的发展方向。
延安文艺座谈会与会人员合影
鲁迅艺术学院的师生员工主要来源于红军长征时的文艺干部、全国各地来的专家和青年知识分子、延安各机关调来的青年干部、前方来延安进修的团体和个人、八路军和新四军中的文艺骨干,以及国统区和海外华侨中的爱国文化人士与文艺工作者。1938年8月,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了实验剧团,由王震之担任主任。第二届招生时增设了文学系,由周扬兼任系主任。1939年7月,根据中央的部署,沙可夫和吕骥率领部分人员离开鲁迅艺术学院赴前方组建华北联合大学文艺部。
鲁艺实验剧团成立纪念刊
毛泽东与周扬谈话
1939年8月,鲁迅艺术学院的校址由北门外迁到延安东郊桥儿沟的天主教堂。这是一个由西班牙神甫在1925年建造的哥特式教堂,可容600余人。这个比原来大几倍的新校址为鲁迅艺术学院几百名师生的生活、学习、排练和演出提供了充分的保障。11月,中央任命吴玉章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周扬为副院长,主持鲁迅艺术学院的日常工作。1940年7月,鲁迅艺术学院成立音乐工作团,冼星海任主任。
桥儿沟鲁迅艺术学院旧址
鲁迅艺术学院的教育方针是:团结与培养文学艺术的专门人才,致力于新民主主义的文学艺术事业。学院初建时,课程设置具有短期培训的性质。1940年后,鲁迅艺术学院各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逐渐走上了正轨,不仅学制改为三年,还明确了学院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的文艺学院,强调“要专门化”。根据革命的需要,鲁迅艺术学院在各根据地陆续办起了分校,如晋东南、晋西北、华中新四军、冀察热辽和东北等地。
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旧址
1942年4月,鲁迅艺术学院开展了一场整风运动,就教学方针、学用结合等问题进行辩论和反思,推动和改进了学院的工作。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结束后,对鲁迅艺术学院师生作了一次重要讲话,阐明了文学艺术的创作与生活,普及与提高,知识分子必须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努力改造自己等重大问题。他提醒鲁迅艺术学院的同志要认真向广大工农兵群众学习,成为真正的革命文艺工作者。这使鲁迅艺术学院的教学、文艺研究和文艺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遵照毛泽东“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克服困难,敌人丧胆”的号召,鲁迅艺术学院的师生投入大生产运动,开荒种地;同时组织师生下乡下部队,深入生活,创作了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戏剧系学员在化妆
戏剧系学员制作演出道具
戏剧系学员在排练
戏剧系同学早晨作体操
1943年鲁迅艺术学院并入延安大学,改名为“鲁迅文艺学院”,延安大学校长吴玉章兼任鲁迅文艺学院院长。1944年,延安大学改组,鲁迅文艺学院仍保持原有的学院建制。1944年5月,周巍峙率西北战地服务团从抗日前方返回延安,编入鲁迅文艺学院。由邵子南完成初稿,贺敬之、丁毅执笔编剧的歌剧《白毛女》于1945年5月向“七大”献礼演出,受到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鼓励和肯定。随着土地改革运动的展开,各解放区纷纷上演《白毛女》,形成新文化的新纪元。
1945年延安鲁艺首次演出《白毛女》
鲁迅艺术学院演出《带枪的人》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鲁迅艺术学院组成了三个文艺工作团赴各地开展工作:以陈荒煤为团长,率晋冀鲁豫文工团赴太岳区,成立了晋冀鲁豫北方大学文艺学院;以舒群、沙蒙、田方为正、副团长,率领东北文艺工作团赴东北,活跃在东北解放战争的前线和后方;以艾青为团长,江丰为副团长,率华北文艺工作团赴张家口,编入华北联合大学,恢复联合大学文艺学院。
鲁迅艺术学院合唱队
1945年11月,按照党中央的决定,鲁迅文艺学院在周扬、沙可夫的率领下迁离延安赴东北,后因东北战场形势变化,迁校队伍在张家口待命,与华北联合大学会合。1946年6月,鲁迅文艺学院奉命继续北上,周扬、沙可夫留任华北联合大学领导。在吕骥、张庚的率领下,鲁迅文艺学院于1946年9月到达佳木斯,编为东北大学文艺学院,由肖军任院长。至此,鲁迅艺术学院在党的领导下,光荣地完成了它在延安的历史使命。
毛泽东为鲁迅艺术学院师生作报告
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自1938年至1945年共招生200余人,第六届与音乐系合并。张庚、章泯任戏剧系主任。戏剧系的课程有戏剧概论、戏剧运动、民间戏剧、名剧选读、剧作法、导演术、表演术、化妆术、舞台装置、排演实习等。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评剧团和戏剧系师生创作演出了《兄妹开荒》《夫妻识字》《梁红玉》《吴三桂》《白毛女》《粮食》等一大批反映现实生和抗日斗争的话剧、秧歌剧、新歌剧,演出了曹禺的《日出》,果戈里的《婚事》《钦差大臣》,苏联话剧《钟表匠和女医生》《海滨渔妇》《带枪的人》。
于蓝和王大化演出《兄妹开荒》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自1939年4月—1945年11月共七年半的时间里,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新一代文艺人才,无论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们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国革命文艺的摇篮,对中国革命文艺的成长、壮大和繁荣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央戏剧学院的前身之一。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华北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北方大学文艺学院、华北大学三部是中央戏剧学院的红色文脉。我们每一位中戏人尤其应该铭记1938年4月10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这个特殊的纪念日,继承鲁艺传统、弘扬延安精神,讲好中国故事。
图文来自:《戏剧艺术家的摇篮——中央戏剧学院》、档案室
责编:陈予婧
欢迎各位校友、社会各界人士关注中央戏剧学院微信公众平台。您可以搜索 “zhongxi_1938”,或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关注。
网站:http://www.chntheatre.edu.cn/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