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永葆初心、牢记使命,
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徐蓝教授,
讲述首都师大老校长齐世荣先生的故事。
首都师范大学讲述齐世荣的抗战史研究
讲述人:徐蓝 教授
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首都师范大学荣誉资深教授。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国家统编教材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5册)总编之一。
1.
齐世荣先生简介
齐世荣先生(1926~2015)是我们的老校长,也是学校历史学科的创建者之一,他从1954年建校伊始,就在学校工作,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过大量、重要的贡献。他任校长期间(1989-1993),学校由北京师范学院更名为首都师范大学,进入深化改革、加速发展时期。
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代世界史专家,是我国世界史学科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在校史馆的展柜中陈列着他的著作之一。
(1954年建校伊始,齐世荣先生就来校工作)
(齐世荣先生的著作之一)
2.
构建历史研究的中国话语体系
齐世荣先生求学时期,正值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剧烈变革时代。国家与民族所经历的内忧与外患、危机与革命,不仅培育了他的赤诚爱国之情,也赋予了他一种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成为他在以后的学术发展上不断开拓进取的动力。
作为世界史专家,他感到长期以来,外国学者对中国抗日战争的研究非常不足,甚至有意贬低。另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的作用也避而不谈。先生认为作为中国的历史学者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去阐明这两个重大问题。
为此,先生撰写了《论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长篇学术论文,并在1985年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报告了这篇论文的研究成果,获得了与会各国学者的重视和好评,其基本观点已成为中国学者的代表性看法;他在1987年“卢沟桥事变50周年中日学术讨论会”上宣读的另一篇论文《中国抗日战争与国际关系(1931-1945)》,受到许多与会日本学者的赞赏,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经典之作。
3.
齐世荣先生的抗战史研究
齐世荣先生的抗战史研究,遵循着两条主要线索展开。
第一条线索,以史料为基础,以史实为依据,充分论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这种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从思想上、意志上、战略战术上不断武装全国民众,在抗战的每一个重要关头,中国共产党都坚定了人民的抗战信心。
二是根据详实的数据,雄辩地论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所取得的巨大胜利。先生指出,到抗战结束时,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已经建立了19块抗日根据地,解放了近1亿人口,收复了100万平方千米的失地。
齐先生的研究,有力地论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之一。
第二条线索,先生从全球大视野、国际大格局、战争大战略的角度,充分利用中、日、英、美、苏各国的文献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把中国的抗日战争放在全球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巨幅画面中进行全过程考察,东西兼顾,详细说明了中国战场对日本法西斯上百万主力部队的牵制,在苏联抗击纳粹德国、英法盟军抗击德意法西斯,美国在太平洋战场打败日军等方面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先生根据日军大本营陆军部的统计资料,说明1937-1945年,日军主力始终用于中国战场。停战时,日本在中国大陆的驻军相当于日本全部海外驻军的近1/2;日军在华战死人数相当于二战期间战死日军总数39%;日本用于中国的战费为其全部战费35%。这些论述,令人信服地证明了中国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战为最终战胜德意日法西斯集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齐先生的这些主要观点,今天已经为人们所认同,但1985年先生就率先提出这些看法,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4.
老校长的宿愿传承
2014年,齐世荣先生在参加首都师范大学建校60周年纪念大会时谈到:“建校初期,学校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差,几乎可以说是白手起家。我希望我们这个学校能办成一所全国一流的,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带有师范特色的综合性大学。”
从1954到2021,67年来,首都师范大学全校师生秉承“为学为师,求实求新”的校训精神,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新的成绩,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传承红色基因
书写首师故事
新时代,新征程
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嘉兴学院
接力棒交给你
请继续讲述党史故事!
往期回顾
不要标题,只要你!
上线!
“红色·记忆——北京革命旧址手绘展”开展!
视频:陈斌
编辑:窦玥、王晴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